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人大代表张雷:我对中国2050实现零碳目标充满信心

沈小波 能源杂志 2022-05-20


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


昨天晚上,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在线上媒体交流中表示,《能源法》应该为正在发生的“能源革命”设定一个总体目标,最关键的总体目标是为中国实现零碳设立时间表,为应对全球气候危机作出表率。


“我对2050年(中国)实现零碳充满信心,甚至可能在2050年之前,(这一目标)就能实现,而且必须实现。” 张雷说。


在这次线上交流会之前,张雷对外界公布了他关于《<能源法>要为“能源革命”设定总体目标和时间表》的两会议案。张雷在议案中提出,《能源法》要为“能源革命”所展望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设定总体目标和时间表,尤其要设定碳排放净值为零的长远目标;在此基础上,《能源法》要为可再生能源设定长期目标和路线图。


张雷在议案中表示,“能源革命”孕育绿色经济的巨大机遇。借助《能源法》的引领,中国可以借机培育全球领先的智慧绿色能源战略产业,其经济规模可以达到十万亿级。


昨晚,借助线上交流,张雷进一步阐述了其在《能源法》两会议案的观点。


张雷表示,整个能源基础设施,无论是油田、火电厂、天然气电站,其折旧周期都是数十年。只有设定零碳的时间节点之后,才能以终点为节点来倒推实现这一过程。假设要在2050年实现零碳,何时不能再投资火电厂,何时不能再投资煤矿开采,这一系列问题的时间表就可以推导出来。


张雷的提议在国际上已有实例。去年,英国通过修订《2008年气候变化法案》将“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写进了立法。新西兰也在去年通过了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的法案。


欧盟其他国家虽然没有将零碳目标写入法律,但普遍支持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2018年末,欧盟委员会发布“欧盟2050战略性长期愿景”,力求于2050年实现净碳排放量为零。今年3月,欧委会提出《欧盟气候法》提案,力求通过法律确保2050年欧盟实现零碳排放的目标。


世界正处于全球变暖的气候危机之中。2015年12月12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确定了将本世纪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并为升幅控制在1.5℃以内而努力。


截至2018年底,已有197个国家签署了《巴黎协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中国将于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16年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巴黎协定》。


为达成减排目标,中国规划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15%,2030年这一比例提升到20%。到2018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比例已经达到14.3%,阶段性目标完成在即。


张雷认为,现在是时候将零碳目标写进立法,以法律等约束性制度要求相关能源部门、企业界遵守,并由相关政策制定者执行。


“要达到零碳目标,可再生能源2040年、2050年的比例应该多少?也需要一个长远目标。” 张雷说,这些目标将直接影响到电力规划和产业的布局。这些产业集群和能源基础设施的布局和调整时间跨度比较大,需要通过立法给予框架的稳定性和前瞻性。社会产业、政府规划、技术研发创新等,也才能相应地积极推动起来。


张雷表示,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并实现零碳目标,对中国来说,“机遇大于挑战。”


“可再生能源可以成为能源安全保障的主力军。” 张雷说,中国石油、天然气约70%依赖进口,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能替代,未来如果可以把油、气对外依存度降到30%、40%,那么整个能源体系就会更安全,省下来的以万亿元计的进口油、气的资金,可以投资、消费可再生能源,拉动内需。


张雷认为,目前风电、光伏已经到达平价或者接近平价。从长远来看,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实现2050年零碳目标,需要依靠可再生能源产业进一步的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


“可再生能源产业一半的命运要靠自己。” 张雷说,如果有一天风电、光伏成本只有火电的一半,价格优势将足以让火电放弃竞争。所以可再生能源的前景在于自身,在未来关键的10到20年,“成本是不是能够比今天还能再低50%。”


在目前这个阶段,张雷认为,国家可以通过未来电网布局、产业布局来更好的匹配可再生能源,同时借助储能、氢燃料,以及智能物联网的发展,可以很好的弥补可再生能源间歇性特点相比传统化石能源在系统成本上的劣势。


同时,中国也可以加速碳交易机制建立,对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零碳目标,将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5年前大部分人都没有人想到风电、光伏可以平价,我们10年前就看到了这一点。” 张雷说,我对2050年实现零碳充满信心。再过5年大家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可再生能源行业,“到那个时候,所有人都会认为2050年实现零碳没有问题。”


版权声明 | 此内容为能源杂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能源杂志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END ·

欢迎投稿,联系邮箱

tg@inengyuan.com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