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猴痘之后,又一新病毒现身中国,已有35例感染!最初命名被指责“居心不良”?
导读
新病毒会发生人传人,或者大规模流行吗?
近日,全球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发表了一项中国和新加坡科学家合作的通讯文章。
文章称,在中国山东和河南两地发现了一种可感染人类的新型动物源性亨尼帕病毒(henipavirus)。作者将其命名为Langya病毒(Langya henipavirus,LayV)。
图源:网页截图
“Langya病毒”,到底是个啥?
LayV属于副黏病毒科、亨尼帕病毒属。亨尼帕病毒属还包括尼帕病毒、亨德拉病毒、非致病性松湾病毒等。其中,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早在数十年前就被发现了。
1994年,亨德拉病毒在澳大利亚引起了马和人类感染。
1998-1999年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首次发生了尼帕病毒引起的猪和人类感染。
研究显示,此次新发现的LayV基因组由18402个核苷酸组成,基因组结构与其他亨尼帕病毒相同,与在中国南方发现的墨江亨尼帕病毒的系统发育关系最为密切。
随后,科学家又在中国山东和河南发现35例急性LayV感染患者,其中26例仅感染LayV(未检测到其他病原体)。
据统计,这26名患者出现发烧(100% 的患者)、疲劳(54%)、咳嗽(50%)、厌食(50%)、肌痛(46%)、恶心(38%)、头痛(35%)、和呕吐(35%),伴有血小板减少(35%)、白细胞减少(54%)、肝(35%)和肾(8%)功能受损。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家调查了25种野生小哺乳动物,主要在鼩鼱(尖鼠科小型哺乳动物)体内检测到LayV的RNA,这一发现提示鼩鼱可能是LayV的天然宿主。
经历过新冠病毒“摧残”的中国人,对于这一新病毒最在乎的问题是——会不会出现人传人的情况?
新病毒会发生人传人,或者大规模流行吗?
此前的报告表明,亨尼帕病毒是可以发生人际传播的,但研究者指出未发现病例和LayV单体型在空间或时间上有明显聚集。
原文中提到“对9名患者及其15名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进行的追踪随访显示,患者与密切接触者之间未发生LayV传播,但由于样本量太小,无法确定LayV的人传人状态。”
也就是说,暂未确定LayV可否人传人。
并且根据图表,我们可以看出26例感染者的发现时间横跨2019年~2021年,提示人群可能为散发,而非大规模集中爆发。
此外,有统计显示,人类感染亨尼帕病毒的死亡率为40%~75%,死亡率还可能与当地医疗卫生水平、救治水平等相关。值得庆幸的是它的传染性不是非常高,否则危害将远超新冠。
总的来看,亨尼帕病毒多数对人类致病性很强,病死率也较高,但在人际间的传播能力有限。
根据过往经验,人类感染属于亨尼帕病毒的亨德拉病毒后,轻者可表现为轻度流感样疾病,重者可出现致死性呼吸道或神经系统疾病;而亨尼帕病毒属中的尼帕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018年需要关注的十种潜在高危传染病之一。
感染尼帕病毒可以让人体肺部、大脑遭到攻击,导致发热、头痛、嗜睡、昏迷、意识模糊等症状,引起呼吸系统综合征和致死性脑炎。
对于亨尼帕病毒,目前尚无针对性疫苗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唯一的治疗方法是控制性治疗,以控制并发症。对此,世界卫生组织表示,一旦出现疑似病例,应尽快实施隔离,并采取感染控制措施,立即通知公共卫生当局。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新宇认为,新病毒的传播途径、传播能力以及致病性等科学问题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在文章中,研究者也指出,LayV作为一种新发现的、可能来自动物的亨尼帕病毒,其与人类发热性疾病相关,这一发现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相关人类疾病。
研究者之一,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王林发教授在采访时表示:“到目前为止,这些病例并不致命或非常严重。因此可以说,(我们)对这种新病毒应当保持警惕,而不是感到恐慌。但我们需要小心,因为自然界中有更多类似的病毒,若有一种不同的病毒跳到人类身上,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
王新宇医生对此也发出提醒称,对于病毒学家和传染病学家来说,每一种新发现的病原体都值得重视。寄生动物宿主的病毒一旦适应了人类,便可能在人际间发生传播,甚至像新冠病毒一样在全球造成大流行,猴痘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早期曾有学者认为猴痘也不会发生“人传人”,但现在已经出现了社区传播现象。截至目前,英国猴痘确证病例已近3000例,充分说明我们不可对任何一种病原体掉以轻心。
命名惹争议,“琅琊”是否过于地域性?
尽管新病毒目前还未被大众广泛熟知,但早前,其颇为“特殊”的命名惹来了不少争议。不少媒体在发布消息时,LayV以“琅琊病毒”为名出现在公众视野。
琅琊是中国古代的地名,现位于山东省临沂市。
据专家解释,琅字,象声词,琅邪山产玉石,声音清脆,“琅琅之声”,琊字的解释有争议,可能是指山的外形犬牙交错,也可能训诂学是指象声词。目前主流的说法是,“琅琊”一词,可简单解释为如珠似玉的珍贵和漂亮。
这也正是部分人对此命名不满的原因,认为它既有很强的地域指向性,又玷污了这个词语原有的美好意境。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部分国家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武汉病毒”,造成了极为恶劣的传播影响。正因如此,对将新病毒命名为“琅琊”感到冒犯,也在情理之中。
有一种说法是,论文作者原本的命名是“狼牙”,后经国内媒体的文学翻译,成了“琅琊”。
对此,笔者查证发现,在NEJM官方合作的中文网站“NEJM医学前沿”上,8月4日同步刊登了中文版的通讯文章,名字的确使用的就是“琅琊”这两个字。按照学术界规矩,编辑一定是跟研究团队确认过中文名才会发布的。
图源:“NEJM医学前沿”网页截图
但笔者重新查询发现,目前该文章已经删除了原命名“琅琊病毒”,以“Langya病毒”代替,多数平台及媒体也以“狼牙病毒”作为其中文命名。
图源:“NEJM医学前沿”网页截图
据此分析,文章发布时将新病毒命名为“琅琊”应该是习惯性地采用了地名命名方式,选择古名或许也是对今天城市名的一种避讳。
不过,这确实也提醒了我们的科学家,在云谲波诡、万物皆媒的时代,保持高度的舆论敏感性应该成为基本的能力之一。
责编|晗寒 苏沐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精彩回顾
➤ 国家卫健委最新发文:公立医院编制动态核增!这是否比极端的“去编化”更合理?
☟戳这里,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