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布上写医嘱,这位医生暖哭了无数网友!
导读
这很沉重,但医生要学会承担,而且要学会给患者多一点战胜疾病的信心……
来源:医脉通
作者:Doctor.李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近日,一则关于《医生胶布上写27字医嘱获赞》的新闻刷屏了。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医生杨超手术后,为了防止外伤术后患者再次出血,最大可能地保留患者的“生命通道”,于是在固定导管鞘的胶布上写下:“内有导管鞘,右腿不能弯,待周日白天病情稳定后,联系介入科拔鞘。”的“医嘱”,以提醒家属护理,以及其他科室的医生过来会诊的时候能留意到病人有这个情况,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意外。
无独有偶,今天(10月14日)也出了一则非常暖心的新闻,一名5岁小男孩进入手术室,因为担心孩子恐惧害怕,医护人员急中生智用橡胶手套吹成了气球,画上了笑脸,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成功进行了手术。
看到这样的新闻,笔者也忍不住点赞,不仅是为他们巧妙的心思,更是为他们对患者的用情之深。
医生有温度,医学才温暖
张医生是我们科新来的医生,尽管他的技艺不是最好的,但他的患者却是最多的。我听到不少患者对他的评价是,这个医生很温暖。因为他脸上时刻挂着笑容,工作再忙,只要患者家属找上来,他一定会耐心倾听。甚至有患者说,希望这样的医生能再多点。
笔者身边也有很多非医疗行业的朋友,偶尔听到他们对医院的抱怨,听得最多就是,那个医生的态度太冷漠,没有温度。因为工作关系,我也常常听到患者家属抱怨,“医生态度冷漠,就像欠了他几百万!”
不可否认,确实有些医生手术能力一流,但是不擅与患者沟通;有的医生对患者缺乏起码的同情怜悯心,对患者冷若冰霜;还有一些医生只是为了完成工作,患者多问几句就会显得不耐烦……在中国医师协会最新公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62%的医师发生过医疗纠纷,其中八成是医患沟通问题引起的。
笔者的一位亲戚得了甲状腺癌,因为有淋巴转移,术后可能需要做放射碘131治疗。因为这个治疗目前尚有争议,于是亲戚北上求医。他咨询了两位核医学方面的专家,其中一位专家仔细看完他的病历,听了他的诉说后,耐心告诉他做与不做的风险;而另外一位专家则随便翻了一下他的病历,说了一句,这个是要做放射碘的。他想再和医生说两句自己面临的困难。但是医生只是看着电脑,冷冷地说,做不做你自己决定。
他告诉我,那一刻,自己心里很难受。他知道那个医生说的没错,做不做决定权在自己手上,但他只是想再多听听医生的建议,这也很难吗?要知道当时医生并不忙,只有他一位患者……
听完他的话,我无言以对。
在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很多医生都在不断努力,不断精进自己的技术,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带给患者生的希望。但正如上海第一医学院创立之初的校歌所唱,“可喜可喜,病日新兮,医亦日进;可惧可惧,医日新兮,病亦日进。”意思是,办法越来越多,医学技术越来越好,但是医学的发展永远也跟不上疾病的发展。医学再发达,也不可能治好所有的病。
我们常常以为救死扶伤就是医学,写好病历就是完成任务,和患者划分界限就可以自保,但是有时我们忘记了,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是帮助患者,减轻他们的痛苦,分担他们的忧虑。毕竟手术刀再快也是冰冷的,它远远比不上医生一句暖言暖语带来的温度。
医生应该带给患者怎样的人文关怀?
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上写着——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意思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给病人以援助,其意义大大超过了“治愈”。技术之外,医生要用温情去帮助病人,这是医学的基础。
那么,真正的医学人文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1. 给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再坚强的患者,在听到疾病降临在自己身上时,第一反应都是崩溃的。我到现在还记得,一位30多岁的中年男子听到专家确诊自己大肠癌时,唰的眼泪就落下来了。那一幕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了解到人性的脆弱。
很多时候,医生就是患者面对疾病这条洪流时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尤其是急诊科、ICU、肿瘤科,很多患者和家属把生的希望压在了医生身上。这很沉重,但医生要学会承担,而且要学会给患者多一点战胜疾病的信心,不然,你看,战役还未打响,患者的信心已经垮塌下去了,这场战争还怎么打下去?
2. 多给患者一个笑脸。疾病面前,患者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如果医生再是冷言冷语,或是爱理不理的,他们的内心会更加痛苦。
去年我也曾住过院,当我医患角色转变,从站在床边的人变成躺在床上的人时,内心是彷徨、恐惧和紧张的。但是好在,所在科室的主任、医生和护士都非常热情,他们每天来查房都会很热情地和我寒暄,问他们话时也很耐心地作答,让我倍感安心。
医生简单的一个笑脸,传递的是医学的温度,体现的是医者的慈悲,它如同黑暗中的阳光,驱散患者内心的痛苦与悲伤,也让医患之间关系更紧密。
3. 给患者多一点尊重。“上床,脱裤子,拉开衣服。”“叫什么叫,又不是你一个人生孩子。”这样的话是不是司空见惯?
医生由于工作忙碌,所以有时候言语和行动上会有些简单粗暴。但是别忘了,患者也是人,也是需要尊重和理解的。为什么人们把到医院看病叫“求医”,一个“求”字暴露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不平等地位,而患者无疑是相对的弱者。
当医生眼里只见病,不见人,忽视了对患者的尊重时,人们对医生的失望与不满就会越积越多,医患关系也势必会越来越紧张。
医学是饱含人文精神的科学,抽去医学的人文性,就抛弃了医学的本质属性。每一位医生都应该学会从心底里去真正理解患者,同情患者,尊重患者,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达到医学的目的,为医患和谐做出力所能及的改变。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