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访谈 | 于俊海:求变是常态,服务是初心

2017-10-23 十二条对话 中国摄影报


于俊海


和共和国同岁的于俊海,是河北省承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承德市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他在1996年捧得了第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1997年、1998年两次荣获中国文联、中国摄协授予的“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


他“幸运”地扎根在历史文化深厚的河北大地,在蜚声摄影界的坝上一拍就是40年。同时,他不限于一隅,在摄影路上一直求新求变,做着自我的更迭,不断提出问题、寻找可能。在与本报记者方妍的对话中,他谈及了自己的摄影信条和对基层摄影组织工作的心得。


于俊海作品

《眷恋》第1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作品


《夏日》 第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夏日十年后》 第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长城飞雪》第13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金奖

《多姿多彩塞罕坝》组图之一


《多姿多彩塞罕坝》组图之二


《多姿多彩塞罕坝》组图之三


《多姿多彩塞罕坝》组图之四


《多姿多彩塞罕坝》组图之五


《多姿多彩塞罕坝》组图之六


访谈对话,这就开始


方妍:您是如何走上摄影之路的?

于俊海:1967年,我分配到承德日报社印刷厂,其间,在北京商标印刷厂学了两年的照相制版工艺,为我从事摄影打下了良好基础。1975年,我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瘫痪在床。在艰难绝望中,我没有放弃,终于在1年后站了起来。为了走得更远,我花了80元钱买了一台海鸥4B相机,想用拍照片的方式促进锻炼。当时我并没有把摄影当作追求,也没想到摄影会成为自己的毕生所爱。病愈后,我被调到承德日报社工会,认识了我摄影路上的启蒙老师——季增,他拍摄了大量雷锋生前的照片。在他的影响下,我把当初靠摄影锻炼走路的想法,上升到追求艺术的高度。上世纪80年代,经由我的恩师、摄影家李英杰介绍,我来到承德市群艺馆工作。很快,我的作品《眷恋》就在第十四届全国影展上崭露头角。可以说,是摄影让我行走在广袤的大地上。


方妍:您数十年在家乡承德专注于本土化拍摄,您坚守的初衷是什么?您认为在本土拍摄中最为可贵的是什么?

于俊海:我认为,摄影家首先应是本土摄影家。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生活在家乡的热土,熟知当地的人文地理,这是从事摄影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对摄影人来说,打什么“牌”很重要。立足本地,主打地方牌,在本土生根发芽、厚积薄发是对生你养你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奉献。


方妍:您拍摄坝上几十年,从它养在深闺到成为摄影胜地,您一直见证着坝上的变化。能给我们讲一讲坝上的故事,并谈一谈您对摄影推动一方经济与旅游事业的看法吗?

于俊海:现在说到坝上,摄影人都知道,然而40年前却鲜有人踏足。1976年,我为报社拍摄历史足迹专题时,从坝上穿过百里无人区,当时那里一片荒凉。从承德市区到坝上乘坐公交车,路上就要耗一天。当时拍照片,一天最多走上18里路,如果天黑找不着路,就只能风餐露宿了。记得一次我在雪地里走了一天,遇到的乡亲不仅帮我拉上器材,还让人赶到村里给我们安排住宿。在那个雪夜,我的心特别温暖。

如今,坝上成了知名的摄影地。这里还有着一片人工大森林——塞罕坝林场。三代造林人的青春和汗水,营造起“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云的故乡、摄影家的天堂”。

40年来,我一直在拍坝上,就是不拍照也要到这里走一走,看一看这里的绿水青山。一个人一生做成一件事足矣,我的摄影会一直在路上、在坝上。摄影用视觉符号传递信息的同时,也是生产力,拉动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如今坝上的路好了,人们也富了,吃住都方便,这是一大批摄影人推动的结果。


方妍:从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到出版《黑白魅力》,再到《色彩魅力》和在广西拍摄完成的《风雨桥》等,能看出您在不断创新。有人形容您“艺痴者技必良”,为何您一直在求新求变?

于俊海:摄影一直处在变革的时代。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还有无人机航拍,这都是革命性的变化。摄影家不应受题材所限,我是一个不断否定自己的人。每位摄影家都要随着时代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创作思维,不断出新求变。变则活、不变则死。我也是善于给自己设定规划的人,五年一变:从《黑白魅力》到《色彩魅力》是传统与抽象表现主义的撞击,在创作意识上对事物重新认识,技法运用也是一次大“变脸”;从《风雨桥》到《坝上》的回归又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再现。社会变革更迭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和对艺术品的审视度,不求高大全,而要接地气。有品质、有分量、有内涵的作品更能打动人。


方妍:您有何体悟可以分享?

于俊海:40年,我总结了20个观点:一、摄影作品要高调,做人要低调。摄影可以拿架子,做人不可以拿架子。二、思想与技术完美的结合才能拍出好作品。三、摄影不要受题材所限,否定自己才能创新。四、观察是摄影的基本要素,发现美是生活的积累。五、摄影不是“快餐”。六、一棵树、一个人、一个镜头中的影像百年后就是一段历史。七、摄影家有他自己的故事,也用他的镜头讲述着别人的故事。八、镜头里留下的一切,都来自于生活留下的影像,永远大于生命。九、摄影是多元性的,专题摄影应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十、思考比按快门更重要,摄影作品要过眼,走心。十一、摄影家不应该是照相机的奴隶,而应是影像的传播者,图片文化的讲述者,视觉艺术的创造者,美学思想的追求者。十二、简单摄影,不等于简洁的画面,合理的构图才能产生美的图像。十三、要给自己的作品定个调,调子定好了影像才有味道。十四、摄影不是撞大运,偶然是有的,但偶然也来自于必然,好作品不是撞出来的。十五、摄影作品是一幅画、一首歌、一首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十六、摄影文化是软实力,但要说出硬道理。十七、摄影作品甜的让人流口水,苦的让人流眼泪,辣的让人闭不上嘴。十八、前期拍摄很重要,但不要忘记后期制作也不可忽视。十九、接地气的作品才有根。二十、把影像化为灵魂。


方妍:您多年担任承德市摄协主席,这些年来,您主要做了哪些组织工作?我们得知您还在承德市群艺馆举办摄影沙龙,使众多影友成为“新星”,请您谈一下在推新人方面的工作和经验。

于俊海:作为基层摄影组织的主席,我既是一个摄影人,也是一个为广大影友服务的组织者。多年来,我工作的重心就是:靠活动增强凝聚力,靠作品发现人才,靠讲座提升会员业务水平。记得我们与中国摄影报在金山岭合作举办影友联谊会,我们把作品挂上了长城城墙,400多名中外影友边登长城边品作品,效果非常好。此外,承德市摄协还主办或承办了多个全国性摄影大展,举办各类培训和创作活动,对有突出贡献的“德艺双馨”会员进行表彰。

群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根。我们在群艺馆创办了摄影沙龙,现在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队伍壮大了,大家的业务素质也提升了,健康摄影、快乐摄影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承德市的中国摄协会员由几个人发展到今天的100余人,为影友“服务”二字始终是我不变的初心。


文章选编自《中国摄影报》·2017·80·2


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中国摄影报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