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义桅:中德关系何以不断攀越历史新高?

2017-08-09 王义桅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点击上方关注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义桅



今年是中德建交45周年。建交45年来,尤其是2014年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后,两国关系取得长足进展,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又攀新高,其对中国与欧洲关系乃至西方关系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此次G20汉堡峰会更表明,中德关系引领全球治理,战略意义重大。

为更美好、更安全的世界而奋斗。中德分别是2016年和今年G20轮值主席国,共同倡导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推动G20作为全球治理与世界秩序的主要平台以及国际秩序朝向更加包容、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德在全球治理中合作方兴未艾。

75日会见默克尔时,习近平主席指出,德国是中国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希望加强与德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每个环节的合作。这使得中德合作不仅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中互利共赢的典范,还成为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有利于推动国际秩序更加包容有序、公正合理。

展望未来,中德合作的又一黄金十年仍可期待。如果把中德关系比作一辆跑车,它正在获得新动力、新燃料、新路径:

新动力——中国发展模式转型。柏林墨卡托尔中国研究所负责人海尔曼指出,毫无疑问,德中关系动力十足。维持这一动力也是习近平主席访德的理由之一。他指出,在今秋的双边政府联席会议上将达成从技术、教育到文化领域的一系列协议,为此,仅在工作小组层面上的谈判是不够的,需要政府领导人层面的预先磋商。德国汽车工业的例子证明,德国经济在中国面临大好机遇。此次将签署的电动车等十项中德合作协议,为此做了注脚。的确,为应对中国发展所面临的社会挑战,比如老龄化、教育体制、农民工融入问题以及建立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中国正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而德国经验可供借鉴,中德合作面临新的动力。

新燃料——全球公域问题的创新与治理。为应对全球在极地、公海、外太空和网络等全球公域问题上的挑战,中德合作弥足珍贵。中德合作从传统机械制造领域到环保、低碳、新能源和全球公域问题拓展,正在添加新燃料。同时,中国西部崛起也成为中欧合作新燃料。三年前默克尔先到成都再到北京,拿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的话来说,是和中国发展西部战略相呼应。在他看来,成都已经有很多德国企业,比如大众和西门子,但同东部沿海省份相比,西部的德国企业数量仍然较少。所以默克尔总理到访成都,正是德国企业拓展中国西部市场的一个信号。成都也就成为德国企业进入相对落后的中国西部地区的跳板。目前,已有约160家德国企业在成都落户。

新路径——“一带一路”引领中德、中欧乃至世界互联互通。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尤其是渝新欧铁路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先行者,为中德合作规划了新的路径。今年是中欧海洋合作年,中德又可发掘巨大合作潜力。为此,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国际安全问题,如叙利亚和伊拉克危机、伊朗核问题及乌克兰问题,将成为中德磋商的国际议题。中德合作的跑车,从经济、政治、社会三轮驱动,增加第四轮——安全,完全可以期许。

当然,中德意识形态冲突和规则、利益之争仍然存在,尽管如此,作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出口大国和外汇储备大国,中德在国际经济体系和全球经济治理中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中德应在世界大棋局里审视和运筹双边关系,相互尊重、相互体谅、交流互鉴,不断增进战略沟通和互信,加强战略协调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体系变革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国际人才交流》2017年8期,

责任编辑:张晓



往期精彩链接

深圳宝安要建个院士村

老外眼里的天津是啥样?

建军90周年:我们应该读的几本书......

钱其琛忆:曼德拉怎样痛下决心与中国建交

熊德义:说说赴港培训这三十年

王海洋:硅谷的“创新密码”

丝绸之路上的和亲

李元元:引智是“开放活校”战略的加速器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征稿启事创刊于1989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月刊,由国家外国专家局主管、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11-2642/C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1-0114
邮发代号:
82-444

以“访天下英才,汇全球智慧”为宗旨,以服务国家智力引进工作和国际人才交流为使命,主要报道外国专家中国故事、国际合作项目、跨文化交流等内容。致力于打造一个以在华外国专家为主的外宣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杂志官网www.wetalent.com,微信号wetalent。


人物(双语)外国专家、国际高端人物的中国故事;
纪实:观察、解析聚才引才的典型案例;
观点:探讨国际人才引进、交流等热点话题;
读书:书海泛舟,名家书评;
一带一路: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历史、经济、贸易等;
往事:追溯引才精彩篇章,回顾专家魅力人生;
我与外教:展示外教生活,传播中外友谊;
国际朋友说(双语):与外国青年专家、留学生交流国际、国内话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我的中国故事(双语):解读中国现象,点评在华生活。

1.来稿以2500-5000字为宜。本刊编辑部对来稿有权做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或删减。
2.欢迎为文稿配发图片,或专门以相关主题图片投稿,图片要求:1Mb以上,并配图片说明。
3.来稿文责自负。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
4.请在面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包括手机、QQ)等信息,以便通联。
5. 投稿信箱:wetalent@safea.gov.cn,请在邮件标题里注明文章标题或主题。
6.稿件应为原创首发。如三个月内未收到采用通知,作者可转投其他刊物。






长按.识别.关注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长按.识别.关注

引智中国


   责任编辑:张贺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