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CA 线上导览 | 请勿缺席 “别处”
雅昌指数 | 月度(2024年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 6 号 展 厅 "
别处
人的流动带来了文化的不确定性,也在思想冲突中形成新的观点,流动性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景观和现实。当人的身体向资源集中的地区流动时,精神上反而是一种流放——从故乡到陌生的历程和遭遇。相对于流动,今天的精神症候也让一些人开始拒绝流动,甚至于“躺平”。在流动中抵达的“别处”,同时也是一个安身立命的处所,至少为所谓的“躺平”提供了空间。对于艺术家而言,身心的流动与停滞,他们具有特别的敏感,他们通过绘画或者身体行动形成表达。保罗·塞尚曾说:“去大自然的路上,要经过卢浮宫;去卢浮宫的路上,要经过大自然。”其原意大概是指经典范式与师法自然的关系,但在今天重读这段文字,其实也可以附会地理解为艺术家在艺术名利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穿梭游走。今天的艺术家、策展人和机构从业者,正越来越不可避免地置身于漩涡和放逐。文化的舒适区已经消解,“别处”和不确定性,正在重塑我们的文化表征。
沈小彤《5号公路NO.3》
布面油画,400×200cm,2009
©银川当代美术馆
进入6号展厅首先看到的是艺术家沈小彤的作品。模糊的道路和前方景物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日常性的平静。这一年,他画了好几幅他对在美国公路上的情景的记忆。这些看上去与之前绘画不同的作品仍然是日常逻辑的结果:对自己的生活与经验的依依不舍。
在20世纪90年代,沈小彤已经开始通过利用图片进行作画,现在,他将一种视觉记忆同图像资源结合起来,以便给予我们一种恍惚仍然与照片给出的效果相似的感受。方块的笔触很密集,这是画家在进行新的实验的一个阶段,不过,图像资源的利用以及朝着日常性的简化,自然是一种精神归纳的表现,我们看到了沈小彤以更为疏松的方块笔触完成风景画的实践。
缓缓步入展厅,接下来看到的作品是来自艺术家杨伯都的绘画作品。
杨伯都《一个人和他的床》
布面油画,150×200cm,2020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家杨伯都于1986年出生在天津,于2008年获得天津美术学院纯艺学士学位,于2012年获得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纯艺硕士学位,目前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为了靠近真实让目光和现实秉持同样的频率,杨伯都消解了笔触的痕迹,画框的视角也贴近眼睛的惯性,简化的建筑形态和平面化的色彩更是有着相当的观念性,更像一种精神体验的变奏,给人一种观察,而不是了解的感觉。沉静的背后藏着强有力的超越感,别具深刻的意味。静谧深远又意境从容,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隽永品质,成为杨伯都极具辨识度的美学特征。
抬眸间,朦胧与诗意氛围悄然萦绕于周身。艺术家何多苓的《美人鱼》静静地凝视着每一位观者。
何多苓《美人鱼》
布面油画,200×150cm,2010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家何多苓于1948年出生在成都,是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画家的代表。1977年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学习,1979年入油画研究班,毕业后在四川成都画院从事油画创作,现居成都。
意义多向性的构建主要见于何多苓近年来的作品,这些作品的画面呈现了惨淡、迷茫、晦涩的特征,笔者称之为迷宫,意义的迷宫。显然他在空间的营建上,早已逾越了早期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典雅、诗意和永恒等面貌。《睡美人》描绘了盖着被子睡觉的美人鱼,用安徒生的典故,背景上是海棠树,类似中国花鸟的符号,有点传统花鸟的用笔。海棠和床结合在一起有种荒诞性,而且把空间切断了。传说中美人鱼会浮到海面上,很漂亮,但限制了背景,美人鱼只是躺在床上睡觉,和水没有任何关系,尾巴也不起作用,而是成了累赘,在朦胧、雅致的意象中表现出了复杂化与多样化的游移不定。
曼努埃尔·斯特里《无题》
