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风多年的他,突然能张口说话,是什么治好了他?

芭比 医脉通 2019-01-08



导读

人与人的互动,是治病的良药。



来源:医脉通

作者:芭比



这是医脉通“柳叶笔”专栏的第5篇文章




 

“太经典了!”主治医生惊呼,“你们实习生能遇上这样的病例,真是幸运!”

 

这是二月滴水成冰的一天,也是我轮转神经科的第一天。每天早上,我都骑车去医院,当天特别冷,到了医院我的手都冻僵了。停好车,我边走边把手揣进衣兜取暖。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爷爷教我骑自行车的画面。

 

 “这是一名72岁的男性患者,有高血压、房颤及糖尿病病史,目前右侧偏瘫,存在失语症,报告提示左侧MCA卒中。”旁边的实习医师指了指病床,低声跟我们说,这会儿我们都挤在病房门口,这是我的第一次早查房。

 

高年级学姐扭头问我:“你说说,左侧MCA卒中会有什么临床表现?”我赶快搜刮记忆,一瞬间只想起临床前神经解剖课上学过,大脑左半球控制着右侧躯体,反之亦然。其他的都想不起来了,大脑一片空白。

 

 “那我再问你,哪种卒中会出现失语症?”我想了想,左侧大脑中动脉区域病变的患者,可能出现言语接收、发送障碍,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虽然知道答案,但我没吱声。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出现卒中后失语症,病灶位置有多种可能性,比如Broca区、Wernicke区,或者在二者之间。”学姐跟我解释。

 

第一天轮转的下午,我们就开始了接触神内患者的工作,带教老师似乎觉得,医学生的临床工作,理应从照顾病人开始。

 

也确实,我的实习生活中相处时间最长的,不是同学、老师,而是病人。问诊、查体、分析实验室结果、复习诊断过程、跟踪病程,每个环节都要反复琢磨。复习到左侧MCA卒中时,我觉得还有好多不明白的地方,于是又去拜访了早上那个72岁的卒中病人。

 

图:摄图网

 

老爷子跟我说了很多话。听完他的故事,我的心怦怦直跳,一段遥远却鲜活的回忆,一下子在脑海中复苏了。




 

11岁的我,目睹了爷爷的卒中发作

 

11岁的一天,我刚和朋友们踢完足球,爷爷接我回家。我们坐在客厅里,一起津津有味地看着足球赛。客厅墙上挂着家人的合影,壁炉上方是爷爷奶奶在玻利维亚邂逅时的照片。奶奶是波兰人,爷爷是匈牙利人,他俩都是在大屠杀之后才移民到玻利维亚的。

 

那时爷爷刚从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解救出来,和其他兄弟姐妹辗转弄到了玻利维亚的签证。此后爷爷和奶奶相恋、结婚,生下了两个孩子,爸爸和姑姑都出生在小城科恰班巴,长大后,在加利福尼亚读完了大学,才把爷爷奶奶接过去同住。

 

球赛看到一半,爷爷突然想起有些工作要做,去了离家不远的办公室。我接着看球赛,刚一结束,我就急匆匆地跑去爷爷的办公室,想把结果告诉他。刚一推开门,面前景象就把我吓坏了:

 

爷爷倒在地上,手使劲伸向几张文件,他努力想抬头,却抬不起来。爷爷试着跟我说话,但发不出任何声音。我马上打电话给奶奶,她赶到时也吓呆了。

 

奶奶想把爷爷搀扶起来,可站直没几秒钟,就又向右侧重重摔了下去。奶奶紧紧抓着他,扭头对我喊:“快叫你爸爸来!”




