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完成考核多开治疗费用?这家改制医院,还打着“人民”的招牌合适吗?
导读
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近日,据天目新闻报道,有人反映河南省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改制后不改名,部分科室为完成医院下发的绩效指标,存在多开治疗费用的乱象。
针对此事,记者采访了多名相关人员:
知情网友: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该院多开治疗费用问题在妇产科比较多见。
知情医生:这名网友所反映的内容部分属实。
灵宝市卫健委:此前的确出现过类似事件,卫健委也曾进行调查,但具体情况并不了解。关于现在仍然存在多开治疗费用一事我们会去调查。
关于这条新闻,有两个看点——
看点一:改制医院为何不改名?
近年来,公立医院改制不改名颇引关注,各地不断有媒体和网民质疑公立医院改制后仍采用“人民”医院命名。
改制医院为何不改名?原因有很多:名字用惯了,标识性强,不想改;改名程序一道道,跑来跑去嫌麻烦,懒得改;明知故犯,改名于我无益,不改名于我有利,不愿改。
那改制到底要不要改名呢?回答是不容置疑的!
我们拿河南省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例:
据公开资料,在灵宝市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积极鼓励社会办医发展的大背景下,2020年1月22日,灵宝市人民政府和河南华信民生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灵宝市第二、第三人民医院改制、医养投资及人才安置项目合作协议》,明确了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股份制改制的基本原则、改制形式、股权设置和发展目标等。
而早在2015年5月,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就向国家卫计委提交了《关于医疗机构改制后名称核定有关问题的请示》,于2015年8月17日,获得国家卫计委批复,其中明确指示:
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有关规定,“人民医院”“中心医院”“临床检验中心”等名称由各级人民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医疗机构使用。因此,政府办公立医疗机构改制为股份制医疗机构的,不应继续使用“人民医院”“中心医院”及“XX市”等含有行政区划名称的机构名称。
当时国家卫计委的批复一锤定音,有理有据,有法可依。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河南省的事情,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此后,河南省和全国各地改制医院改名工作不断推进,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时有反复,改名之难,一言难尽,仅以先锋河南省为例,至2018年仍不断有媒体和网民质疑公立医院改制后仍采用“人民”医院命名,以致在2019年省卫健委安排部署了非公立医院禁止采用“人民”医院命名工作。
洛阳市第十人民医院更名为“启明医院”,第十一人民医院更名为“白马医院”。此后,许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改名许昌综合医院,五院改名许昌北海医院,中医院改名许昌中医院,七院改名许昌龙湖医院,许昌县医院改名许昌医院等等。本次媒体的爆料,这个工作依然在路上。
从表面来看,对于改制不改名的医院,人民群众反映最多的是误导。
有网友在政务网站留言称,一些非公立医院用“人民”、“中心”等字样,误导公众分不清医院到底是公立还是非公立,挂羊头卖狗肉,群众有上当受骗的感觉。这也说明老百姓对改制后或者说对盈利性医疗机构信任不足。
从深层次分析,医院改制不改名涉嫌违规行为,与国家规定背道而驰。
“人民医院”的使用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是有明确规定的,改制医院显然不在其中。
2008年、2015年、2020年,国家再三发文明确:“人民医院”、“中心医院”、“临床检验中心”等名称由各级人民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医疗机构使用;要求不得使用可能产生歧义或误导患者的名称,通知还强调严格排查清理违规医疗机构名称。
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如此强调和屡发通知,为什么一些改制医疗机构置若罔闻,依然一意孤行?有关执法和监督管理部门又是如何执法和履职的,竟然允许这种情况在眼皮下存在?想必是违规成本太低,而利益却太大了。
文件发布的再多,如果没有落地,那岂不是纸上谈兵?面对改制不改名之顽疾,除了雷霆手段,还应启动严厉追责!
看点二:为完成考核多开治疗费用?
