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完成穿刺,医生手指被患儿咬了15分钟!感动背后是令人悲伤的真相……
导读
感动之余是深深的悲哀,为何受伤的总是儿科医生?
来源:医脉通
作者:Doctor.李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据现代快报报道,8月25日,一名6岁的小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因为过分焦虑狠狠咬住了医生的手指,尽管疼痛钻心,医生也没有制止孩子,一直坚持到操作结束。
新闻发出后,不少人纷纷点赞。
看到信息,笔者也深受感动,但是感动之余是深深的悲哀,为何受伤的总是儿科医生,如果儿科医生人手能再多一些,是否这样的“感动”也会少一些?
儿科医生“荒了”
2019年6月,海口市人民医院急诊儿科因为4个医生病倒2个,白天不得不停诊。
海南尚属儿科资源配置比较高的城市,其他城市更不用说。
2018年,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布公告:因儿科医护人员持续超负荷工作,已有多名医生病倒,即日起暂停新海院区儿科门诊和输液。
2018年,武汉开发区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暂时停止接诊,因为唯一的一名儿科医生辞职。2018年,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宣布:暂停医院儿科门诊。
《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2016)》显示,2011年至2014年,中国儿科医师流失人数为14310人,占比为10.7%,其中,35岁以下医师流失率为14.6%。根据国家卫健委2020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要达到0.69名的目标,我国儿科医生数量缺口86042名。
“金眼科、银外科、累死累活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从这句医疗圈的调侃或多或少可以看出儿科现在的囧境。
为何“儿科荒”频频出现?
高风险,高压力,却只有低收入,加之不断发生的医闹事件,让不少儿科医生心寒,选择转身离去。
儿科医生不可替代
有人提出疑问,既然儿科医生稀缺,能否让其他科医生替代诊疗?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一则通知:《关于做好季节性疾病高发期儿科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 “儿科医务人员不足时,可以对高年资内科医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充实儿科医疗力量。”
当时这则通知被不少医护人员疯狂吐槽为“儿科不够内科来凑”。
在不少人看来,都是看病,儿科和内外科区别不大,同样的病开同样的药就好了,没必要细分。
事实上,儿科有着自身特点,儿童也并非成人缩小版。儿童在发育过程中,生理解剖特点与成人完全不同。0—3岁、0—6岁、14岁以下,都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不是简单地把药分成成人剂量的1/2或1/3就可以解决。有些疾病在儿童身上常见,在成人身上就很少发生,反之亦然。所以必须是对儿童生理结构、发育过程都熟悉的儿科医生才可能对孩子的疾病对症下药。
也正因为这样,山西法制报曾报道过,阳曲县一家诊所内科医生未经皮试给一名患儿注射了头孢类药物,导致患儿严重过敏致死,最终因非法行医获刑10年。
临时找人支援,这样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儿科医生匮乏的问题,加上全面放开两孩政策后,儿科医疗和保健需求将更加迫切,因此,社会更迫切需要改善儿科荒的现象。
是时候提高医生待遇了
“儿科医生荒”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尤其每到流感季节,儿科门口排长龙时,“儿科医生荒”就成为舆论讨论的话题。
好在,现在国家也意识到儿科医生的稀缺和重要性,开始重视儿科医生的发展和建设。自2016年国家发布《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来,三年累计招收培养儿科专业住院医师1.3万人。中西部地区开展儿科医师转岗培训,累计有6688名医师经转岗培训合格后增加儿科执业范围。
不仅如此,儿科医生的待遇也在逐步提升。像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将提高儿科医务人员的收入,至少达到所在单位医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的1.2-1.5倍。更有调查显示,2018年全国儿科医务人员平均薪酬同比增长超过10%。
与此同时,儿科执业环境得到改善,医疗纠纷每年下降4%,发生在医院的重特大涉医案件平均每年下降6.5%。
笔者前段时间和以前的同学聊天,知悉现在不少医院在待遇方面也明显向儿科倾斜,比如晋升职称,奖金发放等等。
“儿科荒”的现象在逐步缓解,但全国医生荒的现在依然存在。笔者希望,社会能多给医务工作者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切莫再让下一个“儿科荒”再出现了。
精彩回顾
➤ 学霸还是水货?华西医学院博士毕业生发表46篇SCI论文引热议
➤ 她在全民免费医疗的英国做护士,看病却还是选择了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