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扎根基层的医疗人告诉你:卫生院为什么没有病人了?

2018-04-22 散v人 医脉通



导读

中国的病人是认医院不认医生的,这是在大医院流程化治疗的过程中是这样子,但在卫生院却是认医生不认医院的!



来源:医脉通    作者:散v人





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是卫生院病人减少的导火索和催化剂

 

话说卫生院病人减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全面开展以后,卫生院的工作重心从疾病治疗转向了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曾经在某一段时间内有人曾放言:只要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搞得好,优秀就是你的,医疗服务搞得再好,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就是一票否决!

 

政策导向和工作侧重让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向了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工作,而医疗治疗工作因缺少人力、物力、政策的支持导致原地不前,更因为上级医院的虹吸作用吸走了有经验和技术的骨干人员,使得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医疗服务水平的倒退!国家的资金投入从医疗也转向了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导致在某段时间里绩效奖金分配上出现了行政人员收入比临床人员丰厚这一现象,这从一定程度上让临床一线的医生对工作也出现了一定懈怠。

 

当然现阶段的基层医院人员还是比较紧张的,均等化服务的各项指标要求又比较高和紧,对于一些人员比较少的卫生院而言,不全院出动搞均等化服务是很难按时保质的完成均等化服务工作要求的。倘若再因某些因素指标上浮一下,改变一下服务材料的书写格式,那前面做的工作基本就得又重新来一次。

 

如此一来,留给临床一线的工作人员本来就更紧张了,好不容易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一个新人员,他自然先去共卫科,毕竟这块工作任务大、时间紧,老人员都是能调就调的想尽办法不愿意去做的。而新来的不了解情况,领导们是能骗就骗、能吓就吓的让你去共卫科工作。

 

至于临床工作相对来说任务会少一点,本来病人也不是很多,想要在基层从实践中学习经验,那就显得比较困难了。当然随着大量的基础建设的投入,生活交通更加方便了,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提升了,人们的就医需求也相应的随之而不断提升,方便的交通让更多的人选择进城寻求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在病人医疗服务要求的提升需求和卫生院将更多的资源投向公共卫生的催化下,基层病人减少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

 




上级医院的吸虹效应和卫生院人才匮乏是病人减少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病人是认医院不认医生的,这是在大医院流程化治疗的过程中是这样子,但在卫生院却是认医生不认医院的!

 

如果卫生院的某一个医生调到了另一个地方,很多病人都会去另一个地方找这个医生,这是因为在治疗过程中虽然也有很多其他医生参加,但患者在这位医生这里得到有效治疗之后,便开始无条件信任他,就算是上级医院的专家来坐诊,这些病人也不愿选专家看。所以很多上级医院的专家到了卫生院也只能讲讲课!

 

在基层,特别是在身兼多职的基层卫生院,病人一般不会注意到其他医务人员背后的付出,总觉得所有的一切全部是这个医生的功劳。这些病人的心理都是这样的:人熟好办事,这个医生经常给我看,我就信赖这个医生,这个医生去哪里了,只要我能找到的地方,我依旧愿意去找这个医生,更何况现在交通这么发达和便利,去这个医生的新地方和去卫生院所花费的时间差不多!如果这个医生为了自己的前途去了上级医院,那么这个医生的病人里面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会跟着这个医生去上级医院的。当然在这几年急剧扩张和严重的医疗资源紧缺情况下,上级医院对这样有经验和病人的医生是很欢迎的。

 

大医院有吸虹效应,医生到了大医院就意味着有更高的收入,更多的晋升机会,更好的工作环境,更舒适的生活条件,所以有经验、有能力、有机会能进大医院的医生一般都不会留在卫生院。所以医生是能走就走,大医院是能挖就挖。有句话叫“半成品加工场”,这样形容现阶段的基层医院的骨干医生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而对新医生来说,成长是需要时间与经验的积累的,成材的被挖走了,后备的还没成长,没有了好的医生,病人势必会选择更好的医疗机构。

 




生活条件的改善、交通条件的便利、医疗服务要求的提升是病人减少得诱导因素

 

生活水平提高了,交通条件便利了,病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就自然而然得提高了!以前步行进城要三个小时,现在家家都有小汽车,半个小时就进城了,有点闲钱了,生活质量当然也得相应的提升。

 

病人之间流传着这样的话:乡里的医生就是看个感冒的,大多时候连感冒都看不好;卫生院里的药都是些吃了不治病的药,那到卫生院看什么病呢!

