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迎接新航季!开启秋日红色研学之旅——遵义站

苏南硕放机场

忆往昔


红色之旅



遵义站

庆祝中国共产党

成立100周年

中国 · 遵义

这是一座转折之城,一场会议改变了中国命运。遵义,云贵高原上闪亮的名字,悠悠天地间创造了奇迹。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沉重内敛,处处是热土;激昂热烈,山间留国魂。

新航季即将开启,跟着小编打卡一场秋日里的红色研学之旅吧!

遵义会议纪念馆

沿着红色航线   探寻红色故事

地点

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

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为纪念遵义会议而建立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于1955年10月开放。遵义会议纪念馆由遵义会议会址等十一个纪念场馆组成 ,1964年11月,毛泽东为纪念馆题写了“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 。

△ 遵义会议纪念馆展厅一角

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及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错误统治,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而召开的。遵义会议明确地回答了红军的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指出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同时改变了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而这些成果,又是在中国共产党在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取得的。

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地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镇馆之宝#



四渡赤水纪念馆

沿着红色航线   探寻红色故事

地点

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长征街

四渡赤水纪念馆占地面积771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黔北民居式。馆内共9个展厅,采用雕塑、油画、图片、文字、实物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了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生动再现了中央红军四次飞渡赤水河、实现战略转移的历史画面,以全新的布展理念诠释了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中国红军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四渡赤水才是我平生最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之战,是红军长征中最精彩绝伦的军事行动之一。面对国民党4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3万多人的红军却能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转战千里,成功杀出了包围圈,成就了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一入序厅便能看到气势恢宏的浮雕,刻画了50多位红军渡赤水河的场景,浮雕显眼处有毛泽东洋洋洒洒的题词:“四渡赤水才是我平生最得意之笔。” 这是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说的。浮雕前是四渡赤水战役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的雕像。

△ 四渡赤水战役场景还原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面对敌人几十万兵力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等遂决定放弃原定渡江计划,迅速撤出战斗,由土城向西渡赤水河实施机动,由此便拉开了四渡赤水的战幕。

△ 四渡赤水战役场景还原

红军一渡赤水,改向川滇黔边发展;二渡赤水,进行遵义战役,取桐梓、夺娄山关、占遵义,5天内,红军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师又八个团;三渡赤水,由遵义再进川南;四渡赤水,将国民党军甩在乌江以北。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

沿着红色航线   探寻红色故事

地点

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北10公里与桐梓县交界处,距遵义市市区约50公里。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拨1576米,娄山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自古被称为黔北第一险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朱德率领红军,大战娄山关,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胜仗。因此,娄山关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成为人们向往的革命历史圣地。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

1935年1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占领遵义后,一部继续北进,攻克娄山关,确保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遵义会议后,红军准备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但因军情突变,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遵义,于2月24日攻占桐梓县城。25日再战娄山关,清晨,在彭德怀、杨尚昆统一指挥下,红3军团13团在彭雪枫团长率领下,由关北向娄山关发起猛烈的进攻,守敌黔军措手不及,仓促应战,且战且退,并抢占关口东侧制高点点金山带,负隅顽抗。我进攻部队在地形不利的条件下,发起了强攻,从敌军的手中夺得点金山,守敌乘我军未站稳脚跟,组织了强大火力,疯狂反扑,又夺回点金山。红军组织了5次冲锋,与守敌激战在点金山至大尖山一带的山梁上,经过反复争夺,激战一天,终于在黄昏前攻下点金山、大尖山,控制了关口。

△ 刻有《忆秦娥·娄山关》的石壁

此战,红军歼灭和击溃黔军3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也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为此毛泽东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诗词一首。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小尖山红军战斗遗址



中国女红军纪念馆

沿着红色航线   探寻红色故事

地点

遵义市习水县土城古镇

女红军纪念馆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古镇,是我国目前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女红军事迹为题材的专题纪念馆。主楼是一幢修建于清末民初的西式建筑,原为川南联防军司令罗平芝的别墅。1935年1月,中央红军一渡赤水期间是红三军团指挥部驻址,彭德怀、杨尚昆曾在此居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女红军纪念馆前,有一座高三米多的雕塑“浴血天使”。整座雕像为一个半跪姿、怀抱襁褓的女红军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女红军博爱的母性与不畏艰难的斗志。“浴血天使”稳稳树立在中国女红军纪念馆前,形成一道震撼人心的亮丽风景。

#革命理想高于天#

△ 馆内景象

中国女红军纪念馆用大量的图片、文字、实物展示了女红军的忠诚、正直的赤子情怀,展示出她们伟大的人格力量和献身精神;描绘出女红军们把热血和汗水洒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上,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的感人故事。在波澜壮阔、空前绝后的红军长征铁流中,女红军们表现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她们追求独立、向往自由的妇女解放精神;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彻底革命精神;互相帮助、团结战斗的阶级友爱精神;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精神。

这些女红军的长征精神,将永远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永远激励着革命事业后来人振奋精神、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成为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

