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找到了扶贫的答案

2017-08-15 聂子瑞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点击上方关注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文/聂子瑞(美,ErikNilsson)译/左娜


编者按:

本文作者聂子瑞(ErikNilsson)是《中国日报》高级记者,2016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

在来华的十余年间,聂子瑞工作在新闻采编第一线,主笔完成了以中国社会发展以及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数百万字英文稿件,使海外读者直观感受中国经济社会方面的巨大发展变化。李克强总理称赞他“不仅用笔、用嘴介绍中国,也在用行动为中国的发展做贡献”。



2011年,作者聂子瑞(后)第一次到青海省曲麻莱县时为灾区的孩子们装上了两块太阳能电池板



扶贫应成为国际社会

想到“何为中国”的第一个概念


叶格乡的孩子们是小镇里第一代会识字的人。但是,太阳落山后,他们很快又不能阅读了。

那是因为他们的住处没有电,自然也没有电灯。青海省曲麻莱县叶格乡位于玉树地震灾区,这里的小学有137名牧民孩子,其中有78人住在被称为“宿舍”的7顶帐篷里。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一个有2000多名牦牛牧民的藏族社区,电力彻底改变了当地的教育。此前,传统能源根本无法供应到如此偏僻的地方。

当电灯第一次亮起,叶格乡的孩子们都沸腾了起来。

在过去的5年里,政府让电力100%地覆盖了小镇,还建起了新的学生宿舍、教师宿舍、新食堂、教室、公共厕所、诊所、活动中心、电脑机房等等。

我们发起的志愿者组织(注:作者曾在玉树发起一个志愿者扶贫组织)也为乡亲们做了很多。我们帮助曲麻莱县的几所学校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为学校的牧场购买牦牛,此前他们一半以上的牲畜都在大风暴中丧命。我们送去了一吨一吨的衣服、鞋子、毛毯、校服,还有基本的药物,又搭建了图书馆,购买了煤炭,提供了各种各样其他的“硬件”。我们还资助残疾的牧民学生做手术,帮助贫困的西藏女孩上学,为她们提供全额奖学金。不少姑娘学成后都自愿回到曲麻莱县最偏远的学校支教。

在这些海拔4000多米的偏远社区,政府扶贫投入迅速增长,大量的基础设施拔地而起。于是,我们的志愿工作开始更多地向“软件”类的项目转移。

曲麻莱县在短短几年中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这只是中国众多欠发达地区在政府的支持下快速脱贫的一个缩影。

能在扶贫事业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到万分荣幸。同时,作为一名记者,能将中国政府的扶贫故事讲给全世界听,更是一份幸运。

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只有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才能吸引海外的受众。这是国际传媒人能够大有所为的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

扶贫是中国发展的一项耀眼成就,但外界对此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我有幸亲眼见证,并投身其中。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我定期前往中国大江南北,深入偏远、欠发达地区,走遍了中国绝大多数省份,不仅是去报道贫困,更是要去寻找对策。

中国找到了很多答案。

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让如此多的人脱离贫穷。

令人惊叹的扶贫成绩就是对中国模式最权威、有力的证明。没有人能够否认中国政府宏伟的目标,以及难以匹敌的成功。

但是,比起中国的中产阶级崛起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宏大成就,扶贫的故事往往被忽略了。

面对世界发出“何为中国”的疑问,中国前所未有的脱贫规模、范围和速度应该像长城一样,成为中国最耀眼的标签。



新媒体怎么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对记者们来说,这个问题又变成了:我们要怎样才能讲好这个故事?

中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前实现让中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个宏伟的目标使媒体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要向世界更好地讲述扶贫故事,新媒体是至关重要的工具。数字媒体,特别是社交网络能起到最佳的互动效果。

一年前,《中国日报》派出9名记者,兵分6路,总共跨越了3万公里,录制了《小康之路》系列纪录片,向世界展示中国如何战胜贫困。

这个系列的6个视频被放在社交媒体上,点击量很快达到了1100万。

这就是新媒体的力量,它用视觉内容生动地向外界展示了真实的中国,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发展背后那些平凡人的面孔。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我最近主持的两个关于扶贫的视频,每个也都达到了1000万的观看量。

这也是大步向前的跨越。

当国际媒体人更深入地参与到中国新媒体产品的制作当中,不仅会收获新媒体的发展,还带给中国更强的国际表达能力。

这意味着,国际媒体人在加入中国媒体后,不仅仅可以编辑文稿,同时还可以主持、编写台本、加入后期制作,也就是说参与到每个环节。

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发展进步,还需要政府对媒体报道持续不断地扩大支持。

中国扶贫的速度、规模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但世界对中国的这项进步还不够了解。这不仅是中国的成就,也是世界的成就。

在解读中国时,国际社会对扶贫工作有个大体印象,这是一件好事。但不理想的是,这通常不是他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想法。扶贫应该成为国际社会想到“何为中国”时第一个跳出来的概念,而不是次要的“备胎”。

新媒体可以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特别是当更多国际媒体人参与其中,并给出建议,因为他们不仅希望,也知道如何才能让信息在全球传播得更广。

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就是高铁。

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渴望有这样一个发达的高速铁路网络。

中国高铁建设的成功也证明了中国体制的成功,它直观地展现了中国进步的速度,从设计出发到达到目标,不仅有效,更有效率。

在高铁的故事当中,新媒体又一次用了新的方式来讲故事,传播效果也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