 

有人曾说过,“医生是从死人身上成长起来的。“这话说得有点夸张,不过书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必躬行!没有了病人,哪能有好医生啊!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了,病人因为没有医生而进城,医生因为没有病人可看而无处躬行!这样的循环只能让病人少之更少,医生技术退之更退了!当然在这样的死循环里面,分级诊疗是一剂强有力的药,但并非治本之良药,充其量只是缓解症状的救标之剂!

 




定价不公导致同样付出而收益差别是卫生院病人减少得重要因素

 

同样一种病,在不同级别医院的收费就差别很大了!在某个卫生会上某个已退休的省卫生厅厅长这样讲:“一个病在卫生院花800元就治好了,在县医院需要2400元,在市医院需要4800元,在省医院或许就是8600元了!“

 

同样的病,应该是同样的指南,同样的治疗方案,那么实际上的收费差别为什么会这么大呢?

 

当然卫生院的是小医生,省级医院的都是专家教授,这里是有差别的,只是专家教授的水平来做阑尾是不是有点难以体现专家教授的技术学识价值呢?既然没有体现出专家教授其特的别技术学识价值,那么卫生院的收费差别和省级三甲的收费差别在什么地方呢?

 

倘若收卫生院800元的病,县医院也收800元,市医院也收800元,省医院还收800元,那么上级医院还会不会一把抓呢?这样,医生就会因收入的区别而自然而然的分级诊疗了!当然这是需要病人配合的情况下,倘若是有些病人不配合,硬要专家来做这个手术,那么就让病人去负担这部分费用,当然这部分费用自然是体现专家的劳动和学识价值的费用。

 

现如今的收费模式不容易体现医生的技术价值,更会让病人去扎堆!为了利益上级医院各种虹吸病人,资源就那么多,稍微有点病症的就被上级医院抢走了,在病人资源的争夺上,卫生院是没办法和上级医院形成竞争力的!

 




医患关系的紧张和无过三大板的做法是病人减少不可忽略的因素

 

有人说:“卫生院处在医疗的大后方,是很难感受到现阶段医患关系的紧张状态。“但我想说:“卫生院不是医疗的大后方,卫生院非但不是大后方,更是前沿的前沿,但医患矛盾在卫生院并不是特别的激烈,这是事实。”

 

医患矛盾不是过分的激烈是建立在稍有风吹草动就转上级医院的基础上和卫生院治疗的疾病比较稳定的基础上的,卫生院经常治疗的病人基本上就是一些病症不是很严重的或者是明知世界医学无法解决的。

 

卫生院矛盾少的根本原因简单来说就两点,一是卫生院的水平不是很高,出现状况都在患者的理解之内;二是病情很严重了,也不会有所改变了!所以大多数病人都能接受,对卫生院的治疗也不报什么比较大的期望。

 

当然现如今的医患关系紧张那是不争的事实,正是因为医患关系的激烈紧张和草木皆兵,再加上司法机关的强制调节和行政部门的人道主义赔偿,让拿着不够自己吃饭工资的卫生院医生更不敢犯丁点的错误。所以,有极小的可能让自己工资成为别人人道主义赔偿金的情况都不敢冒险,转诊就成了保护自己最有效的手段,长此以往,病人也就不会再来基层卫生院了!

 

总之,现阶段基层卫生院的病人在减少,医疗服务技术在倒退,这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结果的因素有很多,而笔者因受学识与眼界的因素,就只能从以上原因之中肤浅地分析一下,或许上层领导对卫生院的定位就没有医疗服务能力的考虑,倘若是卫生院搞宣教预防,县级搞治疗,三甲搞教研,那出现现在的这种情况就是领导们早就规划好的医改方向了。





精彩回顾


➤ 中国县级医院正迎来10大发展机遇!

➤ 中国县级医院将迎来7大变革!

➤ 首次试点!这8家三甲医院可自主评职称

➤ 深度 | 作为一名医生,什么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戳这里,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