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可检查结果却让人又陷入沉思…… | 心路医路
作者:刘俊明 王明建 解古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医院
本文内容首发于心路医路《凝岁月于心》,授权医脉通独家发布电子版,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心内科的早晨永远都是忙碌的,随处可见快步行走的医护人员。在这里,永远的宗旨就是“时间就是心跳,时间就是生命”。尽管行色匆匆,面对患者时却需要医护人员保持冷静而清醒的头脑,时刻把患者放在第一位,而当面对患者和家属时,节奏总会放慢很多。因为医生的解释、医患的沟通,有时候甚至比药物治疗更加有效。
老金就是在这样一个忙碌的早晨出现在心内科医生办公室的。他坐在轮椅上,被分诊台的护士推了进来,一进来就用低沉且急促的声音喊着:“医生!医生!快来看看我,我气憋的不行了,心慌得很啊!”身后的护士补充道:“王医生,这个患者没有去门诊,也没有去急诊,什么手续都没有办就直接推到科里了。”王医生连忙起身走到患者身旁,看见他口唇苍白,额头上布满汗珠,费力地呼吸,双手有些颤抖,双下肢有明显的水肿。老金费力地说道:“我的病我自己知道,经常这样,给我用点利尿剂就好了。”他说得上气不接下气。王医生连忙告诉护士:“手续等一下再说,赶快把患者送到急救床,先让患者躺下,通知一下家属到医院来。”又转头对我说:“解医生,马上做床旁心电图,心电监测!立即通知刘主任。”我会意地点点头。在去病房的路上,王老师抓紧时间和患者沟通,得知患者今年才62岁,2000年和2004年的时候发生了2次“急性心肌梗死”,曾行冠脉旁路移植术,合并糖尿病,血糖控制欠佳。这几年活动量越来越小,走几步就觉得气短,2小时前突然胸闷、大汗。患者说:“这次犯病心慌得厉害,以前从来没这样的情况”。刚把患者安排到病床上,这时刘主任赶了过来,简单地向我们询问了患者的情况,并进行简单的查体,初步考虑患者为快速型的心律失常引发的心源性休克。此时护士测量血压为80/50mmHg,心电图出报告的同时,就听见刘主任说:“快做好抢救准备,上心电监测,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补液扩容,多巴胺静脉泵升压,除颤仪、抢救车准备!”此时心电监测提示:室性心动过速,心率150次/分。患者的意识有些不清楚了,回答问题的声音越来越弱,眼睛也闭上了。这时王医生一边不停喊着患者的名字,一边做除颤的准备。“200J充电完毕!”“老金,你坚持一下,会有一点疼,很快就过去了!”经过电复律,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这时患者的女儿也赶到了,我们向她告知目前患者的病情,已经行电复律治疗。患者女儿含着泪在医患沟通知情书及病危通知单上签字。虽然这样的场景在科里经常发生,可是每一次都感觉患者离死亡的距离那么近,无形的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经积极抢救患者的病情相对稳定了,这使得我们与患者家属有了更进一步的沟通,并拟定了初步的治疗方案。
图源 | pixabay
过了几天,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可是检查结果却让人又陷入沉思。还记得胸片报告出来的时候,旁边的同事惊呼:“天啊,这患者的心脏大得胸腔都要装不下了!”确实是这样,患者的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EF)3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已达68mm。经过科室内会诊后,决定请B超专家再次为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以获得更加精确的数据。检查后提示患者已出现房室收缩不同步。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案就是安装心室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这是电生理学领域逐渐成熟起来的技术,对于符合植入指征的患者,远期预后良好,生活质量可有明显提高。但因价格较为昂贵,植入条件较为严格,我科近年符合植入条件的患者很多,但能接受高额医疗费用的患者不多。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得他能接受这种有创性治疗方案,这是与疾病治疗同时存在的难题。
在这之前,刘主任曾问我们:“和患者及家属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是希望他们接受治疗方案?”