知情网友在被采访时透露:
河南省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改制前,孕妇做完手术就应该回家休养。而改制后,妇产科为完成绩效指标,会派专人全程为孕妇介绍术后理疗项目,一些孕妇会被忽悠选择这一项目,但其实大部分孕妇并不需要该服务,并且这项项目费用并不低。
另外,该院部分医生还有其他做法:
临床上常见的一些妇科疾病,大部分是因为厌氧菌感染引发的,通常使用甲硝唑片就可以有效缓解病情。但是妇产科会以科室的名义从药房将甲硝唑片开走,将药研磨成粉末状,再加以其他服务打包开给病人。甚至为了完成考核,给原本只需要进行一个疗程治疗的病人,多开数个疗程。
对于这名知情网友的表述,作为一名有着40多年公立医院工作经历的医生,我认为还是有一些漏洞的。
孕妇做完手术怎么可能就回家休养,不需要住院观察治疗?顺产还要观察几天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产妇会从医院出院后直接前往月子中心“坐月子”,其花费是医院的几倍到几十倍,少的一个月,多的两个月,甚至更多。
而在部分公立医疗机构也早已开展了类似的服务,一般会派专人全程为产妇服务,介绍术后理疗项目等,为满足患者、顺应需求,这是服务的提档升级,也是与时俱进的优质化、个性化、人性化服务的体现。
为此,医院不仅设置普通房间,也开设贵宾房间(VIP),提供的服务有差别,收取的费用自然也不一样,这与改制和完成绩效指标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这些项目的选择是根据患者的需要并经过其同意做出,这并没有不合理之处。
但是,对于这名网友提到的另外一些现象,的确反映了医院的某些问题。该医院的一名医生也举了个例子:
医院改制后,部分医生会故意夸大病情,要求患者冲洗的同时做臭氧、红光、雾化等。其中光是一次5分钟的雾化就需要22元,而一些医生为了完成业绩考核,会将雾化次数开至两次甚至三次,光一个病人一个项目科室就能多收200元。
如果“医生为了完成考核普遍多开治疗费用”属实,这应该属于过度诊疗的范畴了。
2015年、2017年、2021年,国家及各地也纷纷出台文件,明确:严禁将院长收入与医院的经济收入直接挂钩,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严禁将医务人员收入与医院的药品、检查、治疗等收入挂钩。
相信,没有哪位医生愿意违背从医的初心,但在医院的这种制度下,若想能够保证自己最起码的生活与生存,又能怎么做呢?
如果真想杜绝过度诊疗的现象,不要把关注点仅放在医生身上,毕竟他们也是制度下的“受害者”,若想斩草除根,还得需要从根拔起!
改制不改名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公立医院改制不改名,为人民还是为人民币?
答案,显而易见!
追根溯源,抽丝剥茧,终归结底只为了两个字——名利!
“人民”,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但自带有公立属性的广告效应。这对于改制后以市场为导向的医院来说,无疑是一笔无形资产。利用群众对“人民医院”的信任,以金蝉脱壳的障眼法吸引患者,假“公”济“私”,引来滚滚“利”益。
无论是在盈利性医院还是非营利性医院,人才引进离不开钱,员工发薪离不开钱,购买设备离不开钱,医院发展更离不开钱……一个好好的公立医院为什么要改制?很大可能是遇到生存困境,简单来讲就是钱不够用了,人留不住了。
改制本身其实是带不来钱的,也不可能一改制就能脱离困境。改制从某种意义上看,其实就是“甩包袱”,从“公”甩到“私”,去掉公办色彩,强行推给市场,以求在更加灵活的机制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拼出一条生路。
这就要求改制医疗机构需要更加努力地分析市场,按照精细化运营,增强竞争力,才能走出生存困境,获得持续发展。
改制不改名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是生存危机,是警铃,是哀嚎,是垂死挣扎!这一现象值得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改制医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尤其是近两年在新冠疫情形势下,经营异常艰辛,都在为生存而不懈努力。
7月6日,国家卫健委公布了2020年度二三级公立医院的“国考”成绩,其中提到:2020年约4成二级医院出现亏损,其中7.51%的资产负债率超过100%,49.53%的资产负债率超过50%。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多用于衡量机构的债务偿还能力,一般认为超过50%即为高风险。而根据最新的《202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20年我国政府办公立医院共负债17.64千亿元左右,资产负债率达45.75%左右,距离50%的预警线也已然不远。
医者本不应被金钱左右,但没有钱又如何生存?全国很多的医院已经陷入了这种两难困境。
生存危机之时,也是异常考验医疗机构领导的时机,同时更考验相关部门的执政能力:是做“甩手掌柜”,还是要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多支持,多引导,多呼吁,使医疗机构在依法执业、守法经营中化危为机?
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精彩回顾
➤ 患者一级伤残索赔229万!医院为何因一张心电图被判70%赔偿责任?
➤ 一封举报信后,科主任深陷争议,副主任蠢蠢欲动|医学微小说
☟戳这里,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