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日知 小芳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的养生保健谚语。
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
因为人的体温总是保持相对恒定,一般在摄氏37℃左右。如果体温太高或太低,都会使人体生理功能受到损害。
初秋,夏的暑气逐渐消去,秋的寒气随之逼近,然而“乍寒还暖”,这是个不知道穿什么衣服的季节。
大街上,有裹着围巾匆匆前行,还有一身清凉短裙的。穿的少的往往都是年轻的姑娘们,不仅仅是风度重过温度,还有古训的支持:“春捂秋冻”。
但是,眼下天气变凉,有些人坚持按照“春捂秋冻”的做法,结果却出现了问题。这其实是对“秋冻”没有完全理解。
所谓“秋冻”,一方面是说秋季气温凉爽,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温度逐渐降低的环境中,经过一定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天气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中医认为,秋季天气干燥,宜养阴,如果穿得太多,易伤阴生燥,对身体不利。
中医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就是说,“秋冻”既是顺应秋季收敛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
但“秋冻”不应只局限于秋凉少穿点衣服,更要加强运动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新陈代谢能力。
然而,什么事情都是有度的,”秋冻“并不是人人都合适,也并不是处处适用的。
有统计数据显示,80岁以上老年人的第一死因是老年性肺炎,而引起肺炎的原因大都是受凉而引发的感冒。也就是说,”秋冻“并不适合老人。
因为肺炎患者体质较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就会造成气管、支气管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另外,有慢性疾病的人不宜“秋冻”,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高血压患者。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系疾病多与机体内的津、血运行不畅相关。由于津、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因此津、血的运行状态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
如果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心脉失养,就会引发血压的波动及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不应“秋冻”。
这些患者受到寒冷刺激,支气管和血管会痉挛收缩,进而可能引起患者旧病复发,出现哮喘、心绞痛、心肌梗塞和中风等状况。
除此之外,胃肠病患者、关节病患者也不宜“秋冻”,因为胃是多气多血之腑,寒则收引,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则会多症并发,或吐或泄,或胀或痛,而温度过低易引起关节部位的疼痛,尤其是有受凉受寒病史的患者更应注意。
即使对于那些适合“秋冻“的人,也要会“冻”,不然不仅无法预防疾病,还容易招来病症。
一是“秋冻”应适度,尤其是阳虚的人更应根据气温变化,适量地增减衣服,切忌过少过冷,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二是因人而异,尤其是儿童和老人在“秋冻”问题上应慎之又慎。
因为儿童还出在生长发育阶段,自身调节能力较差,遇到寒冷刺激,身体不能很快适应,感受风寒邪气后,极易诱发上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
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全身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寒冷刺激可导致血管痉挛收缩,易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病人还可能发生中风。
三是多到室外活动,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以增强体质而御寒。
四是做好饮食调理,以清淡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饮食为主,如鱼、蛋、禽肉、瘦肉、豆制品、新鲜蔬菜及水果,以增强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
当然,即使是冻,也要注意,“秋冻”头部、颈部、腹部、脚、关节等五个部位不能“冻”,才能确保“秋冻”效果。
中国早有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就是指在农历的二月和八月,这两个时间段里人们的衣装打扮容易出现“混乱搭配”的现象,而在阳历上,这两段时间也是冬春换季时和夏秋换季时,而“春捂秋冻 ”正是古人总结出这时养生的经验。
这下,你明白了吗?
推荐阅读
别被空调吹垮身体 预防方法就这么简单
不生病的秘诀,就这3个字!
吃西瓜并非人人皆宜,这9种人千万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