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我们开设的一档新栏目——“非流行文化”。本栏目旨在挖掘一些不那么“主流”的作品和文化,将其中最精华,最值得回味的部位解剖出来,供各位看官品味。希望你们能喜欢。当地球受到威胁,人类会共御外侮、竭力求生,还是会在争吵和内斗中坐等末日?任何一个理智的人都会选择前者。但一部Netflix刚上线的黑马“喜剧”《不要抬头》,却通过对现实美国社会鞭辟入里的观察,给了我们一个不那么美好、或者说十足悲观的寓言。
导演设置了一个架空美国,却处处与真实美国做呼应,把她从上到下骂了个遍,电影的每一个讽刺和明示,都可在现实中找到明确的指向。当所有黑色幽默都走向同一个荒诞的现实,就不再幽默,只剩令人窒息的黑色。《不要抬头》讲的故事,一句话就能说明白:两位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彗星将在半年后坠落地球,便前往华盛顿DC面见美国总统拯救全人类。不过,荒诞的现实,击垮了这两位一心拯救人类的科学家的三观——总统相比于地球毁灭,更在乎自己能不能从此事当中捞到油水;电视节目则把彗星变成了一个段子,根本无人在意;女科学家在节目上激动地强调彗星危害,还被网友P成表情包群嘲。当然,剧情其实是这部电影中最不重要的一环,“彗星灾难片”的氛围只起到铺陈背景的作用,电影核心内容实则是面对灾难时美国社会的反应。第一个政治意象是“零食”。初入白宫时,一位中将卖给两位科学家两袋小零食,但女主后来才发现,零食是免费供应的。为什么堂堂一位中将要这么做?他缺那10块钱吗?实际上,这只是“权力的小小任性”。将军用他的制服蒙骗了三个最聪明的科学家,用权力轻松扭曲了事实。官员由人民选举而来,但他们却把本来无偿的服务明码标价卖出。此处还明示了美军的腐败,一个马桶圈采购价为1万美元,一只羊要66万美元。人人皆知,人人不言。首次面见总统以失败告终,因为三个科学家严重高估了政客的道德。政客并不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己任,只在乎选票和权利交易——即便是彗星砸地球的灾难,也比不上政治利益重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总统深陷丑闻、民调大跌时,又把科学家请回了白宫。利用外敌转移民众不满,经典手段,经久不衰。影片后期,彗星距离地球已经很近了,甚至达到了抬头就肉眼可见的程度,但在总统的煽动下,居然出现了“不要抬头运动”。彗星与意识形态挂了勾,不要抬头派强调抬头会恐惧,恐惧带来极权,极权剥夺自由。与现实中的反口罩运动如出一辙,这就是美国人对“自由”病态的敏感。“不要抬头运动”本质是投降主义和反智主义。只要看不到彗星,彗星就不存在了。只要不统计新冠病例,新冠就消失了。民众基于历史原因不信任政府,政府不仅不试着挽回权威,反而顺应民意巩固反智主义拉选票。本片最重要的隐喻,那颗毁灭人类文明的彗星到底代表了现实中的什么?可以是疫情、环保、战争、政治正确、意识形态斗争等一系列危机,也可指代美国社会的巨大撕裂。两党意识形态的撕裂,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撕裂,贫富差距增大,以及种族对立。媒体和政府没有弥合矛盾,而是煽动进一步对立以攫取利润和选票。两拨人都认为真理站在自己一边。主都知道,主不在乎。当然,美国政府对于彗星,也并不是毫无作为。影片中期,总统同意发射导弹炸毁彗星,但导弹发射到半路,就被一位资本家召回了。资本家想要的很简单——为了挖掘彗星的稀有矿物。所以他要自己发射“探测器”,在彗星撞击地球前,将上面的矿挖掘完毕,再顺便将其摧毁。当然,现实总是会出现一些小小的意外。资本家自作聪明地想要又赚钱又瓦解彗星,但探测器飞天后全部报废,最后一次拯救人类的计划落空,大家在欢声笑语间打出GG。人类从古至今最喜欢干的两件事是造神和毁神。巫师需要装作神灵附体才能让信徒膜拜,而现代的巫师——谦逊、聪明的超大科技企业掌门人拥有古往今来最强大的魔法:资本。在现实中,你一身体面;在网络中,你赤身裸体。大数据算法通过高效、冷酷的监控与窃取,将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了“用户画像”和“八种消费者类型”。它比你的家人还了解你,甚至还能预测你的死法。你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但却出卖了自己的一切隐私和独立为人的尊严。当然,大部分人的隐私和尊严只能批发,还不够资格高价卖出。美国总统由人民选举是一个美好的谎言。一个成功的总统背后,必然有大型财团、企业的赞助。虽然资本不能左右政治,但可以影响总统做出有利于他们的决策。总统为什么明知彗星的危害,还要铤而走险去开采矿物?这个问题可以变成为什么总统明知道枪击案的危害还不限枪禁枪?“当利润达到10%,他们将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他们会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他们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在资本和政府之后,导演批判的笔锋又转向了“娱乐至死”。谁要为此负责?是生产“猪食”的媒体,还是良莠不分的用户?恐怕,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娱乐作为人类的基本需求也是有成本的,人们总是趋向于快速攫取信息、快速娱乐,而不想付出更多时间成本。