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访谈 | 陈杰:工作之外的我 向“影像知识分子”迈进
陈杰
2014年9月2日,内蒙古采访污染事件
2016年,四川凉山悬崖村采访
埋在沙漠下的污染
2015年10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腹地,中科院和绿发会工作人员在一处当地化工企业,通过埋在沙漠里的管道向沙漠直排污染并用黄沙覆盖的区域,挖出被污染的沙子,为环境公益诉讼收集证据。
神六凯旋
在朝霞的沐浴下,技术人员对平安落地的神六返回舱进行检查。
2005年10月17日4时33分,在太空飞行115小时、行程325万公里,围绕地球76圈后,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走出舱门。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航天飞行胜利完成。
天津大爆炸
2015年8月15日,中国天津市,大爆炸后留下的巨坑和废墟。2015年8月12日,中国天津市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173人死亡,1.7万户居民房屋受损,8000多辆车被焚毁,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悬崖上的村庄
2016年11月19日,孩子们攀登最后两段垂直高度一百多米铁梯,过去的藤梯几乎和崖壁垂直,现在的铁梯倾斜在60度左右,行走方便很多,也安全多了。
精准扶贫变迁专题之一:
2017年12月14日,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哲觉镇论河村,4岁的张琴在和奶奶一起睡的床上,她的家地处深山,为深度贫困户。2017年,她家被纳入精准扶贫户。
访谈对话,这就开始
唐瑜: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摄影?为什么选择成为职业摄影人?
陈杰:1992年在部队的第二年的时候开始接触摄影,当时在部队旅部的报道组做摄影报道员。在连队时字写得不错,就被调到旅报道组。因为会摄影,就接替了退役的摄影报道员的班,搞起了摄影。再后来,发稿比较多,被前辈认为有点灵气,离开部队后直接到地方报社入职,成为一名摄影记者。
唐瑜:您的很多报道都是关于扶贫、环境、教育等题材的,作为摄影人,这是否是您最偏爱的题材?
陈杰:我工作拍摄的话题,也是我工作之外可供个人兴趣方向研究的话题。工作成果即公开报道的内容呈现是一杯水,那么我采集的素材或许是一壶水或者一桶水,这些更多的素材是我探寻所关切问题的认知和资料的积累。目前我关注的主要是贫困、环保、教育等主题。我比较关注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冲突,还有人性的复杂和美好。选择一个事件的时候,首先这件事要能引起我的重视,其次在某个行业领域里面它足够重大。然后我再去调研,不断地去甄别筛选,最后做出判断。
唐瑜:您在报道新闻事件之后是否会以记者以外的身份介入到报道中的公共事件里?
陈杰:公共事件发展过程中,记者恪守的是客观公正,以报道事实为原则,身份只有记者。即使在不断推动事件发展过程中,也是以记者身份进行客观记录和报道。
不过,在不参与报道或报道之后,我通常会以“影像知识分子”的身份,来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究,比如对于环境问题、对于贫困问题等,其目的是增加个人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的自觉提升。
唐瑜:2014年您放弃视觉部主编职务而选择在一线做新闻记者的事迹一度成为话题。 据《新媒体环境下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在册新闻调查记者只剩下175人,其中传统媒体仅有调查记者130人。在短平快的节奏里,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你坚持一线、坚持扎实的新闻报道?
陈杰:我觉得记者岗位来来去去这都是正常现象,我并没有觉得调查记者减少了,如今,不同渠道发布的调查报道看,并不比以前少,甚至更多,是因为现在传播渠道多了,形成了记者、独立撰稿人、公民记者、各个领域擅于用文字或影像表达的专业人员、乃至机器人撰稿等,形成更细分的信息分发和传播路径。
我之所以乐于在一线工作,与所谓的理想和坚守无关,只是与我个人性格有关,也跟我超强的身体素质有关,而且我个人更愿意在行走中体验和思考。
唐瑜:在极光视觉的专访里面,您提到了爱人刘旻,听说她是您的文字记者?您认为好的摄影报道,文字和图片的配合、分工是怎样的?
陈杰:不能孤立地认为她是我的文字记者,或者我是她的摄影、摄像记者。而是——我们都是记者。
我们在采访中,是一个整体。
在任何问题面前,我们不是以摄影记者、摄像记者或者文字记者身份来区分的,首先是以各自对事物观察和思考的向度来进行碰撞,求同存异,保持思考的独立性。
在达成目标后,再进行分工,她从她擅长的视角采集内容,我从我擅长的视角采集内容。有时她会对我的分工提出建议,有时我会对她的分工提出建议。
有时她是采访总体方向的导航人,有时我是采访方向的把握者。
我在拍摄过程中,她会以她的视角给予建议,或者在视频对话中担任话题设置人,提问人。我在拍摄过程中也会根据自己的思考方式采集大量内容,同时对她的采访内容进行补充。
我过去通常都是独立完成从文字到图片、视频的拍摄,现在,在适合以调查介入的重要选题上,她的介入,经过彼此碰撞,使得对问题看法更深入,最终对内容的呈现更严谨和丰富。
唐瑜:您最近身份再次转换,加入“我们视频”,成立了“杰出工作室”。能和我们谈谈工作室的情况吗?谈谈您未来报道计划和工作室工作方向。
陈杰:目前我和新京报原深度报道部首席记者刘旻,一起加入“我们视频”,成立了“杰出工作室”,旨在实现优质选题的融合报道。如今,在我们彼此的深刻影响下,通过对选题的咀嚼、思辨、磨合,然后将采集的内容以特稿、视频和图片进行分类制作并整合,逐步尝试对选题更深入和更充分的挖掘,并更有力地呈现。
“杰出工作室”的内容采集是以调查文字、组图和短视频(微纪录片)多种方式展开的,旨在实现优质选题的融合报道。我们将长期关注环保、贫困、考古等领域的话题,进一步做深做精,向学者型记者方向发展,让采访和田野调查转化为更多形态的成果。我们不仅让内容呈现汇聚各方力量,推动进步,也要让其成为未来的珍品史料。
唐瑜:您这次参评金像奖是怎样甄选提交作品的,对一些想要参评金像奖的摄影师有什么好的建议?
陈杰:我这次提交的作品,主要是涉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任务其中的两项,即精准扶贫和污染防治,也是涉及重大的民生问题。我觉得,金像奖纪实类参评的作品所承载的意义非常重要。
编辑 | 唐瑜
声明:本文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取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