沿着红色航线   探寻红色故事

地点

遵义市凤凰中路78号

红军烈士陵园坐落在遵义市城区湘江河畔风景秀丽的凤凰山南麓小龙山上。当年,红军在攻克遵义时,与国民党军队在遵义展开了残酷而激烈的战斗,在这里牺牲了不少红军战士。新中国成立后,把这些红军战士的遗骨先后迁到小龙山,人们称小龙山为“红军山”。

#红军烈士纪念碑#

红军烈士陵园大门由两侧石壁之大型浮雕群组成,呈八字形,由低到高延伸后构成大门,浮雕展现了红军英勇奋斗,前赴后继的英姿,沿着宽6米的石阶而上,经过十余个平台后,到达陵园广场,只见广场后面有一座气势雄伟磅礴,造型设计新颖别的致红军烈士纪念碑,碑高30米,下宽6米,顶部宽2米,碑顶是一5米高的镰刀锤子标志,金光灿灿,碑正面是1984年11月2日邓小平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碑的外围是一个直径20米,高2.7米离地面2米的大圆环,圆环外壁上错落镶嵌着28颗闪光的星,象征着遵义会议永放光芒;圆环内壁是4组汉白玉石浮雕,分别刻画了“强渡乌江”、“遵义人民迎红军”、“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的动人场面。大圆环用4个5米高的紫色花岗岩石雕凿而成的红军头像托着,东南侧为老红军形象,西南侧是一个青年红军形象,东北侧是赤卫队员形象,而北侧是女红军形象,寓意红军威震四方。

#邓萍烈士之墓#

在长征途中牺牲的红军最高职务的领导人是邓萍(邓平),时任红三军团参谋长,牺牲时年仅27岁。在红军第二次攻占遵义城战斗中,1935年2月27日晨,时任红十一团政委的张爱萍带着团参谋长蓝国清,陪同邓萍抵近敌前沿观察,三人隐蔽在距护城河50米远一个小土坡的草丛里,寻找部队攻城的运动路线,以便夜幕降临时发起总攻。通信员从后面摸上来,向邓萍报告后就趁着薄暮飞身跑回,这一下暴露了三个人的位置,敌人一排枪弹扫过来,邓萍中弹牺牲!张爱萍回忆说:“那是九响棒棒(一种步枪,俗称九响枪),从前额打进,后脑壳出来,血溅了我一身……他是黄埔六期的。” 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和中央军委很关心寻找邓萍同志遗体埋葬处,最后找到了埋葬处、辨认了遗体,于1959年在遵义红军山上建成墓室,邓萍遗骸迁葬于此。

#红军卫生员龙思泉坟#

在遵义红军山上,还有一座值得书写的红军坟墓——青石砌起的圆形的红军坟,坟中的红军烈士是卫生员龙思泉,他留下了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红军菩萨”的故事:

红军占领遵义后,南关镇桑木垭村驻着一个连,连队的卫生员不满20岁,但他热心为驻地群众服务,由于医德好、医术高,经卫生员诊治的病人无不手到病除。这一消息很快风传开去,周围数十里的农民纷纷前往求医、讨药。一天傍晚,一个孩子哭着跑来请他到远离驻地10多里的地方为其病重的父母看病。卫生员不顾数天来的疲劳,冒雨赶去,连夜给孩子的父母医治,直到天明。待他返回驻地后,却发现营地内已是人去屋空。原来就在他为患者治病的夜里,连队接到命令连夜出发了,只留下连长托房东转交给他的字条。见到连长的指示,卫生员立即向连队出发的方向急追而去,没想到临走时却被前来感恩的群众簇拥着,这送鸡蛋,那送米粑,十分难舍。就在这时,追赶的敌人已到,不幸落入敌手的卫生员被枪杀于桑木垭场口。当地老百姓为了报答他生前为民除病的恩情,将其遗体就地安埋在路旁。因不知其籍贯和名字,群众就称之为“红军坟”,那些被卫生员治好的乡亲称这位烈士是“红军菩萨”。直到20世纪90年代,经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原校长钟有煌同志到遵义进行考证后证实,这个红军卫生员正是他当年所在的红三军团五师十三团二营的卫生员,名叫龙思泉,广西人。

△ 这尊铜像非常吸引人,表现了红军女卫生员给骨瘦如柴的穷人孩子喂药治病的情景。因为一直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铜像上总是挂满了红布带和红领巾,而她的绑腿和布鞋则被来此“祈福”的人们摸得锃亮,显出了铜本色。

在龙思泉红军坟的前面是一尊女性红军卫生员铜像。为什么男卫生员却用女性形象来表现?一说是由于后人传颂有误,人们以为“红军坟”中的“红军菩萨”是一位女性,因此为其塑了一座女红军的塑像;另一说,是女性更能够体现出“菩萨”的形象。“红军坟”是军民鱼水情的象征,龙思泉是红色军医的杰出代表。在龙思泉牺牲79周年纪念日重塑此铜像,并在坟前立碑记名再现史实,旨在告慰革命先烈,传承红军精神,昭示激励后人。



其他景点推荐

红一军团陈列馆、红军总政治部旧址、青杠坡战斗遗址

部分图文资料来源:

遵义发布、遵义会议纪念馆、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贵阳地铁、习水县人民政府、中国女红军纪念馆官网

红军烈士陵园宣教中心、网络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