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都这么严重了,还不让探视,到底有没有医德?
导读
有些人总是以圣人的标准要求他人,却以凡人的标准衡量自己。
来源:医脉通 作者:户瑞玲
在一次电话随访的过程中,当问到某位家属在住院过程中,对科室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的时候,家属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们在医院的“遭遇”。
家属说:除了你们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让人受不了之外,其他都还好。我们在监护病房住着的时候,每次换班,护士都很厉害,总是对病人家属大声呵斥,有话不可以好好说吗,没必要把话说得如此声大难听。
我问道:那护士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是你们没有遵守监护病房的制度?是不是更多的家属在门口的瞬间,为了探视硬闯了进去?是不是护士在三令五申之后,你们还站在那里无动于衷,不肯出去?
接电话的家属说:护士是为了让家属尽快出去才着急的,但你们也应该理解家属们的那份心情,哪有家人生病家属不担心的?大家都想进去看看也无可厚非。再说,你们即便用力把家属扯出去,也比对我们大声吆喝的强。
我回应道:监护病房禁止探视制度是为了给病人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康复的环境,大家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都应该严格遵守,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病人自己。然而,无论我怎样解释,家属都在反反复复重复着一句话:你们要理解我们作为家属的心情,家人生病本来就心情不好,还要听你们那些不太温柔的话,有话好好说,没必要那么大声。
这位家属,承认自己是在换班时间硬闯进了监护病房,也承认自己最后是在护士一再催促之下才肯离开,但就是没有感觉到自己有丁点儿的错误,只是一味以一个不幸者的角色博取着我们对他错误的谅解,还不断地指责一个护士应该履行的正常职责。
我想说:护士用温柔的声音催促你离开,你照做了吗?
如果一句话可以解决问题,如果细声细语能够让家属离开,护士至于用提高声音来警示他们吗?要知道,护士忙起来是连口水都顾不上喝的,除了那些工作中必须说的话,谁又愿意多说无益的话呢?
可是,家属的话已说到了这个份上,我再多说也无意义。最后,我只能抑制着情绪安慰她道:非常感谢你提出的意见,对于这个问题,以后我们会多加注意,但是我认为大家要相互理解,毕竟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病人负责。
突然想到曾经听过的这样一句话:有些人总是以圣人的标准要求他人,却以凡人的标准衡量自己。
谁都知道,重症监护室是一个为危重病人提供治疗的封闭场所,里面住的都是一些生命垂危的病人。这样的病人抵抗力低、并发症多,而且个个使用着各种各样的救命仪器。禁止探视是怕无端增加他们感染的机会,是怕病人家属一不小心触碰到那些仪器,给病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这样明显的道理,家属们心里明镜似的但却不愿意去理解遵守,他们总是在监护室门开的一刹那推开护士瞬间闪入,让护理人员瘦小的身躯无从抵抗。一旦让他们进入到病人床旁,无论护理人员怎样苦口婆心的劝说,他们都舍不得尽早离开。
但是,护理人员的工作主要是观察护理病人,而不是劝说一直不肯离开的家属。当病人急需处理,当急诊病人将要到来,护士难免会为了让他们快速离开而争取时间。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有多少危重病人的护理问题等待着护士去解决处理。
当三番五次都不能达到效果时,当好言相劝也显得苍白无力时,当家属对制度明知故犯时,还怎样要求护士细声细语、心平气和地去和他们交流沟通?难道监护室把大门打开,任由家属自由进入才算态度温和,才算理解、照顾了他们的情绪?如若这样,监护病房又跟普通病房有何区别,它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
人不能因为自己值得同情就颠倒黑白,不能因为把自己定为弱者就宠着自己,过高地要求别人。
那些仗着“我不幸,我就应该无条件得到同情,无论我做错什么,你们都应该理解我”的家属,反而会引起了医护人员的反感,让医护人员心底最初的那份柔软瞬间失去了应该发挥的功能,使他们的心不再泛起涟漪,反而淡定地看待眼前的花开花落,缘起缘灭。
曾经记得监护室住着一位车祸所致头外伤的年轻病人,二十多岁的年龄,孩子才刚满一岁。家人把他送到医院时,已经处于深昏迷伴休克状态,血压只有依靠升压药物才能维持在极限水平,自主呼吸也已经完全消失,急诊科把他送到手术室时是捏着简易呼吸器的。由于重度的脑肿胀,医生在第一时间为其进行了“双侧去骨瓣减压”手术。
