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媒体时代的传奇教会Life Church(IMF)

2017-05-27 IMF OC举目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17.05.27



Life Church是一个传奇教会。这个教会于1996年1月从美国一个偏远城市(Edmond City, Oklahoma)一个只能容纳两辆车的车库开始,当时只有40个人,经过20年的发展,到今天在全美8个州27个聚会点,近6万的会众。


Life Church——网络新媒体时代的传奇


可能相比美国其他快速增长的教会,Life Church并不是最令人惊艳的传奇。但他们在网络媒体领域的事工却是无出其右者。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新媒体时代(或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奇教会。从他们教会诞生出来的手机圣经应用YouVersion Bible (中文译作:圣经)9年内全球范围内的下载超过近3亿次,是网上最受欢迎的圣经软件;这个应用里面有1492 种版本的圣经,涵盖世界上1074种语言。在2014年,他们在这个圣经应用中增加了社区的功能,就是说,使用这款圣经应用的人可以一起学习、讨论圣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一个人数不小的圣经学习社区。


此后在2013年他们又推出儿童圣经应用Bible for Kids,已经被翻译成25种语言。单单安卓系统平台就已超过500万的下载量。跟这个儿童圣经应用配套,他们还提供给父母和教会各种课程和资源。


同时,Life Church透过Open Network这个网络平台提供他们教会所积累的教牧资源,包括各种资源(讲道、主日学材料、敬拜歌曲、图片等)、各种培训(领导力、青少年事工、敬拜、小组事工等)、社区(各种主题事工的论坛,有敬拜、创意、教会数字事工等)以及与教会建造相关的软件应用(除了之前提到过的Youversion Bible、Bible for Kids,还包括会员跟踪系统Church Metrics、教会在线平台Church Online Platform、教会工人成长评估Develop.me、奉献系统Kindrid)。透过Open Network这个平台,某种程度上,他们间接的在牧养和建造全世界说英语的教会,而且有潜力在全世界说英语的地方植堂。当然,我并不是低估建造和牧养教会的挑战,对其存着简单、天真的想法;而只是想强调这种新媒体事工方式潜在的巨大影响力。


我们不禁要赞叹他们了不起的事工成就,并感激他们带给对普世教会的祝福。但或许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他们本土事工的延伸。我的意思是,他们并不是一群有天份的计算机高手兼基督徒,因此想透过网络向全世界进行宣教、植堂、牧养;他们是美国某个当地教会,在服事神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成长、成熟,积累了经验和智慧,并借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各种资源。他们的各种资源是20年本地教会开拓、牧养事工积累下来的,各种培训是先培训自己教会的信徒,网络社区首先满足了教会信徒交流的需要,相关软件应用也是他们自己教会管理所需。


网络媒体事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是他们教会把从神那里领受的恩赐和祝福,所学到的经验分享给别人,好让别人和他们同得神的祝福。简而言之,网络媒体事工延伸了他们的本地教会事工,仅此而已!


问题在于,许多基督徒都在使用网络媒体,为何他们就能如此炉火纯青的使用网络媒体,并如此被神使用呢?我想这跟他们的事工理念密切相关。他们不仅是拥有这些事工理念,而是在真实的实践这些。这是他们的10个核心价值信念:The Code(http://ext.lifechurch.tv/pdf/thecode.pdf);中文版见这里:体验传奇教会,一同改变世界(IMF)(http://mp.weixin.qq.com/s/e4JHa4MwQOLNx13mKvHI5A) 。


笔者在这里想特别提到其中跟他们的新媒体网络事工密切相关的4个方面,前面3点本身就是他们的核心价值,第4点涵盖在所有的核心价值之中。


        1.        We will do anything short of sin to reach people who don’t know Christ.

为了找到那些不认识基督的人们,除了得罪神的事以外的任何事情我们都愿意做。


To reach people no one is reaching, we’ll have to do things no one is doing.

我们必须做没人做过的事才能找到没人找得到的人。


这个信念深深的抓住了耶稣在福音书里面提到的失羊比喻的精髓。耶稣说,“因为一个罪人悔改,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乐,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乐更大。”(路15:7)他们在传扬耶稣基督福音的事情上,真是体会了天父爱小儿子的心肠;他们的话堪为100多年以前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爱失丧中国人的经典名言的回响:若我有千镑黄金,中国人可以如数支取;若我有千条性命,绝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人。不同的是,这是一个教会群体的告白。


