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风险执业医生的独白
导读
麻醉医生已经习惯了让外科医生去抛头露面,接受鲜花掌声。
来源:“靖观点”微信号 作者:靖观点
前不久,麻醉医生荣登《Business Insider》27个最有害健康的职业中TOP3(疾病与感染侵害94分、污染物侵害80分、辐射侵害74分、猝死风险72分)。高风险对应高收入,在美国,麻醉医生是年收入最高的TOP5之一,2017年平均薪酬中位数达到19万美刀。目前,相对于美国每万人2.5人麻醉医生,我国万人只有0.5个麻醉医生。因此,第一期邀请了“且行且珍惜”的麻醉医生聊聊麻醉那些事。
作为外科手术学发展的三座里程碑(无菌术、输血、麻醉学)之一,麻醉最早是依托于手术的需求所发展的。不少人都知道现代麻醉学正式起步于1842年美国一名乡村医生首次利用吸入乙醚为一个病人完成了颈部肿块切除手术,而正式将乙醚麻醉应用于首例大手术为1846年10月16日由美国麻省总医院完成。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麻醉手段与药物被研发出来,同时因为手术技术的发展及适用患者范围的拓展,本只靠外科医生即可完成的麻醉及手术越来越少,术中的高死亡率让手术医生意识到必须要有一个专职的医生来处理病人除了手术以外的其余状况,于是就有了麻醉学。
现代麻醉学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部分:手术麻醉学、围手术期管理、急危重症医学。这篇文章着重想说说有关手术麻醉学的那些事,也就是大家印象中“打一针就行了”的麻醉真实面貌。
我不会告诉你,业内人士打听一个外科大夫手术技术是否好基本问麻醉就行。我也不会告诉你,如果要托人开刀,除了打听手术医生的技术外,麻醉也是很关键。其实,手术麻醉并不是“打一针”就行,一般是打好几针。手术中患者的变化往往是迅速又突然的,所以我们需要精密的仪器来辅助我们实时监测患者每一秒的变化,及时作出判断并处理,这些各路针连接的管路,既是患者生命的信号灯也是抢救的快车道。
在监测准备完成后就进入麻醉诱导阶段了,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决定了患者术中的意识状况。如果是全麻的,那么恭喜您,从这个时间开始一直到手术结束您都将处于睡眠当中,手术对您来说可能只是场梦。如果不是全麻,那么同样恭喜您获得“参与术中侃大山”资格,不仅手术部位不会痛,还可以有幸以躺着的姿势勾搭台上的帅气医生,或者台下的美丽护士MM。当然,可能陪你唠嗑最多的往往是在你枕边某个一脸睡不醒还要故作高冷的麻醉医生。
通常情况下,不用上全麻的手术大多时间比较短也相对平稳一些,而一些较危重的全麻术中就会经常发生如下的对话:
“麻醉,我要劈胸骨了,你把呼吸给我停一停。”
“麻醉,我这里出血有点多,你赶紧输血。”
“麻醉,我要搬心脏了,你看着点血压。”
“麻醉,我要阻断动脉了,你把血压降到90以下,过5分钟开放了再拉到120。”
......
当然大部分时候不需要台上开口麻醉医生就乖乖地给患者调整好了状态,谁让咱毕生追求的就是个“没有存在感”呢。手术结束了,患者醒了,第二天精神好了,和家属有说有笑:“手术医生真好,开刀一点都不痛,切口多整齐,也没有什么别的难受感觉”,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术中可能曾出现过通气障碍、失血性休克、循环波动、电解质紊乱、血糖波动、尿量减少等等各种或会危及生命情况都已经被麻醉团队妥妥搞定。
只是麻醉医生已经习惯了让外科医生去抛头露面,接受鲜花掌声。
其实,在每个医院的手术室里,每个手术医生眼中都有个恨不得掐死的、坐那偶尔可以刷下微信的麻醉医生。而每个麻醉医生眼中都有个恨不得掐死的、特别磨叽又容易有并发症的手术医生。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总是那么相爱相杀,却又谁也离不开谁。
如果非要打个比方,那么手术医生就如穿梭于车流的司机,而麻醉医生就是保险公司。司机总觉得自己技术高超用不上保险,然而碰上了万一往往是保险公司默默给买了单;保险公司内心总觉得怎么老有人要出险,然而真出了险还是得顶着枪林弹雨紧急排险。
所以每当有人问笔者为什么麻醉医生连个自己的病人都没有,凭啥要拿和手术医生差不多的工资时,笔者就回答“在马路上跑你敢不买保险吗?”浅表手术例如疝修补就像在城市道路,车速慢出了事故多是些剐蹭;普通脏器手术就像在高架路上,车速快却相对稳定伤车不伤人;心外、脑外就像在高速公路上,稍有疏忽则可能车毁人亡。
虽然再好的麻醉医生或者麻醉团队也比不上其他临床外科科室经济效益高,但换个角度看,好的麻醉团队能够最大程度帮助手术科室通过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来增加医院的床位周转率。
2017年12月1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医疗机构麻醉科门诊和护理单元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麻醉科门诊及护理单元建设管理有关要求,强调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要设置麻醉科门诊。通过开设麻醉门诊让病人和麻醉医师有了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将麻醉手术风险评估前移。随着各种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设立疼痛门诊、产科无痛分娩门诊等,相信越来越多麻醉医生将从幕后走到台前。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