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点击上方关注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文/ 邵浩
汉斯·乌思克尔特博士近照
5月23日,被称为“人机大战2.0版”的围棋峰会——柯洁对阵AlphaGo三番棋大战在浙江乌镇开战,首战双方激战289手,最终柯洁以1/4子微弱劣势告负。
赛后柯洁称自己的策略很快就被人工智能(AI)识破了,“如果把它比做人的话,那它跟去年的时候完全是两个人。跟李世石下的时候,它还有些像人类棋手,但现在的棋更接近于我理解中的围棋上帝了。”柯洁感慨道。
面对已在某些领域悄然成为“上帝”的人工智能,一场人工智能的革命已然来到。人类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带着一系列问题,我们采访了来自德国的人工智能领域专家、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柏林所所长汉斯·乌思克尔特博士(Prof. Dr. Hans Uszkoreit)。
不想当记者的程序员不是好科学家
谈及汉斯博士的教育经历,他坦言,其实最初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记者。1977年,还是学生的汉斯就合伙创办了一本杂志(Zitty Magazine)。
“那时在柏林, 成为一名记者是很令人激动的。因为柏林有很多政党以及机构组织,你可以采访那些政要,还可以得到摇滚音乐会的前排门票,那样的生活会很美妙。”汉斯回忆说。
“我学习语言学是因为我知道做记者和语言是分不开的,但那时我更想探究语言有什么作用,人们究竟怎样处理语言,语言对人们有怎样的影响。后来我就试着研究分析语言,当时甚至想为语言处理编一个电脑程序。”汉斯补充道,“但我如果还留在德国的的话,我就会成为一名记者,那样我永远都不会完成我的探索了。”
“因此后来我就申请奖学金去美国读书,因为我知道,在德国大多数记者都没有完成大学学业,他们不需要有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只要文采好就行。为了去美国,我不得不放弃了在德国创办杂志的股份,后来Zitty杂志卖了不少钱,所以其他股东现在都是百万富翁了。”汉斯笑着说起这段往事,记者也发现,回忆当初的选择,他没有一丝遗憾。
同是1977年,汉斯获得美国富布莱特项目奖学金,资助他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读语言学和计算机专业。美国的教育经历,让汉斯更多地接触了人工智能这一领域。
在美国,汉斯既学语言学,又学计算机科学,还抽空学了一点哲学。当然令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斯坦福大学那十年的研究经历。斯坦福大学是世界上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发源地之一,其国际研究所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所之一,这里诞生了很多影响世界的发明。
汉斯回忆道:“在美国斯坦福研究中心的学习和工作对我的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在那里认识了一些信息技术领域最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虽然斯坦福和硅谷都位于发达的美国,但和现在的美国相比,那里更像人类社会未来的样子。”
后来汉斯回到德国,成了一位大学教授,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职业生涯也由此开始。
准确地说,汉斯研究的方向——自然语言处理,曾经是科学技术的一个小而边缘的领域,但今天它已经成为中心学科。如果人想和机器交流,就需要语言。语言技术的发展正在减少人与机器之间的鸿沟,因此汉斯认为,很快各种技术都将通过语言接口来控制实现。
“此外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不断改进,语音识别技术也为国家间的语言隔阂架起了桥梁。最终,语言处理将毫不费力地访问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识,‘搜索引擎’将逐渐变成‘知识机器’。百度和谷歌这些搜索引擎公司才是发展人工智能的核心,因为谷歌和百度实际上是语言处理公司。如果机器可以使用语言、掌握知识,它们就可以同人类一样学习。”汉斯解释说。
5月17日举办的“中德智慧数据论坛”上,汉斯做主旨演讲
人类将成为无用的群体吗?
