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胶布上写医嘱,这位医生暖哭了无数网友!

Doctor.李 医脉通 2022-09-21



导读

这很沉重,但医生要学会承担,而且要学会给患者多一点战胜疾病的信心……



来源:医脉通

作者:Doctor.李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近日,一则关于《医生胶布上写27字医嘱获赞》的新闻刷屏了。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医生杨超手术后,为了防止外伤术后患者再次出血,最大可能地保留患者的“生命通道”,于是在固定导管鞘的胶布上写下:内有导管鞘,右腿不能弯,待周日白天病情稳定后,联系介入科拔鞘。”的“医嘱”,以提醒家属护理,以及其他科室的医生过来会诊的时候能留意到病人有这个情况,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意外。


无独有偶,今天(10月14日)也出了一则非常暖心的新闻,一名5岁小男孩进入手术室,因为担心孩子恐惧害怕,医护人员急中生智用橡胶手套吹成了气球,画上了笑脸,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成功进行了手术。


 

看到这样的新闻,笔者也忍不住点赞,不仅是为他们巧妙的心思,更是为他们对患者的用情之深。





医生有温度,医学才温暖


张医生是我们科新来的医生,尽管他的技艺不是最好的,但他的患者却是最多的。我听到不少患者对他的评价是,这个医生很温暖。因为他脸上时刻挂着笑容,工作再忙,只要患者家属找上来,他一定会耐心倾听。甚至有患者说,希望这样的医生能再多点。


笔者身边也有很多非医疗行业的朋友,偶尔听到他们对医院的抱怨,听得最多就是,那个医生的态度太冷漠,没有温度。因为工作关系,我也常常听到患者家属抱怨,“医生态度冷漠,就像欠了他几百万!” 


不可否认,确实有些医生手术能力一流,但是不擅与患者沟通;有的医生对患者缺乏起码的同情怜悯心,对患者冷若冰霜;还有一些医生只是为了完成工作,患者多问几句就会显得不耐烦……在中国医师协会最新公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62%的医师发生过医疗纠纷,其中八成是医患沟通问题引起的。


笔者的一位亲戚得了甲状腺癌,因为有淋巴转移,术后可能需要做放射碘131治疗。因为这个治疗目前尚有争议,于是亲戚北上求医。他咨询了两位核医学方面的专家,其中一位专家仔细看完他的病历,听了他的诉说后,耐心告诉他做与不做的风险而另外一位专家则随便翻了一下他的病历,说了一句,这个是要做放射碘的他想再和医生说两句自己面临的困难。但是医生只是看着电脑,冷冷地说,做不做你自己决定。


他告诉我,那一刻,自己心里很难受。他知道那个医生说的没错,做不做决定权在自己手上,但他只是想再多听听医生的建议,这也很难吗?要知道当时医生并不忙,只有他一位患者……


听完他的话,我无言以对。


在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很多医生都在不断努力,不断精进自己的技术,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带给患者生的希望。但正如上海第一医学院创立之初的校歌所唱,“可喜可喜,病日新兮,医亦日进;可惧可惧,医日新兮,病亦日进。”意思是,办法越来越多,医学技术越来越好,但是医学的发展永远也跟不上疾病的发展。医学再发达,也不可能治好所有的病。


我们常常以为救死扶伤就是医学,写好病历就是完成任务,和患者划分界限就可以自保,但是有时我们忘记了,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是帮助患者,减轻他们的痛苦,分担他们的忧虑。毕竟手术刀再快也是冰冷的,它远远比不上医生一句暖言暖语带来的温度。

 




医生应该带给患者怎样的人文关怀?


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上写着——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意思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给病人以援助,其意义大大超过了“治愈”。技术之外,医生要用温情去帮助病人,这是医学的基础。


那么,真正的医学人文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1. 给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再坚强的患者,在听到疾病降临在自己身上时,第一反应都是崩溃的。我到现在还记得,一位30多岁的中年男子听到专家确诊自己大肠癌时,唰的眼泪就落下来了。那一幕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了解到人性的脆弱。


很多时候,医生就是患者面对疾病这条洪流时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尤其是急诊科、ICU、肿瘤科,很多患者和家属把生的希望压在了医生身上。这很沉重,但医生要学会承担,而且要学会给患者多一点战胜疾病的信心,不然,你看,战役还未打响,患者的信心已经垮塌下去了,这场战争还怎么打下去?


2. 多给患者一个笑脸。疾病面前,患者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如果医生再是冷言冷语,或是爱理不理的,他们的内心会更加痛苦。


去年我也曾住过院,当我医患角色转变,从站在床边的人变成躺在床上的人时,内心是彷徨、恐惧和紧张的。但是好在,所在科室的主任、医生和护士都非常热情,他们每天来查房都会很热情地和我寒暄,问他们话时也很耐心地作答,让我倍感安心。


医生简单的一个笑脸,传递的是医学的温度,体现的是医者的慈悲,它如同黑暗中的阳光,驱散患者内心的痛苦与悲伤,也让医患之间关系更紧密。


3. 给患者多一点尊重。“上床,脱裤子,拉开衣服。”“叫什么叫,又不是你一个人生孩子。”这样的话是不是司空见惯?


医生由于工作忙碌,所以有时候言语和行动上会有些简单粗暴。但是别忘了,患者也是人,也是需要尊重和理解的。为什么人们把到医院看病叫“求医”,一个“求”字暴露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不平等地位,而患者无疑是相对的弱者。


当医生眼里只见病,不见人,忽视了对患者的尊重时,人们对医生的失望与不满就会越积越多,医患关系也势必会越来越紧张。

 

医学是饱含人文精神的科学,抽去医学的人文性,就抛弃了医学的本质属性。每一位医生都应该学会从心底里去真正理解患者,同情患者,尊重患者,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达到医学的目的,为医患和谐做出力所能及的改变。





精彩回顾


➤ 有人出80万要买他的人头,就因为他直言:这个东西致癌!

➤ ICU里的人生,可比星级酒店精彩多了……

➤ 30岁女孩开了7次刀!最后一次打开腹腔时,医生们都惊呆了……

➤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燃爆了!流鼻血的高远到底得了什么病?

戳这里,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