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次成功的抢救: 我13年临床的积累,在这2小时内释放 | 心路医路

高炜 王新宇 医脉通 2022-09-21



作者:高炜  王新宇,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本文内容首发于心路医路《凝岁月于心》,授权医脉通独家发布电子版,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回首这一年,收获颇多,感触较深。我的很多梦想和愿望都是一点一滴地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得以实现。当然这些成功的后面包含太多的酸、甜、苦、辣,在这里我就拿其中“一滴”与大家一起分享。         

          

某年11 月份的某个夜班,我还清晰记得。从晚上7点开始就不断地被普通病房和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呼叫,在 CCU 查房被中断了几次,注定了这个晚上将是一个不太平的夜班。晚上7点半,接到呼叫说普通病房的一个患者“抽了”,我立刻跑到病床前,还好患者并没有抽,只是没坐稳。


这是一个 82 岁的老先生,前一天刚装完心脏永久起搏器,平卧了 24 小时,今天刚坐起,有些头晕,还好有护士和家属扶住他了。因为患者有抑郁症,再加上眼睛和耳朵都不太好使,交流有些困难,我和一线医生一起仔细询问了护士和家属刚才发生的情况,并给患者检查了身体,确保没问题后,我交代一线医生今晚注意观察病情后继续去 CCU 查房。


时隔不到半小时,普通病房的一线医生说刚才没坐稳的老先生一侧肺出现了啰音,但没什么不适症状。平白无故不会有啰音的, 我马上又赶到老先生的病床旁,这次听双侧肺都有湿性啰音,老先生仍然没有什么不适症状,只是有些咳嗽,问了家属,说刚喝了些粥。


病情进展很快,需要心电监测。出乎我们的意料,患者在几分钟内房颤了,血压偏高,更严重的是外周血氧饱和度不到80%,正常人这个指标一般在 96% 以上。护士和家属反应这位老先生因为时常犯糊涂,今天早上自己把导尿管拔了出来,白天泌尿科医生来用最细的尿管也插不进去,建议膀胱造瘘,而患者坚决反对,今天排尿困难,一天才排了 300毫升尿。我简单地向家属交代了病情,立刻按照救治急性左心衰抢救患者。


接下来就是一通忙活,推抢救车,面罩吸氧,开放静脉,静脉使用硝普钠和利尿剂,查动脉血气分析,抽血查化验,叫床旁胸片……患者始终意识清楚,纠结的是需要利尿,可患者又排尿困难,好在家属十分明理,同意泌尿科医生紧急床旁造瘘经过上述处理患者的咳嗽持续加重,肺内的啰音也不见减缓,氧气已经开到最大了,外周血氧饱和度仍然不到 80%。争得患者家属同意,我们给老先生用了无创呼吸机,但奇怪的是,尽管患者与呼吸机配合很好,但外周血氧饱和度仍然不到 90%。老先生的临床状况不太像一般的急性左心衰, 是不是有其他的问题了? 这么突然?


图源 | pixabay


抢救不到 1 小时,床旁胸片来了,我们在床旁胸片机器上大致看了一下片子,患者的右肺2/3都实变了,而之前的胸片大致正常。终于真相大白,患者误吸了红豆粥!正好这时心内科张福春主任医师来看介入术后的患者,看到领导来,我像看到救星一样,张主任指示需要气管插管和床旁支气管镜。事发突然,我再次向家属交待病情,告诉他还需要进一步的抢救措施。经过沟通了解到,这位老先生老来得子,只有一个儿子,老伴脑梗卧床在家,所以做主的就是这个陪床的儿子。这个家属看起来和我年龄相仿,沟通比较流畅。


医生,我也不太懂具体该怎样才好,这么突然,我也没有时间去打听了,我信任你们,你们就用自己的方法抢救我父亲,我全力配合你们。”瞬间我就感动了, 更加坚定的实施该做的事情。


麻醉科医生在第一时间赶到了,老先生意识清楚因而插管很困难,用麻醉科的“小牛奶”很多支仍然不好插,好在这位麻醉科医生是年资很高的医师,技术娴熟,克服困难插好了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很给力,在患者病情好转中起了决定性作用。通过插管从患者气管内吸出了很多“红豆粥”, 血氧饱和度勉强到了 90%,但仍然不理想。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值班医生是主治医师,我们又向他们求助,阅片后呼吸科医师认为误吸确定无疑,为避免严重的肺部感染,需要使用强有力的抗生素,最好能行床旁支气管镜。再次请教张福春主任,说危重医学科能做床旁支气管镜,就在 1 小时前危重医学ICU 曾打电话让我们会诊一个抢救的患者,不知道他们那边情况怎么样了。通过电话联系,刘飞医师说那边患者已经稳定了,可以来 CCU 帮忙。