病人是遭遇车祸后被甩出去的,术后医生说病人的脑组织犹如外表完好、里面早已熟透的西瓜,稍微一动就晃晃荡荡、四分五裂,早已失去了脑组织的功能,恢复几乎是不可逆转的事情,他的生命也只是靠药物与机械通气维持下早晚的问题。
白发人即将送黑发人那种揪心的痛,在他的母亲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总是在换班的时候一脸疲惫地进去握着儿子的手,一边流泪,一边诉说呼唤着,那种肝肠寸断的场面让大家不忍直视。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让她在里面多停留一段时间,给他们母子彼此陪伴与相拥的机会,让她能够跟儿子多说说心里话,以此来减轻她内心的痛苦。
我们不求她的感激,只希望用自己的行动让她心里感受到一丝温暖。因为每次劝她离开的时候,我们都会小心翼翼,说很多安慰她的话,劝她好好休息,记得吃东西,别把自己身体熬垮了。
我们觉得,也许她不明白我们的心意,不明白我们的良苦用心。然而,后来发生的事验证了我们只是被自己的举动独自感动着,而家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易感多情。
又是一次换班,又是这位病人的家属,不同的是,这次等在门口的不止他的母亲,而是一眼都忘不到头的众多亲戚邻居。他们要求全部进去探视,这样无理的要求护士当然不会满足,否则不但是对其他病人不负责任,还要遭到科室领导的批评。
当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他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指责护士:病人都这样了,还不让进去,你们还有没有同情心?有没有医德?
就在护士解释无果,准备用关门解决问题的时候,那个一直以来受到护士同情与照顾的病人母亲,不知从哪里冲到了护士前面,她以最快的速度一把推开毫无准备的护士,嘴里说着脏话,给家属们开辟了一条通往病房的大道,随之,家属们一拥而上地进入了病房。
而护士,由于事先没有思想准备,一个趔趄退后了好几步,差点儿摔个大跟头。当护士回过神来,家属们早已把病人围了个水泄不通,占据了多半个监护病房。然后,任凭护士好话说尽,他们都不肯离开,最后护士下了最后通牒,再不出去,就要叫保安了,并且告知家属病人需要马上进行各种处置,否则会有生命危险。至此,那些家属才不情愿地离开,嘴里还不忘嘟囔着护士的种种劣迹。
有人说,重症病房是最容易看透人性的地方,那里每天都上演着不同家庭的悲欢离合。里面的病人经过治疗转入普通病房的,感觉像捡到了一条性命,无论在里面葬送了多少金钱,他们都会感到欣喜,感觉自己是如此幸运。而那些经过医生无数次掰开死神之手,仍没有最终从死神手里夺回来的生命,上演的是接下来整个家庭的不幸。
对于后者,我们总是充满了同情,在病人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总是尽量满足着他们每一个不太苛刻的要求。
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生命的最后时刻,请允许家属好好告别》。是啊,如果可以,如果能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请让即将阴阳两隔的家属好好道别,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下辈子不一定再见,即使有下辈子,黄泉路上,喝了孟婆汤,也不一定再认识了。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生命,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珍惜这辈子的遇见,活着的时候好好生活,生命结束的时候好好让他们跟亲人道别。
一直以来,我们可以说无悔地做到了这一点。
然而,我们所说的让家属好好告别里的家属,并不包括病人所有的亲戚邻居,不包括病人八杆子还打不着的那些关系,我们指的是病人的近亲属。
病人母亲在得到护士一次次地照顾安慰之后,竟然不顾护士的安危,在护士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差点儿把护士推倒,拿自己的不幸当做违反监护室制度的挡箭牌,显然是不妥的。在这一刻,那个平时充满同情之心的护士仿佛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她对人性的些许失望与无奈。
“不幸”、“弱者”不能成为大家无限度迁就自己的代名词,也不能成为自己恣意妄为的借口。我们不能总是以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将事情做到极致,却总是以弱者的借口宠着自己,任由自己把痛苦发泄到无辜的人身上。
人无完人,所以这个世界并不那么完美,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们都需要成长;与此同时,也希望病人与家属在得到我们理解的同时,也能理解我们。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