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实现同工同酬,2020年底公立医院取消编制!

叶正松 医脉通 2022-09-21



导读

最后的护城河,是人的能力!


来源:“江淮医学”微信公众号
作者:叶正松


2020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因为我们要实现全面的小康。 


另外,2020年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最后一年。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今年底之前,一部分单位要取消事业编制,由事业单位变成企业单位,其中就含医院。 


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我举两个当时影响比较大的事例,大家也许就会有所了解。 


2010年4月22日上午9时左右,中南大学湘雅一院,近300名合同制护士,打出“同工同酬,还我青春”的横幅,在住院部楼前聚集,要求医院实行与编制护士相同的薪资福利待遇。 


护士们聚集持续了半小时左右,院方与湖南省卫生厅组织部分护士到附近一家酒店进行协调,谈判结束后,护士全部回医院上班。 


摄图网


中南大学湘雅一医院,彼时共有400多名合同制护士。据这些护士透露,医院合同制护士与在编护士工作内容并无区别,但在待遇上相差悬殊,当时的每月基本工资只有650元,年终奖每月110元。而在编护士仅仅一个年终就可拿到数万元。同时,合同制护士还无法享受到国家规定的全部社会保险。 


这种差别,实际上不仅仅是一家医院,在其他地方也是普遍存在。 


2017年12月22日上午,山东省商河县人民医院的一些编外护士为了能够得到院方的重视,集体罢工,举起条幅要求:同工同酬,五险一金。 



网络截图


编制内外,差别多大?有人编了顺口溜: 


编内编外两重天, 

编内胜似亲娘养,

好吃好喝福祉全,

编外却是后娘出, 

累死累活背黑锅! 


同工不同酬,严重有损公平,也明显与劳动法抵触。但是为什么喊了多年的同工同酬,却就是难以生根开花? 因为待遇是由医院性质决定的。


目前,公立医院人员的身份,主要有以下四种: 


1.在编在岗人员。这一类人员进行事业编制登记,个人拥有事业编制,非常稳定,可以说还是事业编铁饭碗。可以调动去其他单位,达到一定级别后,可以转为公务员身份。 


2.员额备案制人员(各地叫法不同)。多见于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现在采用的都是这种定编定岗不定人的方式,即把单位的编制数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但不会把这些编制具体放到个人的头上。也就是个人不拥有编制,只占用所在单位编制,离开本单位(或者本行政区)即无效。这类人员不能跨区域调动,不能转公务员身份,但是在本单位(本行政区域)可以提拔晋升。 


3.人事代理人员。多见于高校和医院,身份比备案制低一级,算是与单位签合同的合同制人员,没有编制,没有正式提拔晋升机会(只能担任低级职务),可以随时解除聘用合同。 


4.聘用制人员(劳务派遣人员)。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临时工,没有编制、没有提拔晋升机会,可以随时解除聘用合同。严格来说,连工作单位的人都不算,因为是劳务派遣公司派遣到工作单位来的,合同是跟劳务派遣公司签的。 


总的来说,医院编制内人员的一部分工资是有财政兜底的,而编外人员的工资则全部是由医院自行承担。你说,在这种体制下,怎么可能做到同工同酬?

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若真做到了同工同酬,那反而又造成了对编内人员的不公。 


所以,要想真正同工同酬,全面落实劳动法的要求,就必须进行医疗体制上的改革。

 

摄图网


2018年底,国家卫健委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的通知》,确定了北京医院等148家医院,作为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试点医院。 


试点医院试点什么呢? 


重点改革就是依法全面取消编制,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合同管理,逐步实现同工同酬同待遇。 


随后,第二年,2019年,全国各省市开始大面积试点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数量远远高于国家公布的数量: 


陕西53家医院实施现代化医院管理试点; 河北200家医院实施现代医院管理试点; 福建39家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甘肃多家现代化管理制度试点医院实行合同管理......


也打了雷,也下了雨。但是,这些医院人事改革成效到底如何,一年来,至今未见公开报道只言片字。 


我个人认为,其中原因可能与突发的新冠疫情有关。 


摄图网


就像2003年的那场“非典”拯救了全国的乡镇卫生院一样,今年的新冠疫情,要不是公立医院撑场面,后果不堪设想。 


公立医院有一种“舍己为人、为国献身”的情怀和信仰,如果取消了事业编的非营利性公立,那么,和私立还有什么区别?医护人员的认知必然会发生混乱,他们会疑惑:我这一生到底是替谁在卖命?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人民币服务? 