患者一直处于抢救状态,肯定不适合继续留在普通病房了,可近在咫尺的 CCU 处于满床状态。我绕着CCU 转了两圈,电子病例浏览了两轮,终于锁定了42 床。42 床患者今天凌晨 1 点急性前壁心梗,到现在距离发病也只有 22 小时,但相对病情稳定,而且患者也相对年轻,家属都在。和 42 床患者及家属简单的沟通后,他们都当即表示没有问题,配合医院的行动。不到15 分钟,普通病房的老先生已经带着呼吸机和身上的若干管子达到了 CCU。在抢救不到2 小时的时候,危重医学科的刘飞拿着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来到了 CCU,顺利地从气管插管内进行了支气管镜检查,又吸出了一些“红豆粥”,镜下见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很明显,考虑是食物刺激所致,静脉使用了激素。直到这时,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逐渐达到了大家满意的程度,基本在 96% 以上。患者情况稳定后泌尿科医师及时赶到,床旁进行了膀胱造瘘,导出了 400毫升尿液。


图源 | pixabay


经过2个半小时的奋战,终于心电监测显示的数据都比较满意了,患者咳嗽越来越轻,我们和家属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家属激动的说:“你们三院真是太厉害了,这一晚上有这么多的人帮助了我们。


那次夜班之后,我多次到病房默默的看望这位老先生,虽然他并不认识我,也不知道有这样一位医生一直在关注他。每次看到老先生像孩子般的点滴进步,我都感到由衷的高兴:撤掉气管插管、撤掉胃管、自己吃饭、能与护士交流、下地行走…... 直到在儿子的搀扶下出院。


至今我还清晰记得那天晚上每走一步的纠结,每次得到支持及帮助的感动,每次病情出现转机的雀跃,还有深刻地体会到从医这个行业真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试想那天晚上如果没有普通病房一线医生的细致观察,如果晚半小时发现,那么患者很可能以猝死的形式呈现;


如果没有患者儿子的理解支持,我们也不可能顺利地进行这么多有创伤性的根本性治疗措施


如果没有其他患者和家属的理解支持,我们在普通病房实施这一系列的抢救措施将是多么被动


如果没有护士姐妹们的训练有素,跑前跑后认真执行我们的医嘱, 那么我们这些医生也只是光杆司令;


如果没有我们心内科这些可敬可爱,下班也不愿回家的“老大夫”及时出现,我还下不了气管插管的决心;


如果没有麻醉科、危重医学科、泌尿科、呼吸科、放射科这些兄弟科室的鼎力相助,患者也不可能在短短2小时内病情得以稳定……


不过还好,在我们三院,没有这么多“如果”。


这次抢救过程对于我,一个成长中的医生来说是个很好的历练过程,让 13 年临床的积累,在这短短的2个多小时内释放。我很庆幸在三院工作,这个成长平台很好,能够充分的锻炼,有施展的舞台,在日积月累中锻炼能力,找到自信。我很庆幸在心内科这个大家庭工作,无论工作多么累,内心总感到踏实和幸福,总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患者在三院就诊,也是幸福的,因为三院不但综合技术好,三院医生的协作精神更好,大家的目标是共同的,那就是把病治好,让患者满意。


一个普通的多科联合抢救就是这样的,充满了多方面的正能量,给医生以自信和希望,给患者稳定的生命体征, 这样的事情时常在三院的某个科室发生。





心路医路专栏简介


行医路,就医路,路路艰辛。医者心,患者心,心心相印。


从即日起,医脉通与心路医路联手打造《心路医路》专栏,以“探索心路医路,共创医患和谐”为愿景,点滴记录中国医学人文事业发展进程,让医学散发人性关怀与艺术之光辉。每周两篇,《心路医路》将持续推出国内既有学术影响力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各学科医学“大家”的专著——


传递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解决青年医生行医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从前辈的医学之路和积累的高度中受到启迪,从医学的温暖中汲取力量,让你更懂医学与人文;传递和展示医务工作者的正面形象,让大众了解医生的不易和艰辛,唤起全社会对医生的理解和关爱。


希望每一位关注栏目的青年医生,在成为一名优秀的能独挡一面的医生的道路上,都能从中感到温暖人心的理解与关怀,从“大医精神”中找到积极向上的目标和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