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熊德义:说说赴港培训这三十年

2017-08-01 熊德义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点击上方关注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文/熊德义



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也是京港人才交流中心成立30周年。30年,半个甲子,一代代引智人的辛勤耕耘使赴港培训历久弥新,结出累累硕果。

香港不仅具有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制、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良好的营商环境,还拥有丰富的人才和培训资源。自京港人才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京港中心)成立以来,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充分利用香港的区位优势,发挥当地特色,紧密围绕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内地与香港的人才交流,派遣各领域人才赴港培训,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领导干部选修“香港课”


党政人才一直是出国(境)培训的重点之一。党政人才经济管理培训着眼领导干部改革发展能力建设,成绩斐然。由京港中心直接参与组织实施的主要有厅(局)级领导干部经济管理研究班和中国高级公务员经济管理研讨班两个项目,这两个项目不仅历时长,派出团组和培训人员数量也相当多。

厅(局)级领导干部经济管理研究班是迄今为止实施时间跨度最长、学员层次最高的项目。这个项目起源于中组部、中央引智办、国家外国专家局、香港新华社于1988年开始共同举办的“沿海地区领导干部研究班”。最初的培训对象主要是我国沿海12个省(区、市)的厅局级领导干部,之后扩展到全国各省(区、市)党委和政府部门以及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的司局级领导干部。香港回归后,香港新华社更名为香港中联办,该培训项目则由香港中联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和京港中心承办。培训的主要目的是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及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结合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深入学习和研讨,使学员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作为京港中心参与承办的迄今为止实施时间跨度最长的项目,厅(局)级领导干部经济管理研究班从1988年开始到2013年终止,历时25年,共举办104期,培训学员约2600人。

中国高级公务员经济管理研讨班(简称培华班)是京港中心目前仅存的仍在直接组织实施的培训项目,也是由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资助的重点项目。1981年10月,香港工商界代表团访问内地,受到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接见,会谈交流中论及内地人才匮乏的问题。代表团返港后,由团长李兆基先生与13名团员发起,于1982年4月成立了以“育己树人”为宗旨的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专门组织和资助各类培训内地人才的项目和活动。从1994年开始,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同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合作开办培华班。该项目坚持“雪中送炭”的选派原则,重点培训我国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公务员以及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内容涵盖经济、工商管理、旅游、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20多年来,培华班共举办80期,培训学员近2900名。

这两个项目时间跨度长,其组织实施工作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可谓历久弥新。厅(局)级领导干部经济管理研究班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阶段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不断调整优化培训的主题、内容和方式,提高培训实效。其课程最初仅介绍市场经济运作一般性情况,后来升级为围绕不同专题深入学习。如2013年最后一期培训是“现代服务业专题”,围绕香港服务业发展进行深入交流研讨。培华班也积极跟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热点,挖掘团组的实际需求,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学员的实际情况,科学确定培训主题,合理安排课程和参观内容,确保学有所用。如在2016年的培训中,四川班以扶贫为主题,广西班则围绕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将公共服务确定为主题。每期培训力求量身定制,突出雪中送炭,确保培训效果最大化。

精心设计的培训课程使受训的领导干部深入了解了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感受了公共服务的理念和法制社会的运行。通过学习借鉴香港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提出了许多促进本地区改革发展的政策建议,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通过学习公共管理、国际贸易等方面知识,掌握了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提高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还有一些地方的书记和市长通过学习香港先进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经验,树立了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提高了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的工作能力。此外,培训还为内地与香港合作交流搭建桥梁,促进了两地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合作。


制造业人才的加油站


在京港中心,企业管理技术人才培训聚焦工业强国目标,重点实施了蒋氏工业基金培训班和中国工业企业高级人才培训计划两个项目,培养了一大批企业发展急需人才。

蒋氏工业基金培训班是首个有计划成批组织内地制造业人才赴港培训项目。该项目由香港著名工业实业家蒋震先生资助实施。1990年,蒋先生捐巨资设立蒋氏工业发展基金,用以推动世界华人地区制造业发展及其人才培养。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自1992年起与蒋氏工业发展基金合作,联合举办“中国机械制造工业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由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在内地挑选学员,蒋氏基金资助并委托培训机构安排培训课程和参观考察活动。培训人员选派和课程安排紧扣基金宗旨,确保实效。学员主要来自内地的机械、航空、机车、汽车、造船、化工等行业,每一期培训班精选主题,如机械制造高级管理人员班、机械制造工业设计班等。截至2004年4月,该项目共举办219期香港培训班,培训学员5684名。此外,还举办了35期海外班,先后安排739名学员赴美国、英国、德国培训一至三个月。