布面油画,190×240cm,2023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家曼努埃尔·斯特里一直专注于以真人大小的方式描绘单个或群体的人物形象。虽然这些呈现的情景乍看之下似乎非常具体,但斯特里的画作拒绝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明确的定位。它们并不代表具体事件,而更多地代表一种状态,是实验性的布局,也展示了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这些画作中蕴含一种奇特的悬而未决感:既有着明显的存在感,又有着寡言的特质,既传达亲近之情,又将其封存于遥远的作品。
继续向前,您也许会被三张巨幅作品吸引,它们巨大、浪漫又充满科技感。
谭永勍《走出伊甸园》《群星幻想》《曜夜》
布面油画,300×600cm,2021-2022
Longlati基金会收藏
©银川当代美术馆
这是90后艺术家谭永勍的作品。由Longlati基⾦会委任创作的三幅三联绘画《曜夜》(2021年)、《⾛出伊甸园》(2022年)以及《群星幻想》(2022年)有如“巨⼤沉默物体”(Big Dumb Object)融为一組作品,在冰冷宇宙中闪烁。艺术家以系统性的图像思维将虚构的过去与未来之瞬间浓缩为⼀帧帧的定格。他意图颠覆阿瑟·丹托(Arthur C. Danto)的论调——电影技术和照相术的历史性登场对于绘画原本肩负的线性叙事作出了侵略性的承担,⽽以⼀种反殖⺠的姿态重建绘画之于电影的蒙太奇与再调度(mise-en-scène)。所以,谭永勍的绘画不是与电影定格等同的存在⽽是基于对电影技术提供的视觉经验与语⾔进⾏编辑乃⾄任意翻转,时间作为⼀种衰退或者具有⽣命指征的概念被消除或擦拭了。
继续向前走,古老的原木水渠,倾诉无数的故事。
何翔宇《椅子上的人》
硬木装置,尺寸可变,2009-2011
©银川当代美术馆
“椅子上的人”延续了艺术家何翔宇代表作品《可乐计划》中对于“物”的多重态度与判断:既有对生命体验的强调,也有对社会系统的洞察,还有对物自身在形式转换后的语言能量的评测——云南山民所废弃的古老的圆木水渠,在这件新作中,被艺术家本人拆卸重组为一百多把椅子,而这些象征着时间与传统的“日常”之物将会铺满整个展览空间, 观众也可以步入展览现场在椅丛间行走,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感受自然的崇高、生命的体认与行为的荒谬,进而发现“椅子上的人”带有的当下性的视角以及对“人的境况”所做出的超越时空的关照与反思。
王迈《野蛮人的金色处方》
布面油画,210×280cm,2016-2017
©银川当代美术馆
沿着“椅子”的视野,作品《野蛮人的金色处方》带你进入艺术家王迈的艺术世界。“金色”即代表着一种物语,对于野蛮人则意味着一种贪婪。整个作品体现出了一种戏剧性的冲突,并且带有古典主义的意味。观者可以在作品中发现化装成牛的熊,隐喻股票交易中的牛市与熊市的转换;而旁边吊床的一端也如同股市指数的箭头指向高处,躺在上面的人戴着多维世界的眼镜依旧嗨爆。其他形象也是在一种高度的金融幻觉之中,与深圳这座金融之城也形成了空间上的关联。
目光所及,不同于《野蛮人的金色处方》,王迈《平湖系列》的“天鹅”似乎能带来一抹内心的宁静。
王迈《平湖系列》
纸本水彩,61×45cm×4p,2018
©银川当代美术馆
《平湖》系列是王迈近三十年创作脉络中的一组特例。这组作品中优雅的“天鹅”的形象,就像是经历波涛汹涌艺术浪潮后,在一切纷乱虚空中拨开迷雾,唤醒一切纯粹宁静的爱与精神的化身。
仇晓飞《废带NO.3》
布面丙烯,280×200cm,2015
©银川当代美术馆
仇晓飞的绘画作品以色彩斑斓,形式自由多变的绘画而闻名。借助记忆、幻想与寓言,他将东方与西方不同时期的艺术美学以梦幻般的方式融会贯通。仇晓飞的灵感来源丰沛,从个人家庭记忆,延展到其故乡哈尔滨与苏联的地缘关系,从意识形态的历史与古老的宗教构图中汲取营养。在他如梦境般神秘的构图中,经常同时展现抽象与具象的元素,在玄幻精妙的二维图像中嵌入了山水画的意象和皴法,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当代心理图景。
下面这幅作品来自艺术家刘晓辉。
刘晓辉《无题-海边的裙裾与石头》
布面油画,180×360cm×2p,2020
©银川当代美术馆
画中女性背影一直反复出现在刘晓辉近十年的创作之中,在《无题-海边的裙裾与石头》中女性的身体更有飘逸感,这与她身旁巨大坚硬的岩石成了反差,而“形状”要溢出这个人物形象的感觉也更加强烈。
接住下面这一幅作品,梦与美学交织成的作品,来自艺术家段建宇。
段建宇 《不用谢NO.2》
布面油画,434×181cm,2009
©银川当代美术馆
段建宇的作品就好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一个梦幻的糅合了现实与理想的童话故事,在她的故事中,不仅有着名为“红”的圣诞老人,还有着被称为“姐姐”的空姐;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还有着风景下的人文故事。逐渐地,她以自己独特的审美和充满诙谐趣味的创作方法使其本身从一个讲故事的人华丽变身为拥有美与梦的文学创作者。