20年前的1997年5月,美国IBM公司研制的计算机“深蓝”击败了雄踞世界棋王宝座12年之久的卡斯帕罗夫;20年后的2017年5月,谷歌研制的Alphago又在中国乌镇首战打败人类最强围棋选手柯洁。一场彻彻底底的人工智能革命,正真切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有些人是悲观的,例如史蒂芬·霍金。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发明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霍金甚至悲观地预言:“成功研发人工智能,将成为人类犯的最大错误。不幸的是,这也可能是最后一个错误。”
也有些人是乐观的,汉斯就是其中一位。他认为,国际象棋和围棋的人机大战,这些历史性事件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它们本身并不能改变世界。
然而,技术的发展也预示着历史的变化:现在机器可以应对一些对于99.99%的人来说非常难的智力挑战,如国际象棋和知识测验。甚至许多其他任务,现在人工智能可以做得比一般人更好,如自动翻译、人脸识别和自动驾驶。所有这些任务,人工智能都有超于常人的表现。但是对于许多人们认为简单得多的工作,即使目前最好的人工智能也不能完成,在某些方面甚至还不如一个两岁小孩的水平。例如人脸识别系统不能开车,Alphago不能翻译,翻译系统不能回答翻译文本的问题,等等。相比之下,人类却可以做数百种不同的任务。汉斯总结称,因为人类是运用智力完成这些事情的,而计算机则是通过计算,这是人类与机器最大的区别,所以我们拥有的智能是不一样的。
《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曾做出预测:未来,大量工作将被智能机器取代,数十亿人将成为“无用的群体”。由此诞生了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终极恐惧,出现在人类社会面前: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针对赫拉利的预测,汉斯认为,人类不需要惊慌,但是我们需要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不仅会影响体力劳动,而且会影响责任度和创造性不高的智力工作。汉斯深信在不久的将来,几乎所有重复性或无聊的工作都会消失。那些想中了彩票就辞职或者想提早退休的人,他们通常从事的职业无法在人工智能革命中幸存下来。但是短期来看,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并无大碍。
汉斯解释说:“通过短期内考量、权衡和利用大量的信息,我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去做决定:帮助投资经理做投资选择,帮助医生正确进行诊断、找到最好的疗法,帮助产品经理更好地考虑消费者的期望以改进产品。所有需要处理大量信息的专业人士,如业务主管、工程师、律师和记者都将受益。
“一方面,自动化会继续通过机器人、商业软件和其他AI技术取代人工。但是现在日本、德国、美国等拥有很多机器人的国家反而失业率很低。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会取代一部分工作,但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工作。我们很容易知道哪些工作会被取代,但是我们却不能预测哪些新工作会出现,就像十年之前,没有人知道会出现博主这个职业。这些新工作比消失的工作需要更多的技能,因此国家在社会福利制度和人力资源方面需要处理这些暂时的困难,教育体制也需要为年轻一代做好培养新工种人才的准备。
“另一方面,如今社会老龄化严重。如果没有细致的社会再造,当前的市场经济将无法完成所需的劳动力再分配。一旦合理的政策到位,人工智能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强大的作用,让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现今德国有数百万人失业,但是也有数百万人需要有人帮他们照顾老人、孩子,但是人们不能让这些失业的人立刻做这些事。如果我们有类似优步的平台,能够通过技术进行分配,我们就能够让这些失业人员再就业。”
5月17日,深知无限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锋创科技园举行开幕仪式,右三为汉斯·乌思克尔特教授
一个甲子的中德情缘
2017年3月,汉斯带领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团队来到北京亦庄锋创科技园进行了人工智能建设的工作考察,与京东集团、京东方光电科技、东方嘉禾、众德迪克等企业的技术负责人进行了技术交流分享。座谈期间,哈工大、北京亦庄材料基因研究院、星网宇达等企业表达了同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团队在人工智能领域方面的需求对接情况。汉斯了解到,中国人工智能的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在应用领域却有着巨大的潜力,各家企业渴望能融合国际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技术引进和联合研发,在各自的产业领域实现产品的创新升级。
因此汉斯当即决定在北京亦庄开发区建立一个人工智能研究院,可以使研究成果和创新的软件产品更快地应用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开辟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应用之路。
4月,汉斯发起和建立了深知无限人工智能研究院。记者采访时,深知无限人工智能研究院刚刚成立,汉斯说:“我作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主要负责技术;我的合伙人张寒燕女士主要负责商业和行政。我们并非从零开始,所以研究院进展很快。我们谈话的时候,亦庄开发区的工作人员就已经开始安装德国引进的系统了。” 研究院引进了来自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大数据分析平台,以搭建人工智能公共技术平台。
“不仅是技术,研究院也试着开始聘请专家,我们希望从中国和德国两国选聘人才。因为中国人行动迅速、十分刻苦,德国人仔细认真,所以中德合作是数量和质量的双赢。事实证明,中国和德国专家的联合团队可以产生惊人的成果,他们比只有德国或中国研究人员的团队工作得更好。”汉斯称赞道。
