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连仲专栏】构建新一代医院核心业务系统的方法讨论
国家乃至各地区正在投巨资于“大健康”“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设,可是,很多CIO们却感觉到,作为各项卫生信息化的基础和数据之源的医院信息系统已经陈旧,支持这些发展颇感乏力,主管医疗质量的医政机关更是苦于病人数据不完整、数据质量不高,已经提出“需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于是“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的研发已在多家企业启动。这是一项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举措。
对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的研发,目前,大都先聚焦其“核心业务系统”上。我认为,这是一个牵牛鼻子的做法,因为它是系统的基础,是满足各方需求、开展内部和外部各种应用的支柱。
建立“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诸如:新一代系统的理念和特征、目标任务确立、功能结构设计、数据系统设计、技术架构设计、系统集成策略和标准规范选择、以及实现技术路线等。其中的任何一项研究任务和难度都不轻松,既需要把握全局,又需要深入细节。本文只想就这个大盘子之中的实现技术路线说一说我的见解。虽说这仅是方法问题,但我觉得它对系统的研发成本、现场实施成本、系统的品质以及系统的生命周期将有很大影响。
一种不值得提倡的系统开发方法
目前,一些医疗软件企业继续采用这样的系统研发路线和方法,即:先派出大量人马到用户现场,做全面的需求调研→梳理需求→依据需求勾画出一个或多个业务域→然后就用若干构件(或微功能)搭建实现。也有一些企业,虽然事前规划出了业务域,但具体开发什么功能和执行细节,还是要等到现场收集需求后而定。两者思路同属一类。
在经过了近20年的第一代医院信息系统的研发和使用的今天,还继续采用这种路线和和方法,我不甚赞同。
原因之一是:经过第一代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使用,对医疗机构用户的共性需求,我们已经充分理解;对于第一代医院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也已经有不少业内知名专家做出了揭示,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哪些突破,以及需要建立怎样的思维和理念,业内也做过了多次讨论。即便需要做进一步用户调查,也应该是有重点的开展,无需再花上数以百计的人月,对收集上来的数以千计的需求重新进行整理和筛选。设计者思考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业内专家已揭示问题的消化、分析和综合上,放在对用户提出的新的期盼的思考上,放在新技术新知识的运用和吸纳上,放在对新系统的特征、理念、功能、架构、易维易用、以及性价比如何提升和生存能力如何增强的研究上。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对每一个新上项目,都重新走这么一个过场,不光是费时费力,还分散了研发骨干们的宝贵精力。
原因之二是,我认为,“核心业务系统”中不少内容是具有共性的。共性的功能是可以聚集乃至固化的,正如某位专家讲“医生为病人看病、为人的健康服务就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共同任务”,信息系统服务这个任务的部分,就具有通用性,不管是大中小、公立的还是民营的医院。
同时,也要注意,对系统不同的部分,如果都使用同一办法实现,我认为不甚合适。我赞成某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的说法:“可把系统分为稳态部分和非稳态部分”。对稳态部分的功能的实现,宜采用更为简洁实用的办法,可以采用紧密连接的办法,使做成的系统更为经济、简练、运行快捷。也就是说,不必一律采用同一种“构件搭建”、都用“多层结构”的办法实现。
再深入一步分析,不分场景一律采用上述“构件搭建”的实现办法,还将潜藏着若干风险,比如:已经储备的构件的质量,其构件粒度的规划、功能的实现、以及它们的使用维护之方便,同样需要既熟悉业务、熟知使用者的体验、又有一定运维体验的人来研制。于是问题就来了,怎么才能保证这些构件的功能都设计恰当,搭建时够用、好用、且易于维护调整?再比如,也是由前边的办法引发而来的是,当用户提出新的需求时,后台研发人员或现场实施人员解决这些新问题的时间周期能控制在多久?能够做出预估吗?其响应时间在多大程度上让用户满意?此外,用这种模式研制出的系统,其版本在多大长度上能够管理和控制?各个功能模块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复用?这一系列问题或许对用户来说倒无所谓,可是对企业的项目实施成本和运维成本、以及由此引出的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等,又将是个难解之题。
因此,我主张,具体实现方法还是依据实际需要选定。
从理论上说,“需求驱动,技术实现”没有错。可时至今日,在对“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的需求已经不是完全不知的情况下,建设一个统统如果继续沿用这种老路子,在决定系统质量的好坏、实施成本的高低、实现周期的长短、以及可否大面积推广等方面还会存在诸多变数。