所以,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为了避免引起恐慌,政府的言论从一开始就很谨慎,避免一刀切。原话大概是这么说的“取消公立医院编制,但保留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这话就很值得玩味。大概的意思就是:政府财政不会对医院弃之不顾,未来的的财政拨款,将不会再按照“人头个数”的下拨,而是根据单位所承担的公益服务和社会责任设定整体管理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财政拨款的额度。采取的方法也是先局部试点,成熟后再全面推开,从2020年起,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在年底前全部实现。 


因此,近日很多媒体都纷纷撰文说,2020年,公立医院,大学先后取消事业编制已经成为定局。 

对此,我想说的是,你想多了! 


对这种解读,我纠正两点∶ 


1. 取消的只是大学和高等级医院的事业编制,中小学和基层医疗机构的事业编制不可能取消; 


2. 即便取消,也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现有事业编制人员仍然保留,而新进人员不再有事业编制。 


目前来看,即便到2020年底,公立医院全面取消编制,恐怕也难以实行。


为什么? 


你看看今年新冠疫情得以控制之后,各地迅速开辟“绿色通道”,为尚未在编的支援湖北医务人员破格办理编制,就应该理解了。 


比如:


今年广州44名临聘医护人员援鄂归粤后火速入编;中山市15名驰援湖北编外医务人员在火线入编;东莞市人社局也为40名驰援湖北医护人员办理编内聘用手续;珠海28名援鄂医护编外人员招录入编;茂名市19名援鄂医护人员直接录编;唐山市将所有市县级援鄂医护入编;安徽东至县医院将三名援鄂医护纳入编内;兰州市将多名援鄂编外医护人员入编;而长沙市则直接拿出100个编制给抗疫一线医护人员…… 


给金给银,不抵给编制。可见,编制的“含金量”还是纯度很高的。你说在这种大环境下今年年底就全面取消编制,打死我也不信。


同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编制内外的工资待遇还是有天壤之别的。要不,谁愿意拿逆行抗疫的生死考验换这一个编内身份? 


所以,我个人认为,对公立医院编制制度进行改革是必要的,因为长远看即有利于同工同酬的快速生根,也有利于医学人才的自由流动。


但是,绝不能一刀切的完全取消编制。


取消医院编制可以是一个方向性的设想,但这个设想在这次新冠疫情之后,也必将令我们思考,会不会与医疗卫生公益性背道而驰? 


而更值得深思的是,即便全面取消编制势在必行,那也只是大城市大医院的事情。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我认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编制,一定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稳定剂。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事实就摆在那里。 


别说基层没编制,就是基层医院有编制,大医院没编制,大家也都还是心甘情愿舍近求远的奔大医院而去。这之间既有城乡的大环境差距,更有行业的平台发展差别。


有一个护士就相当纠结: 


今年毕业,同时考上乡镇医院,和地级市的医院。因为两个医院一前一后,乡镇的前面点,但效率极低。市级医院已叫我去上班,但还没进行体检。 


乡镇的已经体检完了,现在是档案在乡镇那里,可卫健委不让我拿档案,说是要县长同意才可以。我个人也不知道是去市级医院还是乡镇医院。


乡镇医院工资更高,也更清闲,只是交通不便,但离父母近一点。市级医院对以后的发展比较有利,能学到东西,很忙,但钱很少,那个地方的消费水平也很高,比省城还高很多,但租房不贵。


我的护士证考了,还没发下来,要明年二月发。我是助产士,在乡镇医院是学不到什么的。但如果那边不让我拿档案的话,我两边都没戏。


大家说说,到底何去何从,是留在市级医院学技术,还是留在乡镇医院享福?我在市级医院肯定是不会呆久的,那里待遇真的很低。一个月才五六百,而活也极重,医生的活都是我们干。


哎,火大了,我不想要编制了,想直接出去,我现在为这事好烦。希望说出来,大家给我出出点子,哪里比较好?


摄图网


同样像这位护士纠结的还有一位医生:

 
考上了这社区医院,有编制,但是一进去才发现自己被弄到了儿保科,这不是我想要的,我要的是临床。编制和理想,哪个更重要? 


编制,是普通人最后的护城河。但最后的护城河,是人的能力!那么,编制和理想,哪个更重要?将成为每一位走上临床的医护人员必答的选择题!



责编 | 苏暄 



还有件重要的事跟你说

最近微信文章不再按时间顺序排列。
这可能让你无法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
 
为了以后我们能每晚6:30见面,我想邀请你
将医脉通设为“星标”,或经常为文章点“在看”
 
不见不散哦!



精彩回顾

➤ 决战双十一,医护人员才是最后的赢家!
➤ 患儿脱臼,医生二次复位后收取45元,被投诉处理!
➤ 这个6岁女童的疼,让医生哭了,警察哭了,记者哭了,律师哭了,网友都哭了……
 又见医生被杀!这次结局大快人心,医闹竟然从此消失了……



戳这里,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