为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激烈国际竞争,配合实施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企业高层次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加快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同香港理工大学于2004年合作实施了中国工业企业高级人才培训计划。2005年起,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加入该计划。项目分为管理人员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两类。在培训课程安排上,前者突出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领导技巧与决策能力等;后者突出对新材料、新技术的介绍与相应的考察活动。截至2007年,该计划共举办了92期培训,学员逾3600人。

企业管理技术人才培训围绕建设制造业强国目标,聚焦制造业人才培养这一关键问题组织培训,为内地制造业培训了一大批厂长、经理和技术骨干,为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赢得“世界工厂”美誉作出了积极贡献。


香港经验走进西部


人才短缺问题长期以来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短板之一。为促进西部特别是新疆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国家实施了多个西部人才赴港培训计划,并取得可喜成绩。

西部地区人才培训计划是为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帮助西部地区培养人才的专门计划。2001年,香港工商专业联会永久名誉会长罗康瑞先生在考察西部地区后,建议举办西部地区人才培训项目并得到国务院的肯定与支持。2002年,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同香港工商专业联会开始合作实施西部地区人才培训计划。该计划培训时间较长,每期半年至一年,使学员能够比较深入地融入到香港的企业和社会中去,全面了解感知香港;学员在企业顶岗培训,可以参加中高层的经营管理会议,力求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按对口原则挑选学员,使他们在返回原单位后,能够学以致用,同时为香港企业同内地的合作搭建桥梁。西部地区人才培训计划共举办6期,培训学员69人。

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县乡镇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长经济管理培训项目是着眼基层领导干部培养,助力新疆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2003年,为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干部和人才工作的指示精神,为新疆长期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由国家外国专家局主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负责组织实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县乡镇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长经济管理培训项目”启动。其后5年间,共选派1500多名乡镇长级干部赴香港培训。

几年来,西部地区人才赴港培训工作成效显著。一方面,通过培训,使这些来自边远地区的学员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对他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与发展模式、加快本地区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使他们看到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化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春华秋实30年。展望未来,赴港培训依然大有可为。我们要充分利用香港的优势资源,一如既往地做好赴港培训和人才交流工作,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再作新贡献。(本文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来源:《国际人才交流》2017年7期,

原题:《说说赴港培训这三十年》,

责任编辑:左娜



往期精彩链接

苏光明:建设高端专业国际化人才交流基金会

“吉林大学中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揭牌

黄大年叩开了地球之门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一带一路”: 高层次全球协同发展的倡议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征稿启事创刊于1989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月刊,由国家外国专家局主管、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11-2642/C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1-0114
邮发代号:
82-444

以“访天下英才,汇全球智慧”为宗旨,以服务国家智力引进工作和国际人才交流为使命,主要报道外国专家中国故事、国际合作项目、跨文化交流等内容。致力于打造一个以在华外国专家为主的外宣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杂志官网www.wetalent.com,微信号wetalent。


人物(双语)外国专家、国际高端人物的中国故事;
纪实:观察、解析聚才引才的典型案例;
观点:探讨国际人才引进、交流等热点话题;
读书:书海泛舟,名家书评;
一带一路: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历史、经济、贸易等;
往事:追溯引才精彩篇章,回顾专家魅力人生;
我与外教:展示外教生活,传播中外友谊;
国际朋友说(双语):与外国青年专家、留学生交流国际、国内话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我的中国故事(双语):解读中国现象,点评在华生活。

1.来稿以2500-5000字为宜。本刊编辑部对来稿有权做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或删减。
2.欢迎为文稿配发图片,或专门以相关主题图片投稿,图片要求:1Mb以上,并配图片说明。
3.来稿文责自负。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
4.请在面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包括手机、QQ)等信息,以便通联。
5. 投稿信箱:wetalent@safea.gov.cn,请在邮件标题里注明文章标题或主题。
6.稿件应为原创首发。如三个月内未收到采用通知,作者可转投其他刊物。








   责任编辑:张贺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