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版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发布!赶紧看看都有哪些新变化
导读
一文读懂《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年版)》新变化!来源:医脉通综合自国家卫健委官网和天坛感控
医脉通编辑综合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我国即将进入流行性感冒流行季节,为确保全国流感医疗工作平稳有序,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11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发布《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年版)》及《医务人员流感培训手册(2019年版)》。
相较于2018年版,《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年版)》有哪些新变化呢?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7天,儿童、免疫功能受损及危重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 1 周。
注:将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时间增加到3~7天(与毒株类型、患者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2.传播途径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在特定场所,如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需引起警惕。
二、实验室检查
1.血生化
可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酐等升高。少数病例肌酸激酶升高;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休克病例血乳酸可升高。
2.动脉血气分析
重症患者可有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下降,酸碱失衡。
3.脑脊液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者细胞数和蛋白可正常或升高;急性坏死性脑病典型表现为细胞数大致正常,蛋白增高。
三、病原学相关检查
1.病毒抗原检测
病毒抗原检测可采用胶体金法和免疫荧光法。抗原检测速度快,但敏感性低于核酸检测。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支持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流感。
2.病毒核酸检测
病毒核酸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且能区分病毒类型和亚型。目前主要包括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快速多重PCR。荧光定量PCR法可检测呼吸道标本(鼻拭子、咽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中的流感病毒核酸,且可区分流感病毒亚型。对重症患者,检测下呼吸道(痰或气管抽取物)标本更加准确。
3.病毒培养分离
从呼吸道标本培养分离出流感病毒是流感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病毒培养周期较长,生物安全条件要求高,不建议应用于临床诊疗。
4.血清学检测
IgG抗体水平恢复期比急性期呈4倍或以上升高有回顾性诊断意义。IgM 抗体检测敏感性较低,不建议常规使用。
四、影像学表现
急性坏死性脑病CT或MRI可见对称性、多灶性脑损伤,包括双侧丘脑、脑室周围白质、内囊、壳核、脑干被盖上部(第四脑室、中脑水管腹侧)和小脑髓质等。
五、诊断
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进行诊断。在流感流行季节,即使临床表现不典型,特别是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或住院患者,仍需考虑流感可能,应行病原学检测。在流感散发季节,对疑似病毒性肺炎的住院患者,除检测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外,还需行流感病毒检测。
1.临床诊断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7天内在无有效个人防护的情况下与疑似或确诊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或属于流感样病例聚集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和上述流感临床表现,且排除其他引起流感样症状的疾病。
2.确定诊断病例
有上述流感临床表现,具有以下一种或以上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
➤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流感抗原检测阳性。
➤流感病毒培养分离阳性。
➤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流感病毒特异性 IgG 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
注:
(1)增强流感筛查意识。
(2)增强流行病学史的采集:发病前7天内在无有效个人防护的情况下与疑似或确诊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或属于流感样病例聚集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3)新增“流感抗原检测阳性”为确诊依据。
六、治疗
1.基本原则
(1)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隔离治疗。
(2)住院治疗标准(满足下列标准任意 1 条):
➤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等。
➤符合重症或危重流感诊断标准。
(3)非住院患者居家隔离,保持房间通风,佩戴口罩。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
(4)流感病毒感染高危人群容易引发重症流感,尽早抗病毒治疗可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
(5)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仅在有细菌感染指征时使用抗菌药物。
(6)合理选用退热药物,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药物以及其他水杨酸制剂。辨证使用中医药。
2.抗病毒治疗:抗流感病毒药物
我国目前上市的药物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血凝素抑制剂和M2离子通道阻滞剂三种。
(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甲型、乙型流感均有效,包括以下几种:
①奥司他韦(胶囊/颗粒):成人剂量每次75mg,每日2次。1岁以下儿童推荐剂量:0~8月龄,每次3.0mg/kg,每日 2 次;9~11月龄,每次3.5mg/kg,每日 2 次。1岁及以上年龄儿童推荐剂量:体重不足15kg者,每次30mg,每日2次;体重15~23kg者,每次45mg,每日2次;体重23~40kg者,每次60mg,每日2次;体重大于40kg者,每次75mg,每日2次。疗程5天,重症患者疗程可适当延长。肾功能不全者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②扎那米韦(吸入喷雾剂):适用于成人及7岁以上青少年,用法:每次10mg,每天2次(间隔12小时),疗程 5 天。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用药后发生支气管痉挛的风险较高,应慎用。
③帕拉米韦:成人用量为300~600mg,小于30天新生儿6mg/kg,31~90天婴儿8mg/kg,91 天~17岁儿童10mg/kg,静脉滴注,每日1次,1~5 天,重症患者疗程可适当延长。
(2)血凝素抑制剂阿比多尔:可用于成人甲、乙型流感的治疗。用量为每次200mg,每日3次,疗程5天。我国临床应用数据有限,需密切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3)M2离子通道阻滞剂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针对甲型流感病毒,但对目前流行的流感病毒株耐药,不建议使用。
3.重症病例的治疗
治疗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治并发症,并进行有效的器官保护和功能支持。
(1)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主要表现,需要密切监护,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包括常规氧疗、鼻导管高流量氧疗、无创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等。对难治性低氧血症患者,可考虑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出现其他脏器功能损害时,给予相应支持治疗。
(2)对于重症流感患者,抗病毒治疗疗程尚不明确,有条件的医院可根据核酸检测结果适当延长抗病毒治疗时间。不推荐双倍剂量或联合应用两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治疗。
(3)重症流感患者常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积极留取标本送检病原学,及时、合理应用抗细菌或抗真菌药物。
(4)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时应给予降颅压、镇静止惊等对症处理;急性坏死性脑病无特效治疗,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等治疗。
七、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1.落实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做好患者分流。提供手卫生、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指导,引导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及陪同人员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2.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分开安置流感疑似和确诊患者,患者外出检查、转科或转院途中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限制疑似或确诊患者探视或陪护,减少住院患者感染流感。
3.加强病房通风,并做好诊室、病房、办公室和值班室等区域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
4.按照要求处理医疗废物,患者转出或离院后进行终末消毒。
5.医务人员按照标准预防原则,根据暴露风险进行适当的个人防护。在工作期间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严格执行手卫生。出现发热或流感样症状时,及时进行流感筛查。疑似或确诊流感的医务人员,应隔离治疗,不可带病工作。
八、预防
1.疫苗接种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推荐60岁及以上老年人、6月龄至5岁儿童、孕妇、6月龄以下儿童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每年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2.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建议对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密切接触者(且未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力)进行暴露后药物预防,建议不要迟于暴露后48小时用药。可使用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等(剂量同治疗量/次,每日一次,使用7天)。
3.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主要措施包括:增强体质;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出现流感样症状应注意休息及自我隔离,前往公共场所或就医过程中需戴口罩。
点击阅读全文可查阅《关于做好今冬明春流行性感冒医疗工作的通知》、《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年版)》及《医务人员流感培训手册(2019年版)》原文。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