网络技术对Life Church的事工至关重要,他们于2002年就在刚建立的新堂点使用视频转播主日的服事,相信这是美国最早使用这项技术的教会之一。笔者并不相信技术和工具是中性的,技术和工具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人的生命,有好处也会有弊端,这里姑且不去讨论这个问题。但笔者想指出的是,就如没有完美的制度体系,也没有一个技术或者手段是完美、完全的,并且放之四海而皆准适用于所有人!我们选择一种新技术和手段,除了要小心其负面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使用者的心态和动机。对他们来说,如果新的技术和手段能有效的传扬福音,建立教会,赢得人的灵魂,只要不得罪神,那么他们会热情拥抱。


他们真的实践他们的信念,失丧的人在哪里(身体上或者心理上),他们的事工就在哪里。现代人喜欢看视频。他们搞福音活动的时候,把整个教会变成一个电影院,吸引人来欣赏制作精良的视频,以此向人传福音;结果一两个月的福音活动,赢得近千名归信。


2007年,他们就在全球最大的虚拟社区游戏Second Life(开始于2003年6月,到那时约有520万用户,现在有2300万),直播他们的主日敬拜视频,好向那些活跃在虚拟空间的人分享福音。


当许多人在批判世人堕落,指责世人罪恶的时候,他们用世人可以接受和喜欢的方式靠近他们,把耶稣的福音带给了他们。


耶稣离开世界以前,向门徒颁布了大使命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做我的门徒…又说:你们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撒玛利亚,直到地极,做我的见证。今天任何一个教会如果认真的面对耶稣“使万民”、“直到地极”的大使命,就会发现网络新媒体是神给这个时代教会的祝福,字面上帮助教会切实的实践大使命。只要有网络和智能手机(当然这是不小的条件,也说明了网络新媒体事工的局限性),手机圣经应用可以帮助Life Church服事到世界上那些偏远地方、说罕见语言的少数族裔:把神的话送到他们手中,并帮助他们连接到一个普世的基督徒社区。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壮举!


       

 2.        We are all about the “Capital C” church!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那个“大写的教会”—— 神的教会。

The local church is the hope of the world and we know we can accomplish infinitely more together than apart. 地方教会乃是世界的希望,并且我们知道在一起能成就的事比分开做大无穷倍。


这是我见过的对所谓“世界级基督徒”的最简单明了的阐释。圣经呼召每一个基督徒都成为这种“世界级基督徒”,而每一个属神的教会都成为“世界级教会”。


保罗在以弗所书中给我们看到一个合一的宇宙性教会:“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位,就像你们蒙召只是借着一个盼望。” (弗4:4)

耶稣自己也说:“我还有别的羊,不在这羊圈里;我必须这种把它们领来,它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归于一个牧人。”(约10:16)不管这里“别的羊”指的是外邦教会,还是犹太教会,耶稣要每一个祂的地方教会不只是关注自己教会的羊,也关心别的教会的羊;不只关心自己所在城市的教会,也关心其他城市的教会;不只自己国家的,也有别的国家的。每一个属于耶稣的地方教会应该具有宽广的国度胸怀和视野。 


虽然他们是一个有5万多人的巨型教会Mega church,但他们在另外一个信念中很清楚的说到:我们坚决反对“超级教会”的标签。我们是个有大异象的小教会(a micro-church with a mega-vision)。


他们虽然处在偏远的地方,却是一个有国度胸怀和视野的教会。之前笔者谈到,他们网络事工的源泉在于他们本土教会的优质牧养和良性建造,但他们看到的不只是自己教会的需要,也不是只想着发展自己的事工,而是心系整个神的教会,神的国度。他们建立Open Network分享他们教会所有的资源,正是这个信念的具体实践。


他们在2008年开发Youversion 圣经手机应用的缘起除了有对网络时代技术发展的敏感嗅觉外,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胸怀神的教会”的这个大异象。2007年,他们决定放弃教会会员制度,取而代之的是“鼓励会众成为帮助世人委身跟随基督的伙伴”[1]。正是这种打破教会自身藩篱,把整个世界当做自己的禾场的心态,使得他们深深的拥抱网络新媒体,因为新媒体就是他们实践这个核心信念的媒介和手段。技术和工具与事工异象和核心价值是紧紧连在一起,密不可分的。他们正是在这样实践事工核心价值的过程中,蒙神的恩待,祝福了全世界各地的教会。


另外一个国家同样做开发圣经手机应用的团队找到他们的Youversion部门,要向他们取经;但心里忐忑不安,因为他们做的正是Youversion的竞争产品,他们肯帮忙并倾囊相授吗?没有想到,Youversion同工一句话就打消了他们所有的顾虑:“我们的目的是把圣经送到需要的人手中,你们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功!”他们毫无保留的分享开发过程中的技术和理念。他们真的有国度的异象和心胸,深深体会在成全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比起自己独立承担一切将会获得更大、更美好的果效。