接下来看到的是艺术家马海伦作品,镜头描绘着不同民族背景的恋人们,相爱的故事。
马海伦《亲密关系》3/6
收藏级艺术微喷,120×85cm,2021
©银川当代美术馆
马海伦以自己的爱情故事,开启关于新疆“跨族恋”的拍摄项目,将把镜头对准不同民族背景的恋人们,记录下他们关于“选择”的爱情故事,而她自己也正是其中一员和第一位拍摄参与者。马海伦是在乌鲁木齐长大的汉族女孩儿,她的男朋友Bila是维吾尔族摄影师,他和海伦在高中时就认识,如今共同生活在上海。在新疆这样的多民族地区,跨族恋始终存在,但不被太多看见。她相信照片可以帮助大众“不带偏见地去理解不同的文化,包容不同的审美观”。艺术家想表达的是这层现实的背后是其中的情感状况与家庭、社会结构,紧密相织。
转身,您将看到的是艺术家翠西·艾敏利用霓虹灯作为创作媒介,所创作的直白、热烈的艺术品。
翠西•艾敏 《Always More》
霓虹灯管,49.6×116.7cm,2015
©银川当代美术馆
翠西·艾敏的作品更加的直白和坦率。事实上,强烈并且坦诚的感情流露,与对自我的剖析,正是这位艺术家创作中的重要特征。翠西·艾敏自90年代初便开始不断运用霓虹灯作为创作媒介,她用霓虹灯书写出关于爱、宣言、失望、恐惧或侮辱等不同的情绪。同时,对自己手写体的使用也加强了这些文字的个性,使他们更像是艺术家自己的独白,但同时这些情绪的普适性又引发共鸣。
李尓鹏 《无题》
布面丙烯,161×126cm,2022
©银川当代美术馆
想象生命的存在形态是李尓鹏创作的灵感来源。他将脑海虚拟的一个个生命体转移到画布,再现为原色的柔软活力形态。他的作品中,虚拟和现实,写实和抽象是浑然一体,没有边界的,用写实的笔法描绘了一个抽象的精神世界。无明确指向性的物体之间的关系构成隐喻,远离日常物的感知通过异质关系的表现,在画面中建立了某种深层的通感。李尓鹏认为,“对于观者而言,我的作品像一面增强现实的镜子——人们得以看到缠绕在自己身上的意义。”
看完艺术家李尓鹏的作品,继续看到的是艺术家们的群像作品《莽原》。
《莽原》
董金玲、韩五洲、刘成瑞、孙研、闫冰、张震宇
出品人:焦景佳
项目策划:王澈
©银川当代美术馆
这是一项由东通菜园出品,由策展人王澈发起,由艺术家董金玲、韩五洲、刘成瑞、孙研、闫冰、张震宇等人去内蒙古参与的一个活动,他们把这次活动命名为莽原行。
时间是一种规则,从人降临到这个世界就预知了自身的有限与死亡,这是一种无法摆脱的精神胁迫与折磨。空间是一种秩序,人们在自身设定的框架里伴随着劳作的苦难而成长,然后在另一种痛苦中走向消亡。其实艺术家以“莽原”为主题,又通过行走,意为对世俗社会的远离来隐喻对艺术创作上纯净的追寻。
他们用石头砸湖水、在草原上愤怒地奔跑……当他们在一个偏远的场所里做这样一个行为,更加渲染了这种出离于世的孤寂,又有一种以人类触觉和身体感知天地的意味,在自然和人类灵魂间营造了一个特殊的氛围。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莽原,他们在寻找天地的同时,其实同时在寻找他们自己。
观赏群像艺术作品后,让我们一同走向艺术家安塞姆·雷尔的作品,色彩夺目的发光体艺术创作,充盈着观者的艺术感官。
安塞姆·雷尔《无题》
综合材料、霓虹灯管、电线、亚克力,97×82×25cm,2022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家安塞姆·雷尔是德国最杰出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因大度反光的效果,色彩鲜明夺目,并且往往因为使用了霓虹灯或LED而被誉为名副其实的发光体,有时还会被罩上亚克力玻璃。他更喜欢运用不和谐的色彩搭配,作品中条纹的质地也很特别,例如银色的铝箔纸和闪光的黑色砂纸就几乎不见于一般的色域作品。
哈桑·谢里夫
《粉结》绵绳、丙烯颜料,150×290×58cm
《白结 》绵绳、丙烯颜料,127×303×40cm
2015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家哈桑·谢里夫(已故)是海湾地区当代艺术的先驱及文化产业与文化交流的推动者和促进者,同时也在教育家、评论家、活动家和导师的角色之间转换。
这些浸泡在纯黑、乳白和亮粉中的系绳碎片是哈桑·谢里夫的实验扩展,他把这叫做“编织”(Weaving),是他为了表达对妇女创造能力的崇敬之意而命名的一个习语。其主要牵涉到用廉价、批量生产的普通原材料或来自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市场上的物品(这里指绳子)创造出艺术品,因此他选择了市场上过剩的产品,由此评论海湾地区在过去的40年间快速发展的工业与商业,并将其以艺术品的形式推出。据画布杂志的说法,这三堆绳结因为他的艺术思想不再平庸,其波浪状的悬垂已超出生活的意义,原本混乱无章的部件也聚集成为单一可控的杂乱,以一种壮观的姿态主导着这个地方。