 

只有我在身边,他才能流利地说话

 

后来学了医,我才知道爷爷是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引起的卒中。万幸发现得早,我们马上把他送到医院,经过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溶栓治疗,才救活了爷爷的命。

 

爷爷中风之后,我们全家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爷爷用了几个月时间做康复训练,吃的药列了长长一串,每隔几天就要复诊。爷爷的性格也改变了,我学医之后才知道,那可能是卒中后抑郁症。

 

最让爷爷难过的,是他不再能流畅地说话了。虽然还没到失语症的程度,但一直存在构音障碍。如果听的人足够耐心,他还能挤出完整的一句话,可他说得实在太慢了,还夹杂着嘟嘟囔囔的声音,没几个人能听他说完。后来他甚至放弃了思考,因为不管想了多少,也表达不出来。

 

我们一直都没弄明白,爷爷的语言障碍是因为短时记忆受损,还是语言中枢受损,找不到合适的字眼,亦或是控制不了控制发音的肌肉。总之,尽管一直接受言语训练,爷爷说话还是越来越困难了。

 

就在我们绝望时,出现了一丝曙光——我们发现,爷爷只有和我在一起时,精神特别振奋,话也说得更流利,于是我开始尽量多地陪在他身边。

 

我们一起坐在球场看台上看爸爸踢球,一起为欢呼喝彩。每个周五安息日晚餐,我都紧挨着爷爷就坐,漫无边界地聊天,从足球聊到他年轻时的故事。

 

图:摄图网

 

后来,我离家上大学,爷爷的言语功能又明显恶化了,但他依然在努力地表达。今年,他已经80多岁了,我们担心他的脑功能再度恶化。爸爸已经放弃了,说不再指望听爷爷说话了。我的学业也忙,和爷爷奶奶联系变少了。如今的安息日晚餐,奶奶整晚都一言不发地沉默着。




 

奇迹般的语言功能恢复: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个周五的晚上,我突然想起来打电话给他们,听到的声音很让人意外,爷爷吐字清晰地问:“你什么时候回来?”

 

我和爸爸面面相觑。我向爷爷保证,几个月后就回去看他。“为什么要等几个月后?”他开玩笑似地问。他还问了我的学业,还说他很为我骄傲。我和爸爸想破了头,都想不通究竟发生了什么,让爷爷神奇地恢复了语言功能。

 

我们还担心,这个奇迹会不会因为爷爷的抑郁症而戛然而止。没想到,爷爷充满了倾诉欲,总是主动跟我们聊天,我们越聊越多,沟通变得容易了。




 

照顾患者的秘诀,就是关心患者

 

以前,我从来没有站在医生的角度,审视过爷爷的病例,但在这神内科轮转的第一天,我不禁反思起爷爷患病和康复的过程。

 

可以说,他接受了现代医学所能提供的一切对于卒中的诊治:核磁共振成像、溶栓治疗、预防复发的药物、物理康复训练、言语治疗等。

 

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医学无法解释的好转?神秘的力量或许就来自于“关怀”。Francis Peabody医生在1926年给哈佛大学医学生演讲的最后一段说:

 

“毫不吝啬地给予时间、理解和同情,(医患间)私人的情谊能让你在行医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回报丰厚。”

 

1927年,Peabody医生在JAMA 发表了里程碑式的文章《病人的护理》,其中写道:“医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人文关怀,因为照顾患者的秘诀是关心患者。”

 

爷爷的确接受了科学的诊断和治疗,但这些仅仅发挥了部分作用。他的生存质量,更多还是取决于他适应疾病的能力,而身边的家人,同样重要。

 

在那个72岁卒中患者的病房里,我发现人与人的一句话、一个互动,都可能影响着病情的发展。如果不是和那个老爷子交谈,我不会有对爷爷患病的反思。或许也正是我和爷爷紧密的互动,才让他恢复了语言功能。

 

人与人的互动,是治病的良药。

 

图:摄图网

 

周末我打电话给爷爷,我头一次直言不讳地问他:

 

“您还记得当时中风的情形吗?”

“当然记得。”

“那您还记得,当初我不扶车把骑车,您气得要打死我吗?”

 “当然记得,幸亏放过你了。如果没有你,我不会有今天。”

 

参考文献:Rothman JM.Speak Therapy.JAMA Neurol.2018;75(5):533–534.doi:10.1001/jamaneurol.2018.0077.





精彩回顾


➤ 烧伤超人阿宝卷入医患纠纷事件,目前正走法律程序

➤ “放心睡吧,我们会治好你的。”可他再没能醒来……

➤ 你即将入学的医学院,长啥样?

➤ 中暑病人挤爆急诊科,热射病致死连续发生!


戳这里,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