实际上,这种策略和办法数带来的结果如何?有的案例已经做出说明,仅实施周期、实施成本一项,原本指望用这种模式可以缩短和降低的,结果却是,按照这种思路和模式构建一块同样规模的新的系统、直至落地、被用户认可,其所用时间,比起此前的预期,不是短了,而是更长了,当然成本就更高了。以往的实践还证明,凡现场实施时间越长的信息系统,其可维护性乃至其最终的品质表现,越是不怎么好。
集中优势力量直接设计优质核心业务系统
今天,研发“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我赞成这样的策略:即集中优势力量,直接勾画业务域、或业务模型,接着是依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实现策略和方法进行规划和设计。其目标是,设计出能够支持持续发展的“核心业务系统”。
当然,按照这种策略或模式,设计出优质“核心业务系统”的前提是:设计者必须深度熟悉医疗业务,熟悉有关各方的运用和使用体验,全面掌握来自用户、政府以及行业发展需求,并具有很强的分析综合能力。他们知道给院内外各方(如院内的医、护、药、技以及院外的政府、公卫、及协同单位)提供什么功能、以及怎么给他们提供最优质服务。我认为,具有这样经验和能力的设计者,经过这么多年的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使用和运维体验、且熟知新的技术的人才,已经历练出了一批。就是说,用这种模式和方法,设计出优质的“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是完全可能的,更何况,我们是集中优势力量、集精英之智慧、经反复推敲论证、必要时还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和措施研制出来的。
我相信,用这种模式做出的“核心业务系统”,必将是医院信息系统的良好“基础”,必将能够满足各方的共性需求,能够具有很好的可扩展能力,能支持较长时间的持续发展,能够大面积推广使用。
据我所了解,每个项目都走这个近乎一样的过程、近乎定制的做法的产生,主要源自如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第一代系统中有大量的、研制时就缺少深入的需求分析的“粗制品”,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医院用户不断地提出新要求,现场实施人员便不断地修补,致使实施周期过长;
二是,现场实施人员对使用者提出的新需求,分不出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一概认为都必须用技术解决;
三是,现场实施人员对产品的功能不熟悉,不会用,用户提出的问题,在产品的某个地方已经解决了的、却因为不了解而认为是“新要求”,就是说,一个好的系统并没有用出其应有水平。
作为总体设计师,对这些问题需做全面分析,该是“新一代系统”必须解决的要解决,而有些则应该是加强人员培训、提升现场实施人员水平来解决。我相信,某些项目,现场收集的数以千计的新需求,对一个已经成熟的设计师来说真正属于新的需求最多不过百条。
请注意这一点,期望“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能够支持业务持续发展,是所有医院、特别是医院的CIO们的最大的共性需求。
我赞成这句话:“信息化应该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于业务需求本质的最优解决方案,它来自于具体业务却高于具体业务,是对特定历史条件(包括政策与技术的限制等)的权衡。”
技术实现的总体原则
至于技术实现,比起包括业务模型构建在内的整体理念和整体规划,其重要性属第二位,但它对系统的性能、性价比、系统的易维护性和易扩展性都有很大影响。讨论具体的实现方法,因为多年不在一线工作,只能表示一下在总体把握、实现策略的制定中,比较赞成这样几个观点:
确立“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的理念和特征。制定好整体目标、规划好业务模型、明确各部分关系、选择集成策略、以及实现的模式,是系统设计中是最为重要的工作。这个阶段的设计工作,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可能占时较长,但这仅是少数几位核心设计者的任务。
对于那些相对稳定不变的功能模块,相互之间应当果断地采用紧密连接方式;对那些联系不甚紧密、且变动的可能性较多些的模块,或者为分步实施,以便将来可以逐步替换,或可采用“轻量级”总线连接。
采用全B/S模式还是B/S和C/S混合的模式,不必强求一致,可因需选用。真正实用、适用,就是最好的。
稳妥起见,在研制过程中,可适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优化设计。
我相信,今后几年乃至十几年,在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的研发和应用上,谁优谁劣,又将是一次新的比拼。也应该相信,今天的医院,选择新的信息系统的能力和水平较以往已经高多了,他们不仅比较系统的功能、性能、效能、用户的体验,还将全面比较系统生成的数据质量、数据能够发挥出的效能、以及系统的生存能力。
发表以上意见,参考了今年8月4日在福州召开的“医院信息系统发展创新论坛”上薛万国同志的《医院信息系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演讲稿和张陈同志的《医院核心业务系统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演讲稿,以及郭旭同志在本网站上发表过的《具有“军字一号”特色的医院信息系统软件架构探索》文章。
HIT专家网∣最新鲜的医疗信息化资讯,不一样的专家视角
微信:HIT180com
投稿: public@hit180.com
商务合作:(010)82373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