艺术创作基于社会生活,却从不脱离社会生活,艺术家赵赵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作为主角,创作了一场连接过去与未来,荒诞与现实,生存与理想的计划。
赵赵《塔克拉玛干计划》
影像,15‘15'',2015-2016
©银川当代美术馆
2015年10月,赵赵启动《塔克拉玛干计划》——记录了40人的团队,由北京出发,行驶近4000公里,花了23天,将长达100公里的四芯电缆从维吾尔族生活区中接通电源,通过10台变压器,延伸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只为将一台装满新疆啤酒的冰箱通电。出生于新疆的赵赵谈到,这是一次困难且敏感的挑战。这件作品的结构中包含了很多微妙的社会联系。他把在北京集结到的“当代艺术”资源带回自己生活了18年的地方,“塔克拉玛干”意为死亡之海,因为它不适于人生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的参与现实。整个作品是在一个特别荒蛮的地方调动庞大的社会资源和意识形态,从北京走到新疆,这件作品是赵赵游走社会的经验与资源的叠加,这是一次连接过去与未来,荒诞与现实,生存和理想的计划。
光与影的关系,一直伴随着艺术学发展。沿着导览路线前进,便会看到艺术家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影子》。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影子》
双屏同步影像装置、黑白、遮光板、现场音源,12‘29’‘,2016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家阿彼察邦于1970年出生在泰国曼谷孔敬,是泰国独立导演、编剧、制片人,先后毕业于孔敬大学建筑专业、芝加哥艺术学院电影专业,现生活和工作于泰国清迈。
《影子》延续了阿彼察邦一直以来对于感知以及记忆的兴趣。影片描绘的场景中,主角跟随观众一起被困在一个房间里。他们找不到逃脱的路,只能互相渗透着彼此的梦境。追索着他近来的电影作品《幻梦墓园》(2015)和第一件表演作品《Fever Room》(2015-2016)的脉络,此件作品同样反映着泰国动荡的国家局势,并向我们描绘出一幅惨淡的未来图景:人们需要不断地回避现实。观众游走在见与不见、事实与虚幻、空间与虚空的交错重叠之中。
厉槟源《测试》
行为记录、单频录像,7‘47’‘,2015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家厉槟源在老家湖南永州,厉槟源所实施的行为大多同身体的极限,时间的流逝,以及个人的情感相关。时间、环境与人的关系像是缠绕在一起的几根皮筋,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拉扯,来呈现那个张力的形状。而人的身体在其中既是驱动,也是指归。
沿着导览路线迈进,具有浓郁色彩的画作悬挂在墙壁上。
刘海辰《重生之河》
布面油画,210×600cm,2021
©银川当代美术馆
绿色,诞下一个未名的世界。这里空气潮湿,风中弥漫着激荡的粒子。似乎在每一次呼吸中,湿气便会带着世界的颜色进入身体,即使我们全然没有做好准备……气象,性情奇诡,他涌现,并展示着力量。在那只木船上,几个人影微动,面容并不清晰,身体也不带着光彩。他们靠着船舷俯视水体,凝视着自己的绿色倒影,似乎正在犹疑于某种决定。也许和我们一样,那些人也无法弄清,这绿色,是重生,是治愈,是诱惑,还是贪婪……艺术家刘海辰将想象的激流将观者的意识冲入了《重生之河》(2021),在这片绿色水域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某些不明的寓意。
6号厅最后一组展出作品,是艺术家邱黯雄《民国风景系列》借用水墨,将无数观者带回了黑白年代,也带回到数十年前的艺术家们身边,同他们一起观览“别处”
邱黯雄《民国风景系列》
布面丙烯,80×60.5cm,2007
©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家邱黯雄以水墨画般的笔触还原了一段黑白年代。民国是艺术家记忆中的黑白影像,充满苦难和战争,也有风花雪月,才子佳人。《民国风景》是对民国时代作一次诗性的想象和呈现,青山流水,樵歌垂钓的风景中又有岁月山河的憔悴与庙堂山林的玄机,鼓荡历史的革命风潮暗藏文明颓堕的杀机。四季往复,春秋更替,人的命运在时轮周旋中上下沉浮,花样年华终成黑白记忆的片段。
“别处”再现多元化的艺术作品,而艺术的生效不仅仅来自图像自身,更是在场景中发生。下一期我们将一同进入“缺席/返场:流动中的艺术与价值”的最后一个单元:“滤镜”,敬请期待!
本期排版志愿者:银川科技学院 杨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