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期刊预测:新冠大流行或于三月底结束,坚持“清零政策”的中国风险更大?
导读
中国的选择错了吗?
来源:医脉通
作者:阿廖沙
2019年底—2022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横跨了四个年头。
1月19日,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 COVID-19 will continue but the end of the pandemic is near ,直译过来就是“新冠会持续,但是大流行即将结束”。
阻击新冠肺炎这场仗,终于要取得胜利了么?
今年3月底是重要节点,免疫屏障或将建立
据《柳叶刀医学杂志》消息,为白宫提供新冠疫情建模的研究所预测称,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即将结束,3月成为关键时间点,随后确诊病例呈下降趋势。
作者在文中写道,基于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IHME)型的估计表明,在2022年1月17日左右,全球每天有1.25亿人感染奥密克戎,人数是2021年4月德尔塔毒株感染高峰的10倍以上。
根据IHME模型显示,从2021年11月底到2022年1月17日,全球每日新冠病毒感染增加了30多倍,但在此期间报告的病例数仅增加了6倍(备注:文中作者所说的病例应指有症状感染者)。
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为,与以往的新冠毒株相比,奥密克戎感染者的无症状或轻度病例的比例有所增加,全球感染检出率从20%下降到5%。
简而言之,奥密克戎传播性极强,但毒性相对弱,感染者中无症状与轻症比例较高。
作者认为在受到奥密克戎波及的国家,戴口罩、临时接种疫苗等措施已经很难产生实质性影响,因为当这些干预措施扩大时,奥密克戎毒株感染浪潮可能基本上都结束了。
根据现有数据,作者预测,到2022年3月,世界上很大一部分人将感染奥密克戎毒株。随疫苗接种人数的持续增加,以及感染者的“获得性免疫”,在一段时间内,全球将处于前所未有的新冠免疫高水平。此后的几周或几个月里,全世界的病毒传播水平应该会较低。
基于这一预测,作者将今年3月视为新冠全球大流行结束的关键点。
清零政策被质疑,中国的选择错了?
《柳叶刀》这篇文章的观点并不新奇,本质上还是基于“群体免疫”的范式,这一想法自疫情初期就被不少西方科学家“追捧”,新毒株奥密克戎传染性强、毒性弱的特点再一次唤起了他们的期望。
在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就隐约有感觉,在作者的认知中,坚持清零政策的中国应该是“错误”的道路。果然,文章的后半段验证了我的猜测。
作者认为,中国和新西兰这种采取“零新冠肺炎战略”的国家,遭受奥密克戎大流行只是时间问题。按照他的预测,目前遭受奥密克戎大流行的国家会于3月迎来拐点,而奉行清零政策的中国无法建立起“免疫屏障”,或将身陷第二波大流行中。
拐点会不会到?中国会不会陷入新一轮奥密克戎大流行?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不做评价,也没能力评价。较文中预测的3月底也仅剩两个月而已,时间自然会给答案。
我想谈谈中国采取清零政策的意义。
为了抗击新冠疫情,经济发展迟缓,医务人员满身疲惫,游子不能回家,恋人无法相见。我们付出了这么多代价,却独独不愿意放弃生命。
目前是中国疫情相对严重的时候,较昨日新增确诊15例,死亡人数为零。与此同时,美国较昨日新增确诊422080例,死亡人数3800例。
3800人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是一个大型高中的全体学生人数。此刻的美国每天都有这么多人因为染上新冠去世。即使真的如同柳叶刀那篇论文所说,新冠的“群体免疫”真的可以实现,可这千千万万的生命怎么算。
我们视生命为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数字,所以不会轻易放弃。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有没有疫苗,所有的传染病大流行最终都会消退,区别只是究竟要付出多少代价。
其实严格来说,《柳叶刀》这篇文章算不上论文,只是一个评论而已。他能在全世界获得广泛关注的原因在于,遭受了两年疫情摧残的人们真的累了,大家迫切地渴望疫情早日结束,让生活重回正轨。
尽管IHME的预测翻车过很多次,但真心祝愿这次是对的。
年前张文宏医生在其社交媒体发文:“我们相信中国,相信世界,有这么多人一起在努力,我们度过这个寒冬,明年的春节将不再那么寒冷。”
希望这是新冠流行的最后一个寒冬。
参考文献:
COVID-19 will continue but the end of the pandemic is near - The Lancet
责编 阿廖沙 小脉
精彩回顾
➤ 医院拉横幅“手术室里全是钱”!网友怒骂:没有医德,想钱想疯了!医院回应:护士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