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古大咖交游往事

· 中国收藏杂志 2021-09-25

    


一首歌词满是生僻字的网络歌曲曾在2019年初火遍全国,复杂的字音字形引得人们争相学唱,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也让全世界愈发关注。说到汉字,不得不提的便是甲骨文的发现,它承载着汉字创立之初的祖先智慧。 


透过收藏的几封信札,藏家带领我们了解发现甲骨文的考古学家以及一众考古界大咖的交游往事,在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这些名人书迹读来令人感慨良多,心生敬佩。




文、图 | 方继孝



有着“中国现代科学考古学奠基人”之誉的郭宝钧致其友董作宾的一封书札,是我于2019年秋冬之交从一家拍卖公司竞得的。 


郭宝钧(1893年至1971年),字子衡,河南省南阳市人,考古学家。192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在河南省立南阳中学任教,后到河南省教育厅工作,多次参加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著有《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关于新郑莲鹤方壶的研究》《洛阳西郊汉代居住遗迹》《陶器与文化》《殷周车制研究》《殷周的青铜武器》等。 


郭宝钧致董作宾书札


这封郭宝钧致董作宾的书札写于1949年3月。郭与董是私塾同学、莫逆之交,二人曾携手主持安阳殷墟的发掘工作。此函写就时,董作宾随中央研究院去往台湾,而郭宝钧仍留守大陆。信中,郭宝钧谈及近况与武汉大学借地教读等事。字里行间中,一方面 透露出他生活的窘迫与无奈,另一方面又彰显出他在困顿的环境中纂辑《中国古铜器纹饰图谱》的坚持。


董作宾手绘甲骨文图

董作宾致李济书札


收藏缘起



其实,我关注中国现代考古学家的手迹,是从1999年收藏到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古文学家和考古学家陈梦家和赵萝蕤夫妇遗存的一批友人往来书札开始的。 


2014年春,应三联书店之约,我开始以陈梦家旧存友人书札为线索撰写《陈梦家和他的朋友》一书。陈梦家的友人中,有老一辈金石考古学家容庚、马衡、于省吾、商承祚、唐兰和同辈考古学家夏鼐、胡厚宣等。在撰写过程中,我仔细阅读了有关这几位考古学家经历的文献,从而对中国现代考古科学奠基人李济、董作宾、郭宝钧、夏鼐和著名的 “考古十兄弟”——李景聃、石璋如、李光宇、刘耀(尹达)、尹焕章、祁延霈、胡福林(胡厚宣)、王湘、 高去寻和潘悫等有了深刻的了解。对于他们渊博的学识和不屈的探求精神,我由衷地敬佩。从此,我决定收齐包括“收藏殷墟甲骨第一人”的王懿荣和对甲骨文研究有着突出贡献的“甲骨四堂”郭沫若(字鼎堂)、 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在内的金石考古学家手迹。 


李济致董作宾书札


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并列席签名 (苏秉琦应为列席)


此外,在我所藏的一份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成立大会及第一次会议的文件第一页,有出席委员的签名,他们是:徐鸿宝(即徐森玉)、曾昭燏、陈梦家、郭宝钧、黄文弼、徐炳昶、裴文中、尹达、夏鼐、郑振铎。还有一位苏秉琦,但他不是学术委员,应该把名字列于列席人员位置。在这份学术委员的签名中,我当时藏有郑振铎、徐森玉、陈梦家、裴文中、夏鼐和尹达的书札,缺郭宝钧、黄文弼、徐炳昶、曾昭燏的手迹。 


至2019底,通过各种渠道,我先后收集到了王懿荣、“甲骨四堂”、李济、董作宾,以及“考古十兄弟”中的石璋如、李光宇、刘耀(尹达)、尹焕章、祁延霈、胡福林(胡厚宣)、王湘、高去寻等“八兄弟”书札。 


以上近年搜集到的金石考古学家的手迹,最早的是郭沫若,随后是王国维,然后是罗振玉。罗振玉先生手迹是致邹安(字景叔)的两页信。当时得到罗振玉致邹安书札大概有十几通,我只留下一通,其余转让给一个朋友,不知怎么就辗转到当代著名学者王贵忱先生手里了。一次我去广州拜访王老,他拿出了复印件让我看,每封信上都钤有他的印,足见重视。我告诉王老,您现在的几通罗振玉致邹安书札最初是我藏的。他知道我还有一通,问我可否交换,我问他用什么换,他说京剧名伶杨小楼的手迹,我说可以看看吗?他说也是复印件,原件不方便。他还答应为我写一副对联,寄给我。我离开广州后,和王老也渐渐失去了联系。


甲骨往事


在我往年收藏的考古学家手迹中,最晚得到的是王懿荣先生的一页书跋,是我于2017年11月在北京某拍卖公司拍到的,其估价为3000元至4000元,我以2万元竞得。 


王懿荣(1845年至1900年) ,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开发区)古现村人。他是我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幼承家学,6岁入古现村王氏家塾,15岁随父进京。他聪颖勤奋,泛涉书史,有过目不忘之誉。青年时代,性“笃 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版图画之属”,尤潜心于金石之学。为搜求文物古籍,足迹遍及鲁、冀、陕、豫、川等地,“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以翰林擢侍读,官至祭酒,《清史稿》有传。 


拍卖会前,我对王懿荣手稿进行了多方考证。王懿荣时年24岁。11年后,年35岁入仕。因是年轻时所书,字略显稚嫩,与入仕后字庄严雄厚有很大的区别。经仔细与其入仕前字迹比对,应是王氏30岁前手迹,尤其此稿落款:“古现人懿荣识”,入仕后,几乎不再出现。此稿上部有民国曾任奉天省省长翟文选笔迹,云:


此王文敏公亲笔也。己巳年为同治八年。公殉难于光绪庚子拳乱,予恤典谕旨及山东巡抚原奏,另纸抄录夹于此册之内。

民国乙丑六月双城赵文瑄识于天津


翟文选旧藏王懿荣手稿


翟文选,1878年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林甸,清末举人出身。卢沟桥事变后,他拒绝日本侵略者诱降,隐居天津,以收藏自娱。1950年4月23日病逝于天津,终年73岁。读翟氏注,可知王懿荣手稿撰于同治八年,即1869年;殉难于1900年。是年,义和团兴起,王懿荣授任京师团练大臣,八国联军攻入京城,皇帝外逃,王懿荣遂携夫人与儿媳投井殉节。翟氏注中“予恤典谕旨”乃指朝廷为王氏殉节特给予表彰,赐谥号文敏,并旌其妻谢氏,儿媳张氏。山东巡抚(或为人骏)原奏内容不详。 


翟氏在王懿荣手稿注语云:朝廷颁予恤典谕旨与山东巡抚原奏抄录稿“夹于此册之内”,我以为,文敏公此页手稿,原本附在王懿荣“所辑往岁所收藏……续之又续”此页 之稿本或著作之后。此“疑案”,尚待进一步研究。 


1899年,沉睡地下3000多年的甲骨被王懿荣发现。值此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特撰文以纪念。

  



本文选自

2020年第1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官方微店,赢取读者福利!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