我为“两会”“一带一路”和扶贫这三个主题做了20来个视频节目,在过去的4个月中,累计点击量达到了8000万,这样的规模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纽约时报》称,我和女儿拍的一个关于“一带一路”的视频节目是中国媒体的“最新模式”。美联社、彭博社、CNN等国际大媒体也都对这些视频节目做了相关报道。外媒报道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中国媒体正变得越来越有经验了。

世界注意到了中国媒体的创新。我在2017年2月参加李克强总理会见的活动时提出的建议中,详细描述了媒体创新的途径。中国是可以在新媒体领域站在国际创新前沿的。通过新媒体,中国的扶贫故事会像长城、熊猫一样,成为国家另一张闪亮的名片。



两个扶贫故事视频节目在全球引起反响


通过采访报道和世界分享中国的扶贫故事是我长期致力的工作之一。为此我去了一个个偏远的山区,脚步几乎踏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在此过程中,新媒体的出现,为我的报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

我做的两个扶贫故事的视频节目在全球引起了热烈反响。视频大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也因为内容。

具体来说,是片中的人性元素感动了全球的观众。

第一个视频——《寻找真正的愚公》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讲的是一位中国村民如何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危险去改善生活质量。

黄大发被誉为“当代愚公”。在贵州省遵义城郊的草王坝村,最近的水源为山峰所阻挡。像神话故事里的愚公一样,黄大发拿起铁铲,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在他所在的村庄,除了手工工具,就是炸药。他的故事就像神话,但的确是真实的。在神话中,愚公有两位天神前来相助,但是黄大发没有这样的运气。他只能依靠自己的意志。

这位81岁的老人花了36年的时间,劝说并带领村民们凿开三座喀斯特大山,打通了一条7000米的灌溉水渠。流出的水滋润了土壤,让居民有了足够的饮用水。

村民们为了挖水道,有时候得从斜面爬到山顶,然后把自己绑在树上,从陡峭的绝壁(有时是凹面)滑下去。

的确,这个故事触动了全世界的观众。

在我主持的第二个视频中,我讲述了德胜村的脱贫故事,短时间内收获了700万的观看量,还为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所报道。

德胜村的村民通过在太阳能农场收获阳光,在温室种植玉米找到了一条“致富路”。

很长时间,严酷的气候条件让村民们难以在草场上种植和放牧。不利的气候条件,干旱时常发生,贫困难以避免。

如今,技术和创新改变了河北省张家口市郊的德胜村村民们的生活。技术和创新让一度使德胜村村民无从为生的糟糕气候条件变成了收入来源。

现在,村民们正在生产清洁能源,种植绿色蔬菜,销往外界。

农业技术让德胜村收获了繁荣,而太阳能则带他们走向了更加光明的未来。

这个故事同样也超越了国界,因为它展示如何用创新战胜不利的气候条件。中国在发展、应用、创新扶贫对策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德胜村的故事受人欢迎,不仅仅因为内容,也因为新媒体传播的魅力。

10年来,当我在曲麻莱县等地报道扶贫的故事的时候,我希望有一天能有机会通过制作新媒体节目,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扶贫政策正在给贫困地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叶格乡这样曾经的贫困地区,孩子们不仅已经脱离了贫困,他们还准备好在未来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这是历史性的时机,为了解决最后的贫困问题,中国已经做好了准备,并且还要用恰当的方式将这些故事分享给世界,在全球引起共鸣。

我很高兴在过去的10年中有机会为中国的扶贫工作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也期待未来能在新媒体的帮助下,继续投身于这份事业。


(来源:《国际人才交流》2017年8期,

责任编辑:左娜




往期精彩链接

建军90周年:我们应该读的几本书......

钱其琛忆:曼德拉怎样痛下决心与中国建交

熊德义:说说赴港培训这三十年

王海洋:硅谷的“创新密码”

丝绸之路上的和亲

李元元:引智是“开放活校”战略的加速器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征稿启事创刊于1989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月刊,由国家外国专家局主管、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CN11-2642/C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1-0114
邮发代号:
82-444

以“访天下英才,汇全球智慧”为宗旨,以服务国家智力引进工作和国际人才交流为使命,主要报道外国专家中国故事、国际合作项目、跨文化交流等内容。致力于打造一个以在华外国专家为主的外宣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杂志官网www.wetalent.com,微信号wetalent。


人物(双语)外国专家、国际高端人物的中国故事;
纪实:观察、解析聚才引才的典型案例;
观点:探讨国际人才引进、交流等热点话题;
读书:书海泛舟,名家书评;
一带一路: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历史、经济、贸易等;
往事:追溯引才精彩篇章,回顾专家魅力人生;
我与外教:展示外教生活,传播中外友谊;
国际朋友说(双语):与外国青年专家、留学生交流国际、国内话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我的中国故事(双语):解读中国现象,点评在华生活。

1.来稿以2500-5000字为宜。本刊编辑部对来稿有权做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或删减。
2.欢迎为文稿配发图片,或专门以相关主题图片投稿,图片要求:1Mb以上,并配图片说明。
3.来稿文责自负。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
4.请在面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包括手机、QQ)等信息,以便通联。
5. 投稿信箱:wetalent@safea.gov.cn,请在邮件标题里注明文章标题或主题。
6.稿件应为原创首发。如三个月内未收到采用通知,作者可转投其他刊物。






长按.识别.关注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


长按.识别.关注

引智中国


   责任编辑:张贺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