        3.        We always bring our best. 我们总是把我们最好的拿出来。

Excellence honors God and inspires people. 卓越的成就荣耀神同时启迪人。


神配得我们将最好的献给祂;因为祂已经把最好的,就是祂的独生爱子赐给我们,并且耶稣舍弃自己的生命,把自己全部赐给了我们。保罗在罗马书也说:“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吗?(罗8:32)”


因此,圣经旧约、新约都清楚教导神的百姓把最好的,也把全部献给主: 


(民18:29)“从你们得的一切礼物中,要把最好的,分别为圣,献给耶和华为举祭。”


(罗12:1)“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 神所喜悦的;这是你们理所当然的事奉。”


当我们将最好的献给主,靠着主的帮助竭尽所能,我们能够达致卓越,这种卓越就彰显神的荣耀,并带给人启迪。当神的荣耀被彰显、启示出来的时候,人的心志就会被开启、照亮、激发。历史上那些经典的艺术作品,无论是文学、音乐、绘画或者雕塑等等,托尔斯泰、巴赫、伦勃朗、米开朗基罗等等卓绝之人,他们的作品不仅见证了神,更为后人留下无尽的启迪。神所求于我们每个人的卓越,不是我们成为万人中的第一,而是我们尽我们所能献上最好的,因为一切都是源于祂的赏赐。


在美国商业界有句名言:Think Small to archieve Big,要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小处着眼。只有小处着眼,才能做到卓越,产出精品,最终才能产生最大的影响力。


Life Church的网络媒体事工之所以能延伸的那么好,一方面体现在他们卓越的网络技术上,他们开发出来的软件应用,无论是开发理念上、设计上和功能上与其他的相比,都是非常优秀的;另一方面还体现在他们卓越的本地教会事工上,他们的敬拜事工、布道事工、青少年事工等,尤其是儿童事工,都是高水准的专业服事。


正是他们专注在自己的本土事工上,就是他们所说的“小教会Micro Church”,他们在一个堂点的教会做出了高水平,从而使自己其他的堂点受益、成长,也因此值得分享,让世界其他的教会从中受益、成长。 


看起来,新媒体事工的门槛很低,但并不是每一个教会都能投入的。当一件事情没有门槛的时候,这意味着要脱颖而出产生果效就不简单了。微信平台有超过7亿的月活跃用户,毫无疑问对有传福音热情的个体(包括教会或者个人)是一个潜力无限的领域。但问题是目前有超过1千万的微信公号,每一个想透过公号来进入新媒体事工的个体,都要冷静下来,认真的计算代价:微信公号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自己的教会有多少的力量投入,能否坚持?个体本身有高质量的稿件、资源吗?和别的个体合作联合开展,是否会获得“1+1>2”的效果?


        4.        人格化的“我们We”


Life Church的10大核心价值中,都是以“我们”开头,这固然是一个公式化的陈述,但笔者以为恰恰是这个词道出了他们所有事工成功的关键:人格化的“我们”,特别指网络新媒体事工。这是网络新媒体事工常被忽略的方面,而这恰恰是新媒体区别于之前所有媒体的关键。


我要强调的这个“我们”不是指团队协作说的,而是如小标题所说的“人格化”。媒体最强之处是信息传播,而最大的局限,就是它的非人格化。网络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媒体,因为它的信息传播能力最强。但它被人称作是“虚拟空间”,活跃在这个虚拟空间的人很容易是去人格化的,是不真实的。不可否认,活在这虚拟空间的人有时候比在现实中更真实。新媒体,是特别针对网络2.0时代来说的。网络2.0的特点是它把人与人连接起来,以前1.0时代的特点是把人与信息连接起来;1.0时代的焦点是信息——提供信息和与信息链接的方式,典型的例子就是谷歌搜索和(搜狐)资讯网站;2.0时代的焦点是人——提供人(由信息来界定)和与人连接的方式,典型的例子就是Facebook、豆瓣还有现在的微信。人是产生信息的主体,有了人就有了信息;某种程度上,有了人,就有了一切。


Life Church在2007年开始Youversion这个项目的时候,就清醒的意识到这个网络2.0时代的来临,以及所隐含的潜力: 几乎人人都可以发布内容并快速传播到互联网[2]。


教会事工以“人”为中心的特质,决定了网络新媒体事工要尽可能的避免网络的“虚拟”本质,也就是说他们要努力呈现做新媒体事工的教会的真实性和人格化。Life Church作为一个真实的当地教会存在,在网络提供的资源很大部分是视频资料,包括敬拜、服事、培训、访谈等,透过视频真实的呈现教会生活的真实场景,让别人即使透过网络深深感受到一种有血有肉的实在感。他们的这个“我们”在人看来不是一个无意义的标签,而是因为他们的人格化呈现成了有实际意义的真实存在。


