高考状元的“实话”该怎么听
高考状元变身耿直boy,一不小心说出了扎心的社会话题。
北京二中的熊轩昂同学以690分获得北京文科状元,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的大学,他之所以取得高分,跟自己的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关,北京大城市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为他提供了农村地区考生的没有的条件和捷径。
当然,状元也聊了轻松的话题,“清华还是北大没想好,现在最想脱单”,但远不及教育资源失衡引起的关注度高,公众对于无法充分获取教育资源的焦虑借状元之口不断发酵和蔓延。教育资源整体向优秀地域、高层次家庭倾斜,社会暗流涌动,“寒门难出贵子”之忧甚嚣尘上。
按照熊轩昂的话,自己的状元来得水到渠成,因为他的身上集中了所有优质教育资源。无论高知父母带来的先天基因及良好的家庭氛围,还是首都无与伦比的公共教育资源,都是状元路上不可或缺的砖瓦。
什么是优质教育资源?看得见的是:硬件方面,建筑考究,校园又没,设施先进齐全;软件方面,教师专业水平过硬,毕业升学率高,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所有的孩子就能上这样的名校,多美好的事情。
名校之于优质民办教育费用高昂,之于优质公立教育学位有限,无论前者还是后者,竞争激烈的结果,都会把一些家庭甩在外面。
谁都不愿意出局。1980年代中后期曾是农家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期。彼时,中国正值社会结构松动,社会阶层流动活跃。寒门英杰辈出,是那个时代最温暖人心的变迁。
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不平等的起跑线,开始把个体差距拉得越来越远。
看得见的是需求面,看不见的是供给面。历史的脚步带起波涛滚滚同时也搅动泥沙俱下,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各方不断放大利益需求,也使得中国教育资源开始超负荷运行,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升级为塑造精英模式,教育资源的升级匹配却捉襟见肘。
钱理群老先生痛斥当今的中国教育培养了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育资源的紧张和不均衡难辞其咎。
怎么把优质教育资源匀一点到农村与小城镇呢?如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覆盖面?如何缩小而不是扩大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这些依然是增加教育供给的老话题。
市场提供了更为多元和个性化的教育形式,本是好事值得鼓励。优质民办初中拿出一定的名额向弱势家庭倾斜,公立教育扩大社会辐射面,考验的都是公共政策如何寻求最优解,不仅要平衡各方利益,更要有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在这种情况下,最大的改变应是聚焦存量改革,即从理顺小学阶段的投入不公着手,直至中学大学的教育公平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