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生职称晋级制度改革落地!当不再唯论文时,论文反而是最容易的……

医脉通medlive 医脉通 2022-09-21



导读

医生想晋升职称可太难了!


来源:医脉通

作者:嘴角上扬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进入10月以后,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开始进行高级职称人员评审的报卷工作了。
 
今年,相对于往年来说,最大的变化可能就在于:部分省市开始将论文列为非必须条件,将其作为加分项目,而增加了其他的条件来稀释原本的论文在高级职称评选中所占的比列。
 
比如河南省。9月25日,河南省人社厅下发文件《关于2021年度全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在“评审条件”一栏中提到,河南省本次评审将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等倾向,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并给出了本次职称评审医生需满足的8大选项。


这是否意味着对于绝大多数医生而言,职称晋级更加容易了呢?笔者为此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做出了一些分析,希望能与同行一起探讨一下。
 

论文之于职称评审,令医护人员又爱又恨
 
对于部分新入职的医护人员来说,可能对于“论文”这个概念还并不清晰。提起论文,它在多年的职称晋级中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呢?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令医生“又爱又恨”。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论文在职称评审中被部分医护人员认为是深恶痛绝的一项要求。它是一个医护人员从中级职称进入高级职称的拦路虎,没有相应的论文发表,哪怕你成绩再高,临床业务能力再好,也会被一票否决。所以,曾几何时,很多医务人员对它是深恶痛绝。
 
但是,在中国,也有很多擅长写论文的医护人员,很多人靠着一连串的SCI文章的发表,实现了破格提拔,实现了人生的逆转。
 
由此,又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多年来随之存在的灰色产业链——论文的第三方中介。这种第三方中介的存在,解决了部分不擅长写文章的医护人员的烦恼,当然,其中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可以说,因为中介的存在,大部分医护人员靠着论文中介都能拿到符合要求的职称晋级文章。对医护来说,咬咬牙,狠狠心,文章也能买得起。这样,论文在高级职称里面作为必选选项,实际上能够卡住的人反而很少,所以论文这个选项实际上是名存实亡,起不到其相应的筛选作用了。
 

破除唯论文后,职称晋级容易了吗?
 
今年,在论文成为职称晋升的非必选项目后,各地政策都发生了什么变化。笔者观察统计发现,目前各地对于高级职称的评审中,理论考试成绩占60%-80%不等,剩下的20-40%由其他项目构成,包括但不限于:临床病案、护理案例、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应急处置情况报告、论文、卫生标准、 检验检测报告、技术规范、科普作品、技术专利、科研成果转化等业绩成果材料。
 
另外,部分省市对职称评审的要求甚至比往年更高,比如,文首提到的河南省,今年,除了理论考试成绩以外还有8项要求:
 
1.具有自主创新标志性的专业技术成果、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护理案例、应急处置情况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等;或引进新技术、填补区域内标志性技术空白并获得广泛认可(申报全省职称需填补省内空白,申报基层职称需填补县区地域内空白)。
 
2.为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包括临床救治、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流行病学调查、药物疫苗研发、试剂检测设备产品研发、心理治疗等在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疫情防控一线人员。
 
3.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发明专利授权1项(限第1原始发明人)。
 
4.在二类及以上推荐学术期刊上发表本专业论文1篇。
 
5.获本专业省辖市(厅)级二等以上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限第1名)。
 
6.获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河南省医学会授予的医学科普奖1项(限第1作者)。
 
7.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8.参与研究并形成的省级及以上技术规范或卫生标准(限主要起草人)。
 
上述条件,正高需要满足2条;副高需要满足1条。
 
网友对河南省这次的职称评审改革的一些吐槽:

吐槽1:不再唯论文了,但是8大选项里论文成了最容易的了……
吐槽2:这次不是花架子,是铁架子,能把人难哭……

图源:摄图网

说实话,当时笔者看到这些条件时相当震惊。原来,可能只需要搞定论文就能解决的事情,现在已经变得相当复杂了。对于要求高的省份而言,这个评审附加要求,基本上是按照引进人才标准来的。对于这么高要求的地区的普通医务人员而言,可能最合适且能折腾到手的项目,就是论文与专利,因为专利这个行业,也是第三方中介的重灾区。由此可见,论文与专利,对于不擅长的同行来说,仍然是花钱就能买到的项目,这就意味着,这部分同行除了花钱买文章,还得花钱买专利(当然,我们并不提倡这种违规行为)。
 