“几个月来,我们已经和30多家中国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他们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最迫切需求,然后再决定我们优先考虑的领域和具体技术。现在我们对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了更好的了解。”
其实这不是汉斯第一次与中国结缘。时间回溯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伊始,那时还是孩子的汉斯已经从他的父亲口中听说了“中国”这个名字。
汉斯的父亲年轻时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1953年,我的父亲随一个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歌舞团来到中国,我的父亲是代表团副团长,整个团有200余人,负责管弦乐、芭蕾、歌剧等。他们受到中国政府的邀请,在中国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巡演,期间他们乘火车去了北京、上海、重庆等地。还和中国政府领导会面,我父亲本人还和周恩来总理见了面、合了影。等他回国后,就和我说了这些事。从那时起,我就对中国充满了好奇。”
2004年以来,汉斯所在的德国智能研究中心就与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中德联合研究实验室。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他还参与了一个有关数字奥运的中德项目,研发了衍生产品和一些软件产品。“2008年后我就在中国,和中国企业合作,主要是应用程序方面。后来娶了一位中国妻子,她也是德国人工智能项目的一员,此前我们一同工作,但直到来到中国,我们才更加亲密起来。”
“中国人工智能大有可为”
虽然现阶段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汉斯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说:“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大有可为。一方面,中国是一个有大量技术创新的舞台,因为其市场范围广、经济总量大。前沿产品往往需要在初期市场尝试,才能发展成熟,进入更大的市场。从中国经济的规模来看,这些初期市场远远大于欧洲甚至北美洲,可以更快接纳新技术。中国人也喜欢新技术,愿意尝试新事物,无论消费者和企业管理者皆如此。
“中国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世界上大部分的互联网市场都是由几家美国企业主导的。而在中国,中国企业调整了他们的商业模式以适应中国市场。虽然这在一段时间内会发展受限,但最终却会对中国有益,并且会发展成比西方世界——只有几家美国公司更有竞争力的企业。”
深知无限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张寒燕博士这样评价他:“汉斯是一位非常有智慧,对世界科技进步拥有敏锐洞察力的科学家。他还具有冒险开拓精神,敢于在大多数外国人还不了解中国时,就只身一人来到中国,令我印象深刻。汉斯来到中国建立研究院的意义,不仅为中国带来德国顶级的技术,同时也会带来欧美顶级的科学家和技术,协助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本地化和产业化,帮助中国更好地进行产业升级。”
汉斯满怀着对中国的热情,帮助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追赶世界步伐。我们正需要更多这样热心的国际友人来中国大展宏图,开放的中国也将以宽广的胸怀汇聚天下英才。(刘畅对采访问题进行了翻译,特此感谢)
(来源:《国际人才交流》2017年6期)
往期精彩链接: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征稿启事
创刊于1989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月刊,由国家外国专家局主管、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CN11-2642/C;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0114;
邮发代号:82-444。
以“访天下英才,汇全球智慧”为宗旨,以服务国家智力引进工作和国际人才交流为使命,主要报道外国专家中国故事、国际合作项目、跨文化交流等内容。致力于打造一个以在华外国专家为主的外宣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杂志官网www.wetalent.com,微信号wetalent。
人物(双语):外国专家、国际高端人物的中国故事;
纪实:观察、解析聚才引才的典型案例;
观点:探讨国际人才引进、交流等热点话题;
读书:书海泛舟,名家书评;
一带一路: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历史、经济、贸易等;
往事:追溯引才精彩篇章,回顾专家魅力人生;
我与外教:展示外教生活,传播中外友谊;
国际朋友说(双语):与外国青年专家、留学生交流国际、国内话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我的中国故事(双语):解读中国现象,点评在华生活。
1.来稿以2500-5000字为宜。本刊编辑部对来稿有权做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或删减。
2.欢迎为文稿配发图片,或专门以相关主题图片投稿,图片要求:1Mb以上,并配图片说明。
3.来稿文责自负。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
4.请在面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包括手机、QQ)等信息,以便通联。
5. 投稿信箱:wetalent@safea.gov.cn,请在邮件标题里注明文章标题或主题。
6.稿件应为原创首发。如三个月内未收到采用通知,作者可转投其他刊物。
责任编辑:张贺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