“是告诉他们目前的治疗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预后,让家属有个心理准备?”
“是希望他们了解病情,签署谈话记录,避免医患纠纷?”
“是规定的程序,患者及家属有知情权?”
……每个医生都在思考,似乎从未仔细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只是觉得“因为要说,所以就说了”。
图源 | pexels
刘主任却告诉我们,沟通——需要我们换位思考。让医生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作为医生,我们更多的关注于疾病本身,而忽略了现实因素和患者的心理因素。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告知患者和家属目前的病情、治疗方案、远期预后,更多地要从沟通中获得信息,告诉他们最想要知道的。
有些患者对于治疗效果过于理想化,他们会问是不是这样就能治好?是不是以后就不用吃药了?是不是以后就不会犯病了?有些患者则是对医疗体系不信任和对金钱过于敏感,会问:“为什么我花了这么多钱,病还是不好?”“你们医院是不是拿了回扣?”“这么小一个东西怎么这么贵?”还有一部分则是过于依赖网络信息和道听途说,他们的口头禅就是“我听别人说……”或者“网上说……”当然,也有确实需要去面对的现实问题——“医生,我们确实没有钱……”以及“抱歉,目前这种疾病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在沟通过程中会发现,患者对于CRT-D是什么也许并不能完全理解,需要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诠释繁复的医学术语,而他们更关心的是植入CRT-D到底有没有效果,他们会考虑会不会人财两空。
“每个患者情况不同,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效果,这不好说。”
“有一部分患者确实通过这种方式获益了,但确实有一部分患者获益不大。”
“当然,医学没有绝对。即使一个小手术都是有风险的。”
……每句话都对,可是如果我们是患者家属,这样的沟通,只会让我们更加担忧,更加纠结于“如果没有效果,怎么办。”
这时,刘主任说:“这是目前对他来说最好的治疗方法,当然风险和机遇并存,你还年轻,如果你不去尝试,就等于你放弃了一个很好的治疗。更何况,你有这个经济条件,你比别人多了一条可以选择的路,放心,我们会尽力,你要相信我们,相信医学本身,更要相信自己。你会更好的!”
老金最终接受了CRT-D植入手术。半年来,通过定期的随访,我们了解到,他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活动耐量也逐渐恢复。近期复查的心脏彩超也提示EF值略有上升。复检那天,他对王医生说:“手术前,你们告诉我可能没有效果,可能下不来台,其实我都知道,走路还会崴脚,更何况手术呢。其实,我只是需要一些勇气,一些希望,更多的是一些安慰。”
这让我想到了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并非万能。在多少疾病面前,医学是那么渺小而无力。它也许受限于时间,也许受限于金钱,更多的是受限于疾病本身。特鲁多医生用他的墓志铭,最直白地揭示着:医学,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安抚心灵。包括患者的,家属的,还有我们自己的。我们是医生,不论面对新生或死亡,我们时刻需要冷静,需要客观,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一颗可以为患者考虑的心。我们需要学会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却了解他们最想要知道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用沟通这种方式,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案,给他们一些希望,一些勇气。
心路医路专栏简介
行医路,就医路,路路艰辛。医者心,患者心,心心相印。
从即日起,医脉通与心路医路联手打造《心路医路》专栏,以“探索心路医路,共创医患和谐”为愿景,点滴记录中国医学人文事业发展进程,让医学散发人性关怀与艺术之光辉。每周两篇,《心路医路》将持续推出国内既有学术影响力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各学科医学“大家”的专著——
传递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解决青年医生行医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从前辈的医学之路和积累的高度中受到启迪,从医学的温暖中汲取力量,让你更懂医学与人文;传递和展示医务工作者的正面形象,让大众了解医生的不易和艰辛,唤起全社会对医生的理解和关爱。
希望每一位关注栏目的青年医生,在成为一名优秀的能独挡一面的医生的道路上,都能从中感到温暖人心的理解与关怀,从“大医精神”中找到积极向上的目标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