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中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揭牌
点击上方关注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文/本刊记者 张晓 图/胡灵山
6月15日,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左)与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右)为基地揭牌
6月15日,国家外国专家局与吉林大学共建“吉林大学中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签约暨揭牌仪式在吉林大学举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和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签署《国家外国专家局与吉林大学关于共建“吉林大学中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并为基地揭牌。
“吉林大学中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是吉林大学专门从事前沿科学和交叉科学研究的实体机构,实行国际化的聘任、管理和评价机制,是学校的“人才特区”和“学术特区”。
据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院士介绍,“吉林大学中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目前由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新兴交叉学科学部两部分组成,前者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于吉红担任负责人,后者是已故战略科学家、时代楷模黄大年教授未竟的事业。
签约仪式由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主持,吉林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武,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周长奎,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蒋延辉等出席。
着眼“高精尖缺”
2016年4月,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院士率团访问国家外国专家局,向张建国局长等汇报了吉林大学计划加快引进高科技人才,打造一个中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的思路和做法,得到了国家外国专家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双方就国家外国专家局与吉林大学共建“吉林大学中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达成战略合作意向。
“从去年4月我带队到国家外国专家局与张局长商定这件事,实际上就是一年零两个月,我们商定了整个工作的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设计、工作目标等,基地目前主要依托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新兴交叉学科学部,以大学科推动大科学,互相促进。”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院士说。
一年多来,“吉林大学中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在国家外国专家局、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外国专家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2016年10月24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大学和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共同签署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大学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合作协议》,在引进乌克兰高层次人才和人才团队,共同发展新技术和创新项目、科技成果转化、联合组织学术活动、共同发表科研成果等方面,深化科技合作。
“新兴交叉学科学部由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黄大年教授担任负责人,遗憾的是,黄大年教授于2017年1月8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教授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号召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李元元院士介绍道。
签约仪式上,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对“吉林大学中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提出了殷切希望。他表示,希望吉林大学以此次协议签署为契机,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大力引进国外“高精尖缺”人才,优化引智项目结构,引导高校资源向重点项目投入,加强工作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国家外国专家局将与吉林省政府一道,予以相应支持,共同推动吉林大学建设成为国外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
6月15日,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前右三)在吉林大学纳微构筑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调研
立足科学前沿
揭牌仪式后,“吉林大学中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引智工作合作领导小组召开了第一次联席工作会议。
于吉红院士在会上介绍了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目标定位、建设基础和发展规划。
她指出,实验室已经邀请了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加入战略咨询委员会,邀请11位中外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加入学术委员会,依托化学、物理、材料、电子、生物医学等学科,首批建立了催化材料基因工程、高压科学与技术、转化免疫学、毫米微波技术与应用、先进金属材料等5个围绕国外高层次人才打造的科研团队。实验室科学研究由相关领域国际顶尖科学家(外方首席科学家)和校内领军人才(中方首席科学家)领衔,与卓越科学家、未来科学家等高层次人才共同组成若干国际合作科研团队。
于吉红院士还介绍了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科研规划。她指出,要以现有的5个团队为基础,向智能制造、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等与国家战略密切相关的未来科学领域拓展,组建20个中外合作科研团队。实验室要紧密围绕未来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产出重大原创性、标志性科研成果为目标,依托国际合作,开展前沿探索与应用研究,引进培育世界一流人才。
据吉林大学副校长、中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主任郑伟涛介绍,截至目前,已经有一批国际一流专家来基地工作,吉林大学先后有11位外国专家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中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将立足国际前沿,推动学校国际合作联合研究和新兴交叉学科研究,精准谋划人才引进优势,执行国际化运行机制,将人才与学科的“双引擎”高度融合,创建围绕学科群集成协作的高峰平台。
“国家外国专家局与吉林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吉林大学中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一定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将是吉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征途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加油站。” 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院士在签约仪式上说。他表示,吉林大学紧密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重大需求,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积极探索从国外快速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尤其是着力引进一批具有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具有推动重大技术革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搭建若干引才聚才的“特区”和国际合作平台,实现引智引才与科研成果产出的无缝对接。
(来源:《国际人才交流》2017年7期)
往期精彩链接: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征稿启事
创刊于1989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月刊,由国家外国专家局主管、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CN11-2642/C;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0114;
邮发代号:82-444。
以“访天下英才,汇全球智慧”为宗旨,以服务国家智力引进工作和国际人才交流为使命,主要报道外国专家中国故事、国际合作项目、跨文化交流等内容。致力于打造一个以在华外国专家为主的外宣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杂志官网www.wetalent.com,微信号wetalent。
人物(双语):外国专家、国际高端人物的中国故事;
纪实:观察、解析聚才引才的典型案例;
观点:探讨国际人才引进、交流等热点话题;
读书:书海泛舟,名家书评;
一带一路: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历史、经济、贸易等;
往事:追溯引才精彩篇章,回顾专家魅力人生;
我与外教:展示外教生活,传播中外友谊;
国际朋友说(双语):与外国青年专家、留学生交流国际、国内话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我的中国故事(双语):解读中国现象,点评在华生活。
1.来稿以2500-5000字为宜。本刊编辑部对来稿有权做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或删减。
2.欢迎为文稿配发图片,或专门以相关主题图片投稿,图片要求:1Mb以上,并配图片说明。
3.来稿文责自负。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
4.请在面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包括手机、QQ)等信息,以便通联。
5. 投稿信箱:wetalent@safea.gov.cn,请在邮件标题里注明文章标题或主题。
6.稿件应为原创首发。如三个月内未收到采用通知,作者可转投其他刊物。
责任编辑:张贺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