不难发现,微信公号上传播最火的文章,决不是反应深刻见解和洞察的论说文,而是讲述真实的生命经历,呈现真实的人性挣扎的故事。为什么?因为故事更能与读者建立生命的连接。经营主内爱筵公号(ID:aiyanclub)的西风弟兄,在几年的服事中就深深的体会到:公号作者不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主动呈现自己真实的生命故事,让自己的人格形象更加丰满;才能获得读者共鸣,影响读者的生命。


新媒体的能量并不在于信息传播的能量not in the power of communication(这是过去网络1.0时代做的事),而在于连接人的能力but in the power of connecting(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前者显而易见,易被发掘利用;后者并不明显,不容易被开发;而这恰恰是当教会或者基督徒个人进入新媒体服事的时候,最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更全面的呈现自己的真实人格?如何建立与人的连接?如何促成别人与别人之间的连接?透过这些连接,如何彰显神的荣耀?因为唯有“人”才是上帝工作的中心!


Life Church的成功可以复制吗?


一般来说,成功的教会事工都是无法复制的,世界上只有一个提姆凯勒和救赎主教会,也只有一个Life Church和Youversion圣经应用。因为一项成功的教会事工是很多因素促成的结果,包括领袖的品格、恩赐、学养,教会整体的钱财、人才、属灵恩赐等资源以及特定的当地文化等。要是把提姆凯勒和救赎主教会放在Edmond,或者把Life Church和Youversion放在纽约城,结果或许会完全不一样。


可复制的事工,就如可移植的树,需要有相同或类似的土壤才能存活。这相同或类似的土壤可以看做是由人和文化构成的。 城市化和全球化使得世界各个地方的文化趋向“单一”和“同质”,因而复制成功也就显得容易。但这是表面现象,而且大概限于商业活动,对于以“人”为中心(请不要误解这里的意思,笔者并没有反对教会应该是以“神”为中心的)的教会事工,每一个地方的土壤千差万别,因为每个地方的人千差万别。


虽然复制成功的事工几乎不可能,但成功的事工背后的理念却是可以学习的。从提姆凯勒和救赎主身上,我们学习透过福音去更新城市文化;这要求我们认识福音的精髓,并且深刻理解我们的文化以及在文化中的人。从Life Church身上,我们学习透过网络新媒体向失丧的人传扬福音,见证基督;这要求我们有对失丧世人的怜悯,精于网络技术,并且有国度的视野。


中国城市教会从Life Church身上学习什么?


中国的城市教会可以向Life Church学习什么呢?显然不是照搬他们所做的一切,视频直播、开发手机应用、建立教会网站系统等等,虽然可能的话都可以去尝试去探索,但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事工背后的指导理念,特别是他们的10大核心价值。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意识到,这些核心价值是针对西方教会的处境提出来,中国的城市教会应该在自己的牧养处境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10大核心价值。比如,受苦、背十字架、关注社会公义应该位列其中。


笔者觉得要学习的几个方面,恰恰是教会服事最基本的几个真理,Life Church是这些真理活的见证。


1. 扎根本地教会,忠心的按着神给的智慧和恩赐做好牧养、建造教会的事奉;没有扎实的教会牧养,教会的延伸事工,包括宣教事工,根基是很难稳固的。有了整全健康的教会牧养,自然会结出宣教的果子。

2. 在新媒体时代,有见识的思考如何使用新媒体连接人的功用,去接触教会外失丧流浪的灵魂,并按着神给的智慧和恩赐付诸行动。

3. 成为教会的“所是”,无论你宣称自己领受了什么异象,接受什么价值信念,要真正的去活出来。

4. 带着“全教会”的大异象,和众教会一起;依靠“全教会”,使用“全教会”的资源,也祝福全教会(by the Church, for the Church),以此祝福全世界(and for the World),使荣耀归于神(to the Glory of God)。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fe.Church 

        2.        http://blog.youversion.com/2007/06/youversion-the-bible-meets-web–20/ 


相关阅读

体验传奇教会,一同改变世界(IMF)

微信者,还微信乎?

挖掘教会历史,推动宣教工作

六“无”宣教士(慕义)

让我们来说故事  ——记第24届尔班拿学生宣教大会(叶信辉)




联系我们

投稿:editorial@oc.org,请务必注明“投稿给《举目》”。并附中英文姓名、笔名(若不想用真名发表)、电邮、地址及作者简介或相关照片。


转载:请先致邮editorial@oc.org获得许可,并了解相关注意事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