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定时,北京解禁!原卫生部长:该解决医护人员收入锐减问题了
导读
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隔离,但放宽对健康人群的限制。
昨天(4月29日)发生的几件事,像一面镜子,映射着中国的一个重大变化。
昨天上午,全国两会的时间终于公布,确定分别于5月21日和22日召开,比往年推迟两个半月。
昨天下午,北京市政府宣布从今天(4月30日)0时起,北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降为二级,国内低风险地区进京出差、返京人员,不再要求居家隔离观察14天,正在居家集中观察的可以解除观察(除境外和湖北进京人员外)。同时宣布有序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室内公共场所。
△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截图
也是昨天,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微信公号发布该会总顾问、原卫生部长高强的四篇文章,分别整理自高强从4月13日至4月26日在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工作群内的发言。
文章认为新冠病毒可能长期存在,个别地方(像哈尔滨那样)出现少数新增病例是正常现象,难以避免,但不必惊慌,我们必须防止疫情再次大面积扩散,而不是追求疫情零增长。国家不能永远处于封闭状态,疫情防控不能不计经济社会代价。中国疫情防控的应急状态已经结束,应当及时转移到常态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机构、专业人员的作用,加强对少数高危人群的隔离措施,但对健康人群不必要的隔离和限制应该放宽。
前些天,北京朝阳区因为一家四口发生聚集性疫情而成为了全国唯一一个高风险地区,使得朝阳的防控措施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引起了非常大的关注,今天凌晨,朝阳区终于由高风险地区转变为低风险地区。而高强在第四篇文章中,对区域疫情风险标准提出了修订建议。
从目前的各项政策变化看,文章的表述颇具前瞻性,符合中国防控措施调整的方向。而文中对于下一步疫情防控及经济、社会秩序恢复的建议,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国家不能永远处于封闭状态,
疫情防控不能不计经济社会代价
根据霍普金斯大学的最新数据,新冠病毒已在全球造成接近320万人感染,超过22万人死亡。
面对世界疫情,有一种担忧是中国有可能出现第二次疫情高峰。对此,高强认为“这种预测短期内不可能出现”。当前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是如何防控疫情反弹,而是社会和民众在经历几个月的隔离封闭之后,如何“活”起来,尽快恢复经济社会的元气,尽快恢复教育文化医疗秩序,积极鼓励民众就业、消费。
高强认为,在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绝不能长时间只做防疫一件事。新冠病毒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完全消灭,有可能在世界上长期存在,难道国家永远处于封闭状态,不能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吗?
高强提出当前防控的原则应该是“专业为主、民众为辅”,策略是“人民战争”转向“兵团作战”,重点是由“内防扩散”转为“外防输入”。在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的情况下,防疫工作重点,不应该延续应急时期的封闭与隔离,而应当及时将转移到常态机制上来,充分发挥专业机构、专业人员的作用,适应放宽人员流动、民众消费和经济社会活动限制。控制疫情绝不能不计经济社会代价。
世界上防控新冠疫情的有效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人群隔离为主,坚决切断病毒的传播扩散渠道;一种是以检测病毒或抗体为主,广泛查找感染者,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高强认为,中国可以向后一种转变。中央已经确定,要进一步扩大对特定人群的病毒检测和抗体检测,有针对性地查找可能存在的传染源,消除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医复课的隐患。这是中央关于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的战略性调整。
这一调整的关键,一方面是放宽对广大健康人群不必要的隔离和限制,给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医复课等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另一方面是加强对少数高危人群,包括无症状感染者、近期治愈的确诊病例,以及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措施。
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有些地方在扩大病毒检测和抗体检测的同时,仍然延续实施严格的隔离措施,有的甚至比疫情流行时期还要严格。居民跨省市流动,既要持健康码和病毒检测阴性证明,还要隔离14天;有的地方出现几个确诊病例,就将数百万健康居民当成了高危人群,异地流动受到严格限制;有些省市间车辆流动,重复多次检查,造成严重交通拥堵。这些做法,严格的说是“以邻为壑”,应当尽快得到解决。高强建议,各省市间的人员和车辆的正常流动,在持有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条件下,应当取消一切不必要的检查和隔离14天的措施。
