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为医者?匆匆那些年,他们早已为珍贵的生命而动容…… | 心路医路

医脉通 2022-09-21



作者:杨新春 张大鹏 薛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本文内容首发于心路医路《凝岁月于心》,授权医脉通独家发布电子版,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近些年,电视台热播了很多医院题材的影视剧,将白衣天使的无私奉献诠释得淋漓尽致,看着这一个个熟悉而又亲切的场景,不禁让我联想起自己的工作氛围,感动于那些抢救于危急瞬间而默默工作的医务人员。


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从1995年开始在国内率先开展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急诊PCI)治疗,在国内建立了首个心内科与全市急救体系联合的胸痛中心和推广急性胸痛患者(ACS)“急诊绿色通道”模式运作。“绿色通道”顾名思义, 即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介入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时抢救因急性缺血而坏死的心肌,挽救突发急性心梗患者的生命。20多年来,在杨新春主任、王乐丰副主任的带领下,在以往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基础上,全中心人员齐心协力,打造了今天朝阳医院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经验丰富的临床医护配合,各项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的全方位的心脏中心导管室。


心脏中心导管室创建以来,始终坚持3个“一流”: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医德。


作为医生我们都深知,心脏是生命的活力泵,而冠状动脉是心脏动力的重要保障。“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对于导管室的工作人员来讲,这不仅是经常念及的口号,更是深深植入内心的信念;这也正是我心脏中心花大投入,下大力气开通冠心病急诊抢救绿色通道的初衷。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许多患者的诊断因此而明确,有针对性的治疗策略也由此而制定。而“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关键,就是要快,要抢在有效的黄金时间段内挽救濒死的心肌。“绿色通道”的开通就是架起了一座挽救生命的高速路,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


快速的病房周转率和极高的病房使用率,使导管室人员不得不连日加班加点工作,多少次门诊大楼空了,住院病房静了,导管室却还是灯火通明,人影攒动。虽已是周末的晚上,可导管室却见不到丝毫闲适的氛围。




某一年某一天的某一个小小插曲


今天当班的负责医生正在进行的是他今天的最后一例冠脉造影手术。他披着15千克重的防辐射铅衣,套着长而大的手术服,戴着一次性的手套、帽子、口罩,站在嗡嗡作响连续散热的机器面前,脸上糊着一层薄汗,专注地盯着面前一闪一闪的屏幕,手中熟练地操作着。一点显影剂注入,冠脉血管隐约一闪,突然他的脸色一沉,问题出现了:冠状动脉开口位置异常!


冠脉开口的位置异常,对于有经验的术者来讲并不少见,但这个患者右冠开口大大偏离了常规的位置,并且主动脉严重迂曲扩张,以平常操作的手法和技巧导丝和导管都难以送入冠脉开口。该患者是另外一家医院的同仁台上近2小时都没有做下来而转到我们导管室的,患者病情不稳定,随时都有病情恶化的危险。如果导管不能到位,不能明确病变,接下来的治疗步骤也根本无从谈起,这是个不能跳过的难题。


所有人都忘记了疲惫,忘记了紧张,围在控制台监护屏幕前专注地看着。手术台上,手术医生娴熟地不断变换着手法,试图通过细细长长的导管,顺着心脏喷射出的高速血流,将细细软软的导丝,送入3毫米口径随着心脏跳动的冠状动脉。一次,不行;再一次,不行;再一次,还是不行;再来,仍是不行;接着来……深吸一口气,沉下心来继续试探操作,并不时与辅助的同事低声交流。手术台下的人也不禁心急,紧张,拧着眉头盯着屏幕悄声评论,不时地提个建议。


不知经过多少次的尝试,更换了多少根导管,这根导管终于以一个罕见的姿势和角度接近了冠状动脉开口,所有人一阵欣喜,难关攻克了!但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个开始,距离开通血管,还有好多个步骤。之后的操作,导丝定位、球囊扩张、支架释放都很顺利,看到原本闭塞的血管血流再次恢复通畅时,由衷的喜悦洋溢在手术间内每一个人的脸上。


今天的手术结束了。大家神形疲惫的走出了手术间,在休息区恢复些许精神后谈笑着周末的安排。突然电话铃声响起接听着电话,当班医生不由得脸色严肃、微微皱起眉,原来是“120”急救马上要送来一名在合作医院就诊的急性心梗患者,只言片语的询问便投射出电话那头患者病情的紧急和危重。急诊冠脉手术要即刻开始准备,绿色通道打开了。