资本和媒体自然乐意把明星的鸡零狗碎炒作成一大团猪食,分给饥渴难当的用户。久而久之,判断消亡,思考流逝。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大脑只能在浮光掠影的碎片化娱乐中聊以自慰。深度阅读、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在空洞的笑声和meme里全面退化。人变成了集体无意识的点赞机、复读机。在媒体编织的柔软滑梯中,盯着手机,坠入反智的深渊。电影中的脱口秀节目把一切娱乐化,即便是毁灭人类的彗星,也可编成段子。通过无厘头的解构消解事务的严肃性,然后重构,消费。传统的道德体系和社会规矩正在支解,在15秒短视频下成长的下一代对事物评价的标准是好不好笑。网上争论不存在逻辑,只有非黑即白、阴阳怪气、人身攻击和无知无畏。当人们将政治娱乐化,就会选上一个让他们注射消毒水的总统。将科学娱乐化,就会网暴一个说真话的科学家,捧红一个讲段子的科学家。甚至彗星也可以娱乐化,蹭热度拍电影。以科学家为代表的严肃性和理性靠边站,娱乐性才是走进聚光灯的必要条件。因此,为了呼吁人们重视那颗即将撞上地球的彗星,科学家们只能以毒攻毒——请顶流明星开演唱会,通过歌词让人们“抬起头来”。即使彗星灾难确凿无疑,人们仍然分成两派撕逼,而非摒弃异见协力求生。“抬头认清现实”的社会共识也异化成“专制与自由”对立的政治口号,任由政客将他们变成两党争权夺利的韭菜。嬉笑怒骂中,彗星毁灭了一切。人类寄了,但没有完全寄。政客、资本家与“精英”在危急关头尿遁,踏上前往新世界的五月花号。只是他们没有祖先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很快就被新世界的野兽生吞活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踏上新世界的土地后,电影里的富翁被野兽吃掉,但现实中的富翁却吃得满嘴流油。2021年,在全球人民为新冠所苦时,500名超级富豪的资产却增加了1万亿美元,共计8.4万亿美元,创历史记录。这500个人的财富,比拉丁美洲所有国家GDP加起来还多。就算得了新冠,他们也有全球最专业的医疗团队保驾护航。穷人的命运,只是露天火葬场上的黑烟而已。《不要抬头》是美国左翼精英对统治阶层最响亮的一记耳光。电影编剧大卫·希罗塔是《卫报》专栏作家,极左翼、社会主义者、实战键政人,左派总统候选人伯尼·桑德斯的铁杆幕僚。影片中男女主被骂为“马克思主义者”,这正是编剧在现实的写照。对于大卫来说,这部电影是他近几年来最辛辣、乃至毒辣的讽刺。但再毒辣也只是讽刺,它什么都不能改变。“大卫·希罗塔是个疯狂的康米主义者。放在几年前,他将在古拉格集中营当保安”美国是世界上最不缺讽刺作品的国家,甚至是最优秀的讽刺作品出产国。从辛普森到南方公园,再到瑞克与莫蒂,把美国的底裤翻出来晾在全世界眼前,但那又怎样?问题依然存在,而且愈演愈烈,这本身就是对讽刺作品最大的讽刺。美国族群割裂、阶级矛盾愈发尖锐的当下,好莱坞的工业产品也掺杂了更多的政治寓意。这部政治讽刺的影片评论两极分化,观众给出了“多半好评”,而媒体机构只给出了“好坏参半”。媒体的态度可以体谅,毕竟他们就是电影的重点批判对象之一。甚至媒体给差评这件事本身,就已经是电影营造出的现实社会实验的一部分了。
《不要抬头》用糊脸的方式指出了问题,但扔不敢越雷池一步,对表象下的核心问题,也就是新自由主义和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三缄其口。在“黑命贵”闹剧中,左派骂右派种族歧视,右派骂左派虚伪做作,没人(敢)指出黑人问题的症结是阶级矛盾。于是反歧视变成了反向歧视,只要都歧视,就没有歧视。高!
编剧的良苦用心体现在许多方面。首先,电影采用了大量的演员直视镜头说话的设计,这是一个大忌讳。眼睛是心灵之窗,观众会感到被强烈的冒犯和审视。因此,这是主创借演员之口发声,呐喊一个人人都骂,人人无奈的现实。美国总统是个什么货色路人皆知,但你又能拿他——拿这个体系怎么样呢?你作为一个清醒的、痛苦的人,只能看着美国日益沉沦,即便她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世界最强的国家。但她的衰败显而易见,无法逆转。影片的最后,主角团淡然面对世界末日。女主的遗言是:“我很感激我们努力过。”这部电影是大卫对抗美国反动集团的最大努力,但他也清楚自己肯定是要失败的。也许某一天审判日降临时,大卫也会呆在家里说出这句话。这就是清醒的美国精英痛苦的一面。越清醒,越痛苦。美国疫情死亡数直逼90万,这么多人命都无法唤醒肉食者的一丝悲悯,一部电影又能做得了什么?关掉电影,打开短视频软件。印度实际死亡人数可能破百万。某网红逃税六个亿,某感染者每天要打三份工,某反疫苗捷克歌手故意感染新冠死亡。人类正在变好,人类正在堕落,世界无悲无喜,如万亿年前那般沉默的运行。一直以来,我们对于大家在微信的评论都非常重视,但时间久了,却发现微信评论区是有极限的,读者之间不能相互交流,也没法和我们的作者进行互动。在群里,大家可以和一群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广泛交流。更重要的是,我们也需要倾听你们的声音,帮编辑们写出更好的文章。(Ps.进群有福利哦~我们会时不时给群友们抽一些高质量游戏)非常抱歉,微信二群目前也加满了,还想加微信群的朋友请再等一段时间,开放新群后会立刻通知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