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花了那么多精力“不惜代价去救治”,真的都合理吗? | 心路医路

顾晋 医脉通 2022-09-21



作者:顾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内容首发于心路医路《无影灯下的故事》,授权医脉通独家发布电子版,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最后的尊严


现代医学的发展是有限的,许多病人用现有的医疗手段是无法治愈的。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让这些人少受痛苦?


曾经有个编辑看过我博客中《难说再见》那篇文章,他说写得太悲了,应该加上一些“向上”的东西。但是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习惯于用我们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我们的病人。其实,一个身患癌症的病人有时是非常痛苦的,我们的安慰并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并不能让我们的病人感到舒服。因为他们的痛苦来自身体,他们的感受是常人难以体会的。有个病人曾经对我说,他患病后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生不如死”,因为他们真的承受着心灵和躯体的痛苦。


对这些人,我们应该说些什么?几年前有一个文人,叫陆幼清,他得了癌症,没有接受任何治疗,他把他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名字就叫《死亡日记》,他以非常美丽的文字记录了他患病后的感受,真的非常感人。


图源 | pexels


还有一位得知父亲身患恶性肿瘤晚期的C先生,把父亲送回了浙江老家。他是医学博士,他没有选择让父亲接受放疗化疗,而是让父亲安享最后的人生,还向母亲交代,万一父亲出现昏迷或者呼吸心跳停止,不要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如果可能,就适当作镇静催眠让父亲安详地离开人世。这件事引发了人们的广泛讨论,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作为一个医生,特别是一个肿瘤专业的医生,曾有媒体请我谈谈看法。当时我说:尊重生命,挑战世俗,还生命于自然。


在我的行医经历中,几乎每一个门诊都会遇到一些晚期的病人,对于他们的病情,医学上可以说几乎是没有治愈的希望,作为一个医生,有时真的非常为难,我们真的不能为病人做任何事。有时候,我不得不做的是让病人回去:“您也别再跑路了,这个病已经到晚期,没有希望了。”但是,事实上大多数病人的家属不会像C博士那样坦然面对,理性决策。同时,这里也存在着大量的伦理学的问题。对于晚期癌症的病人,我们往往明知不能治愈,也无法放弃。


事实上,“尊重生命,挑战世俗”的不仅是C博士。2003年,22岁的法国青年樊尚,因车祸导致全身瘫痪,他的母亲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亲自为他的孩子实施安乐死。然而这种做法受到了法国社会的强烈反响,并触犯了法国的法律。


有时候,在明知病情不能治愈的情况下,做出放弃是很难的。对父母,对子女,对所有的亲人来说,感情往往大于理性,伦理往往不能逾越。在生离死别的时刻,多数人按照自己意愿选择继续为病人治疗,但很少有人替病人着想。做儿子的,因工作忙,忽略了父母健康,一旦父母生病,都会通过投入大量金钱,弥补自己内心的愧疚。癌症患者的母亲,那只紧紧握住的孩子的手,永远不愿松开,因为孩子是自己的一切……


记得一个朋友的丈夫,罹患严重的疾病。他的妻子说:“不管什么,我只有一个希望,每天回来能见到丈夫,我要看到他的存在,他不能做事,不能行走都不重要。


人们相濡以沫,耳鬓厮磨,就这样,朝朝暮暮,岁岁年年,风风雨雨中一起长大,一起变老,这种感情怎能割断?但面对罹患重病的亲人,看着他们饱受疾病的折磨,人们是否应该松开亲人的手,此时我们需要理智,需要勇气。C博士是对的,让父亲有尊严地离开,可能是一个理智的选择。人生就是行进的列车,有上车,也有下车,但是最终都得下车。让痛苦着的人们下车,大家还会再相见,生命的轮回,其实我们没有分开……


图源 | pexels


事实上,我只是一个尊严死的推动者。

 

罗点点老师,曾经的医生,现在是在中国推广尊严死的第一人。她的执着,热情,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我。作为一个肿瘤科外科医生,我们不得不面对许多终末期患者,有的让癌症折磨得痛不欲生,真真正正的“生不如死”;现实中,我们宣传得太多的是医生的职责:“悬壶济世”“妙手回春”“手到病除”,事实上许多病人,我们延长他们的生命是对他最大的痛苦。亲属们,子女们,同事们,大多不能接受让病人放弃治疗,结果是耗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病人受罪,家属受累,人们等待的是像熬灯油一样的治疗,坚持着医学所谓的“永不放弃”,有谁能够理解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此时的感受?我见过许多的癌症患者,最后是恶病质,极度消瘦,被癌症折磨得骨瘦如柴,滴水不进,对他们来说,死亡是期盼,死亡是希望,死亡是幸福。他们热爱这个世界,但是,疾病拼命地把他们拖走,此时的病人谁来给他们解脱?