那么,这种形势下,今年政策是给一线临床医务人员的高级职称晋级之路更为简单还是更为复杂了呢?似乎一目了然。

从笔者个人的角度来看,相对于以往而言,论文这个必须项目,要么踏踏实实花时间与心思写出来,要么花钱来解决,而剩下的理论考试,无论是谁都得靠扎实的理论知识去拼。这个相对来说,还算简单。但是今年,那些附加要求,对于临床一线医生并不友好:
 
1.对于很多人而言,有生之年别说是拿省级以上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第1发明人了,就是省级以上三等奖的最后1名可能都没机会,这些奖并不是那么容易拿的;

2.省级以上的医疗规范的主要起草人,实际上对于一般的中级职称而言,是不能做主要起草人的。在笔者印象中,一般想要做省级以上主要起草人,最差也得是个博士生导师。
 

有生之年都将是主治?

另外,今年政策变化的太快,部分省市还有某些附加条件可能直接让部分报考人员有生之年都是主治。
 
部分地区要求医务人员要报考专业相关的病案材料,每年1份,连续5年。但是在很多地方,部分运气不好的医务人员,可能现在所在的科室跟他报考的专业紧密性不大。
 
这个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很多医院都存在,这可以说是以前的不规范所导致的,比如:某些医生原来报考的副高是呼吸内科,但是他现在在心内科,然后他报考的评审要求必须要:呼吸内科5年的病例,不能间断,但是现在他可能已经没有办法弄到这个材料了。
 
当然,一些同行可能会说:这是活该,谁让你不规范操作的?但是我们要考虑到一个问题,中级职称的选项里面是有内科这个选项的,副高里面到三级学科了,以前也不是必须材料,突然一来,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难道要再花5年调回呼吸内科去凑病例吗?从全国各地的同行对于各省的高级职称的评审来看,极有可能对于这些人而言,主治医生躺倒可能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那么,我们退一步再来看,是不是这些材料都凑齐了,高级职称就能相对来说比较顺利了呢?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笔者先问一个问题,可能很多人会震惊:你所认为的医院里的医生护士,真的都是跟医院签的合同么?据笔者经验而言,有一部分人,可能从法理上来说,跟医院没有多大的关系。
 
现在的医院医护人员构成可以分成如下几类:在编,人事代理,合同以及其他。这里面,笔者要说的是合同制,合同分很多种,对于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而言,有些人的合同是跟学校签署的,有些人是和医院签署的,有些人是和医院有关联的第三方外包签署的,有些人是跟医院下面的没有什么明面关系的物业公司签署的(这就意味着可能每天忙到死的临床大夫,跟每天很早起床去清洁医院卫生的保洁大姨同时发工资,跟他们属于同一个公司,某些时候开证明的时候,这类人群不被认为是医院的工作人员)。这就涉及到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编和其他种类人员,能不能得到同等待遇,实际上大部分地区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部分地区的医院为了缓和这个矛盾,对于合同制以及其他人员采取院内聘用的方式。理论上来说,升为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整体薪酬应该上升,但是内聘这个问题,医院效益好的话,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一旦效益下降,其实对于医务人员并没有保障。当然,能够内聘,还是医院能够缓解下矛盾,部分地区,直接明确告诉医务人员,非在编人员,即使到高级职称资格了,终生都不得聘用,基本工资就按照住院医工资的75%发,不愿意可以走。对的,很多医院就是这样,连最后的伪装都不要了。
 
实际上,笔者也在思考,对于临床一线人员而言,晋级高级职称无非也就是为了整体收入更高一点。笔者更推崇的是,医生,特别是临床医师,可以向有些国家学习,到主治医生就为止了,少一些乱七八糟的华而不实的政策,努力提高其整体待遇,才能真正留得住人才。


责编  小脉  亦一



还有件重要的事跟你说

最近微信文章不再按时间顺序排列。
这可能让你无法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
 
为了以后我们能每晚6:30见面,我想邀请你
将医脉通设为“星标”,或经常为文章点“在看”
 
不见不散哦!



精彩回顾


➤ 吊销执照!女子接受“假专家”手术后死亡,家属索赔237万!可怕的是这是第12个……

➤ 《鱿鱼游戏》里关于医生细思极恐的细节

➤ 59岁中医呼吸病专家史锁芳因公殉职,曾带队驰援武汉 | 医脉3分钟

➤ 患者转院过程中去世,家属状告医院索赔84万!法院这样判...

戳这里,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