图源 | pixabay


从合作医院转诊而来的急诊患者通常都不是简单的病例,多是棘手而复杂的“烫手山芋”。今天的这位急诊患者胸痛发作,在合作医院看急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由于患者年龄较大,生命体征极不平稳,心率、血压波动较大。简单治疗后胸痛等不适依然存在,情况危急。最佳的办法就是尽快将其转运到技术经验、硬件设备更为丰富和完善的三级医院救治。放下电话,当班医生马上部署周围的医生、护士和技师立即准备各自的工作,无菌备台、急救药品摆放、除颤器和心脏反搏泵等抢救设备调试,分工明晰,熟悉的准备过程很快结束。在焦急的等待中,时间却显得很慢。


30分钟后,运送患者的急救床终于被推了进来,急救车上的医护告诉我们,患者随时可以室颤、心跳骤停,在途中已经室颤并除颤10余次……早已严阵以待的医生、护士冲了上去。不好,患者又室颤了!导管室的工作人员快速反应,立即除颤,同时马上心肺复苏,患者又一次渡过了鬼门关;赶紧上台,开通血管,数分钟后,术者站在手术台旁熟练的操作着,并时刻关注着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屏幕上急性闭塞的冠状动脉显现出来了,原来造成患者胸痛如此反复发作、生命体征极不平稳、反复室颤的罪魁祸首是优势的右冠状动脉近段100%闭塞


如果紧急打开急性闭塞的右冠状动脉,极易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诱发室颤而导致心脏骤停等危急情况。术者迅速部署治疗方案,当机立断行股静脉穿刺置入临时起搏电极,慎防突发情况的发生,同时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辅助。由于患者高龄,反复心律失常,血压很低,出现休克征象,曾经一度呼吸浅慢、意识丧失,我们不得不给患者心肺复苏并气管插管机械辅助呼吸。介入手术同时进行,导丝顺利通过病变,血栓抽吸、球囊扩张、支架植入一气呵成,造影剂的再次注入,右冠状动脉完美呈现。就在大家稍稍要放下高悬已久的心时,突发情况又出现了:一直紧密关注监测患者心电、血压等生命体征监护仪的护士高喊一声“室颤”。但这一次,由于患者有IABP和机械辅助呼吸,我们没有一丝慌乱,马上除颤,然后调整药物,滴定剂量,调整呼吸机和IABP参数。20分钟后,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终于又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患者平稳了,大家都耐心而细致地观察病情、整理抢救记录、清理抢救设备……对我们来讲,这只是职业生涯中的又一次小的插曲。暂时脱离危险的患者,在医生和护士的监护下,被安全地送进了心脏重症监护病房。


所有人的疲倦,被刚刚的惊心动魄一扫而光,激动的心情仍停留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回想刚才抢救的每一个关键瞬间,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还在讨论着。尽管夜已深,大家却早已习以为常。控制间内机器还在嗡嗡地响着,屏幕还亮着,录像上的血管和心脏跳动着,本已换好衣服的手术医生还在反复地看着图像。他在回顾影像资料,还在想着那位患者的情况,他不放心……


匆匆那些年,我们始终肩、手挽手共同奋斗在热爱的岗位上,而这仅仅是我们某一年的某一天的某一个小小插曲。


匆匆那些年,在心脏中心这个大集体中我们创造了太多的生命奇迹,挽救了太多太多的危急重病患者。


现在,那位患者早就好转出院了,而当晚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不敢轻言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更不敢轻言放弃,只是时刻准备着、全力以赴。不求让他人知道、不求患者的感谢……因为我们,早已为了珍贵的生命而动容,为了全情的投入而神往。






心路医路专栏简介


行医路,就医路,路路艰辛。 医者心,患者心,心心相印。


从即日起,医脉通与心路医路联手打造《心路医路》专栏,以“探索心路医路,共创医患和谐”为愿景,点滴记录中国医学人文事业发展进程,让医学散发人性关怀与艺术之光辉。每周一、三、六,《心路医路》将持续推出国内既有学术影响力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各学科医学“大家”的专著——


传递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解决青年医生行医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从前辈的医学之路和积累的高度中受到启迪,从医学的温暖中汲取力量,让你更懂医学与人文;传递和展示医务工作者的正面形象,让大众了解医生的不易和艰辛,唤起全社会对医生的理解和关爱。


希望每一位关注栏目的青年医生,在成为一名优秀的能独挡一面的医生的道路上,都能从中感到温暖人心的理解与关怀,从“大医精神”中找到积极向上的目标和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