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六“无”宣教士(慕义)

2016-04-05 慕义 OC举目

文/慕义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16.04.04


那些故事   


我原来只想做个老师,跟很多基督徒一样,一边在学校教书,一边传些福音。

然而大学毕业时,带领的同工问我,愿不愿意全时间服事主。我很挣扎。

那时心里很烦,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都不愿参加聚会,也不见弟兄姐妹。想到爸妈的期望,我如何告诉他们:我毕业后不会上班,没‘职业’,也没收入?又如何面对同学、朋友质疑的眼光?这样的日子,我能过得下去吗?

但是我后来想通了,因为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到底这一生,我是为谁而活呢?’……”



我大学毕业后,决定全时间服事主,但不敢跟父母说,只告诉他们,我在外地从事一样“很能帮助人”的工作,收入不多,可是我很满足,也很快乐。

后来父母终于发现了。母亲是基督徒,很支持我。但是父亲很生气,拒绝和我见面,也不跟我通电话。他更把气出在我母亲身上,烧她的圣经,她从教会回来时,不让她进家门,晚上还不准她躺下睡觉……




我们夫妻都是大学毕业后就事奉主,没有‘职业’,没有户籍,也没有保险。

孩子们生病时,到医院看医生,因为拿不出保险卡,马上面对歧视的眼神与待遇。现在孩子到了入学年龄,无学可上。

我们几个同工的家庭,都面临这问题。没办法,只好准备尝试‘家庭学校’。

这可能是长达12年的挑战,一直要在家教育他们,直到高中毕业。我们不知能否胜任。而且到时恐怕还不能参加高考。唯有出国留学,费用却又太大……

 

我还单身,每个月的花费不多,千把块钱就过得去。不过也有软弱的时候。一次,物质的需要竟然让我想到,去微信上抢个红包。但是圣灵马上提醒我,这是贪财,是得罪上帝的。我马上悔改……

 
 

“无”和“有”

去年秋天,上帝奇妙地开启了一扇门,让我见到国内的这群宣教同工,看到一张张年轻、热情、诚挚的脸庞,听到上面这一个个令人感动(也让我不禁担心)的见证。

他们服事的道路艰辛,可是他们仍然无比忠心地回应上帝对他们的呼召,奉献自己的全心、全身、全人,甚至全家。我称他们是“六无宣教士”,因为他们:

(1)“没有”可以公开的身份。

(2)“没有”正式的职业。

(3)“没有”足够的生活费。

(4)“没有”医药、劳工、退休的保险。

(5)“没有”父母的谅解支持。

(6)“没有”户籍让子女入学。

然而,这又是一群“有”力量、“有”重点大学学历的年轻宣教士。他们“可以有”父母亲情的拥抱,“可以有”世人称羡的前(“钱“)途,“可以有”能力给自己孩子最好的医疗、保险与学校教育——他们却选择了“为主而舍”!

他们多是第一代基督徒,信主的时间不长,在校园中作福音使者,专心撒种。他们正在用自己的生命,在当代中国宣教历史上,写下新的篇章。

不可小看他们年轻。大学毕业没几年,他们已经成为先驱者、开拓者、创建者、带领者。

更让人欢喜的是,他们不是孤单的。多年来,我不断看到上帝亲自呼召新的毕业生接棒,传承异象与使命,无怨无悔地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走上全时间事奉的人生路。

     

三个阶段

在和这群年轻人的聚会中,我应邀分享北美华人教会的历史与现况。

为了这个专题,我收集了一些资料。研读后,我看到上帝在北美华人教会成长过程中的奇妙作为。

在1950年之前的100年内,北美只建立了60间华人教会。然而接下来的60多年,教会急速成长,到今日的1700间以上(目前没有正式的调查数据。有更乐观的估计为2000间左右)。这成长过程可以分成3个阶段:

(1)1950–1980年代中期,香港、台湾、东南亚的留美基督徒学生,在校园建立查经班,进而建立教会,因此教会从60间增长到400间。

(2)1980年代中期–2000年左右,校园查经班及众教会,对大陆改革开放后及20世纪90年代来美的留学生传福音,教会从400增加到800间以上。

(3)2001–今日,对大陆留美本科生传福音的事工扩大,教会从800增加到1700间以上。

原来,上帝是以北美“校园”为宣教工场,“拯救人”、“栽培人”、“差遣人”,进而兴旺了北美华人教会。因此,我将我所看见的,告诉了这群可爱、可敬的年轻人:“你们生命的事奉,完全走在上帝对华人的拯救计划中!”

 

人亲土亲

回美国后,读到海外校园2015年出版的《大洋彼岸的长河——美国华人查经班回顾与展望》(苏文峰主编)。书中收集了美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共54个教会的回顾,都见证了“校园查经班”是教会的起始点。



有一篇访问苏文隆牧师的文章说:“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上帝保留台湾这座宝岛(笔者认为,或许也应该包括香港),让福音在那里生根,这些留学生在那里接受训练,他们所接受的训练,后来(在北美)成为那些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的帮助……

“回想过去50年左右的时间,可以看见整个事件的背后,是上帝的手在奇妙地作工。”

如今大部分北美教会中,2/3或更多的成员,来自中国大陆。他们多半是过去几十年北美校园福音的果子。

我因此想到:他们原来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没有机会接触到福音,但是上帝在北美的校园里呼召、拯救了他们。如今是否可以鼓励他们“将福音传回中国校园”,给他们的学弟、学妹呢?

我于是在自己教会中,分享那些年轻宣教士为主摆上的生命奉献,并建议弟兄姐妹与大学校园里的宣教士“结盟”,以祷告与财务支持他们,并在回国探亲时,与这些宣教士学弟、学妹见面、团契,关怀、鼓励他们,甚至与他们同工去宣教。

果然,得到弟兄姐妹的积极回应!

“人亲土也亲,宣教一条心”,期望这样的联结可以扩大到北美各个教会——焉知未来50年,上帝的心意不是要北美教会在承受了丰盛恩典后,按著上帝的计划,参与兴旺中国的福音工作呢?

苏文峰牧师在《大洋彼岸的长河》中,有一篇《主爱在校园》,文末更延展为“主爱在中国”。他说:

“100年来薪火相传,早已从国内(指1950年以前中国大陆的福音之火,笔者注),延伸到海外各地校园,又将借着新海归带回国内。老中青三代,再一次在上帝的大计划中交流接轨。”

上帝的大计划里,已经包括了这一群不为我们熟知的“六无宣教士”。期待北美教会里,从国内来的弟兄姐妹可以经由建立直接的伙伴关系,参与“主爱在中国”的救赎行动。

 

作者来自台湾,在美国加州矽谷从事高科技工作30余年。亦在国内从事圣经培训多年。


相关阅读

以福音为召命的社会参与

古典≠骨灰 ——中国80后钢琴家“现象”

“摩的”上的女宣教士

我的祖父与庚子教难

150年的委身


投稿《举目》,分享你的看法!


主题一:谦卑。圣经中的谦卑与华人传统文化中的谦虚有何不同?谦卑是否导致缺乏自信、阻碍才能的发挥?为什么上帝赐恩给谦卑的人?如何保持谦卑又坚持真理?截稿日:2016年5月30日


其他栏目:参见微信主页面菜单。


《举目》杂志一向鼓励原创作品,请勿一稿两投;为尊重版权,不接受曾在其他刊物、网路刊登过的稿件。


投稿《举目》杂志:BH_editorial@ocHWXY.org(英文不区分大小写),请务必注明“投稿给《举目》”。并附中英文姓名、笔名(若不想用真名发表)、电邮、地址及作者简介或相关照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