有人说,此时的医学绑架了癌症的病人;许多人误解,说这是医院为了挣钱不让病人走。我是一个行医三十年的医生,见证过多少人的生死时刻,我真的希望说这些话的人到医院看看,到病房看看,到病人的床前看看,了解什么是晚期癌症,什么是临终状态。


亲属如是说——

对于晚期不可治愈的癌症病人,谁来说“不治”?谁来说“放弃”?谁来说“让他走吧”?看着床上岌岌可危的病患,几个父母愿意离开?几个子女敢于放弃?我们想想,如果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做?一辈子的相濡以沫,几十年风风雨雨;曾经的含辛茹苦,亲情友情,人们更加珍惜这离别的时刻,多想让亲人迟些离开!因此,对于癌症晚期,如果让病人家属决定,绝大多数病人家属选择的是坚持。


病人如是说——

记得一个晚期癌症病人,饱受着疾病的折磨,他曾经拉着我的手说:“大夫,我现在是‘生不如死,度日如年’”。我相信他们的真实感受。特别是消化道的癌症病人,到了晚期不能进食,将是非常难熬的,鼻饲是一种技术,但是仅仅靠鼻饲维持生命的人一定是痛苦的。肺癌的病人,戴着呼吸机,没有了意识,实际上他已经离开了,因为此时的他已经没有了思维,连我们仅存的那点眼神的交流都看不到了....


医生如是说——

我们希望病人康复,希望病人活得有质量,有尊严,有品质,没有痛苦。医学不是万能的,对于癌症,更是如此。就像特鲁多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晚期癌症病人,我们面临的大多数情况是家属不放弃,我们是医生,我们要按照医疗常规去行事,保障医疗安全,我们要让病人少受痛苦,我们尊重生命,愿意帮助他们度过最后的时光.....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可能让病人在清醒的时候选择他们的未来吗?


尊严死,是一种自然死,即不再做延命医疗措施。可以尊重植物人患者的意愿或观念,停止延命治疗,任由患者死亡。对于一些自我意识丧失而无治愈希望的病人,可由亲属凭他们的生前遗嘱向医院、法院等提出停止治疗的要求而死亡。这样的死使病人摆脱了凄惨状态,亲属也摆脱了沉重的精神负担,人们认为这样的死是高尚而尊严的。尊严死的观念涉及到伦理道德、文化传统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讨论。


图源 | pexels


作为一个医生,我觉得应该尊重生命,我们要认真反思我们的医学,在强调高科技,比拼高技术,医院正在向大而全发展,规模逐渐扩大。我们楼顶有停机坪了,医院有“达芬奇”机器人了,门诊大厅有滚梯了,新技术是我们的考核指标,我们花了那么多的时间精力“竭尽全力去抢救”,“不惜代价去救治”,对有些晚期癌症病人、脑死亡的病人,我们做了我们能做的一切,做了医学可以做的一切。我们习惯了逝者“抢救无效”,但是,我们真的少有时间去考虑有些疾病的“适度的治疗”“合理的治疗”“有限的治疗”和“心理治疗”,传统观念和现实生活,医学常规与生命的思考,有时候尊重科学和尊重生命不总是一致的,有时候“放弃”也是医学,带着尊重,让病人有尊严地离开,也是医学的关怀,因为我一直认为“医学是温暖的”,而且医学路还很长........



顾晋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顾晋,男,1959年出生。1990年获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主任医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



心路医路专栏简介


行医路,就医路,路路艰辛。 医者心,患者心,心心相印。


从即日起,医脉通与心路医路联手打造《心路医路》专栏,以“探索心路医路,共创医患和谐”为愿景,点滴记录中国医学人文事业发展进程,让医学散发人性关怀与艺术之光辉。每周一、三、六,《心路医路》将持续推出国内既有学术影响力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各学科医学“大家”的专著——


传递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解决青年医生行医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从前辈的医学之路和积累的高度中受到启迪,从医学的温暖中汲取力量,让你更懂医学与人文;传递和展示医务工作者的正面形象,让大众了解医生的不易和艰辛,唤起全社会对医生的理解和关爱。


希望每一位关注栏目的青年医生,在成为一名优秀的能独挡一面的医生的道路上,都能从中感到温暖人心的理解与关怀,从“大医精神”中找到积极向上的目标和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