如何解决医护人员收入锐减问题
广州艾力彼的调查数据显示,疫情期间,约九成医务人员的收入下降,在下降幅度上,36.4%的医务人员表示收入下降了30%~50%。
高强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从长远看靠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改变公立医院的创收机制,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由政府为医护人员提供稳定的基本保障。而从当前看,除少量专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之外,其他医院应当尽快恢复常态化的医疗秩序,保障患者的合理就医,放宽不必要的就医限制,使医院就医人数、诊疗效率、业务收入和医务人员薪酬等,尽快恢复到常态化水平。
从更广泛的角度看,近几个月收入受到严重影响的,不仅是医护人员,还涉及各行各业的亿万职工。高强认为,解决这个重大问题的核心,在于切实有效地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和居民消费秩序。
发生局部疫情怎么办?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哈尔滨、牡丹江、广州、北京朝阳等地陆续发生局部疫情。对此,高强认为应当以平常心来看待,在疫情仍在世界流行蔓延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防止疫情再次大面积扩散,而不是追求疫情零增长。个别地方出现少数新增病例,符合生物学发展规律,是正常现象,如今难以完全避免,以后还可能出现,不必要惊慌失措。
以哈尔滨疫情为例,一方面,说明当地疫情防控工作存在漏洞,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在短短几天内,就将疫情传播的源头、渠道和数百名密切接触者调查得一清二楚,并全部给予隔离、控制和治疗,避免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说明当地的疫情防控体系具有比较强的防控能力。
所以,高强认为对于境内局部地区发生的个别病例,只要紧紧依靠专业力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并严格追踪密切接触者,就不会出现重大疫情风险。
建议修订区域疫情风险标准,
不能将健康人群视为高危人群
4月中旬,北京朝阳区因为发生一家4口确诊的集聚性病例,以及累计病例超过50例,而突然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疫情高风险地区,一时刷屏。
对此,高强建议国家主管部门修订区域疫情风险标准。
此前的标准是:
低风险地区是指无确诊病例,或连续14天无新增确诊病例;
中风险地区是指14天内有新增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不超过50例,或累计确诊病例超过50例,14天内未发生聚集性疫情;
高风险地区是指累计确诊病例超过50例,并且14天内有聚集性疫情发生。
高强认为由于累计确诊病例数量主要反映疫情发展的历史过程,不能反映疫情的现实威胁,不宜再作为确定区域疫情风险级别的标准。对于出现新增确诊病例,包括聚集性病例,也不能简单地按病例数量来确定风险级别,还要全面评估流调和追踪能力,看传染源和传播渠道是否明确、密切接触者是否被全面掌控并接受医学观察。
他建议的新标准为:
连续14天以上没有发现本土新增确诊病例,对境外输入病例也实施了严格隔离、控制和治疗措施,说明疫情的传染源已经被切断,对民众的安全威胁已经很小,应当定为疫情低风险区;
14天内发现新增确诊病例(包括境外输入病例),但已经掌握了传染源和传播渠道,并全部控制了密切接触者,说明疫情可防可控,扩散蔓延的风险不大,应当定为疫情中风险区;
14天内既发现新增确诊病例(包括境外输入病例),也没有确定传染源和传播渠道,没有全面掌控密切接触者,说明疫情防控存在较大漏洞,对民众安全构成现实威胁,应当定为疫情高风险区。如果一个区域存在隐瞒疫情不报或者不及时向社会公布的情况,应当一律定为疫情高风险区。
同时,高强提出不宜将确定权限完全交给地方,以避免地区间出现宽严不一、畸轻畸重的情况。对于疫情高风险区,应当由省级政府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家主管部门确定;对于疫情中低风险区,应当由地级市政府主管部门审核,报省级政府主管部门确定,以形成上下结合、共同负责的工作格局。
对于不同风险地区,高强建议制定不同的防控措施指南:
对低风险区,应当将疫情防控的责任主要交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放宽对健康人群和普通民众工作与生活的限制。在验证居民健康码和核酸检测的基础上,减少对外来人员、车辆、物资的隔离与检查,全面恢复机关、工厂、商场、医院和课堂的正常秩序。
对中风险区,在强化疫情发现、追踪、隔离、治疗能力的同时,对重点人群和异地流动人员开展核酸检测,并推动区域间检测结果互认。区域间来往人员持检测证明,应当取消隔离14天的规定和不必要的车辆检查。
对高风险区域,应当强化对重点人群的检测和控制,尽快查清传染源和传播渠道,严防疫情扩散与蔓延,并对社区、学校、医院、工厂等公共场所保持较严格的防控措施,但不能将广大健康人群和普通民众视为高危人群,再实行居家隔离措施,也不能对高风险区健康人群的外出,实行岐视性政策。
责编 | 苏沐
精彩回顾
➤ 直接注射消毒液杀病毒?特朗普为何一再狂推“自杀式疗法” | 医脉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