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医疗机构都要接诊阳性患者!医护的“大考”或许才刚刚开始……丨医眼看法
导读
医护人员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曾经有人说,在北京一直都没有感觉到新冠疫情的存在,虽然天天做核酸、扫码、居家、封控,但却没有真正体会到病毒的威胁。
如今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疫情的存在,周围发热的朋友越来越多,大家不再囤生活物资,而是排队买药,甚至有网友自嘲“以前囤菜等封控,现在囤药等发烧”。
在大家喜大普奔、庆祝自由的时候,医疗界的同行们也在庆祝不用再去隔离点,不用再做核酸采样,不用再去看门口、扫码登记,不用再去到处支援。医生护士终于能够回归原来的岗位,做一些自己专业的事情,但现实并不容乐观。
昨日(12月9日),官方新闻发布会上称:
“通过流程的优化和调整,目前我们要求,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接诊核酸阳性的患者,所有的医疗机构不能以核酸阴性、阳性结果区分接诊患者,应完全出于医疗需要。”
这样看来,从“后疫情时代”转换成“疫情后时代”,对于全社会是减压,但对于医疗行业是挑战,医护人员的“大考”或许才刚刚开始。
记得数年前的流感爆发,呼吸道疾病患者在急诊和发热门诊排起了长龙,抗病毒药物被一夜抢光,当时一天的就诊人数翻了五六倍,医护人员也纷纷中招。那时候,很多儿科急诊关闭、儿科门诊缺医少药,发热门诊和急诊也同样面临调整处境。
如今换成比当时更严重且时长三年的新冠疫情,医疗资源会被挤兑成什么样子,可能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最终答案,但不用细想,大概率要比前几年严重得多。
那么,患者大批量的增加,只是发热门诊压力山大吗?
非也。
现实是,各个科室都会面临各种压力,尤其是急诊。
中老年人感染后导致的危重症会挤满急诊,定点医院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而政策会让非定点医院也接收感染患者,还有发热的小孩、孕妇、透析患者、肿瘤患者等各类患者,都会让整个原本就负荷沉重的医疗体系变得更加举步维艰。
另外,医护人员的感染会让医疗机构缺乏更多的劳动力,而剩下的医护要来“抵抗”大量的患者,医疗质量如何保证?院内感染如何控制?患者满意度如何达标?
所以说,医护人员在苦熬了三年后,在防疫政策松动下,他们即将面临的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小伙伴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对于目前的处境,很多医疗从业者都可能有了一些预判,大部分同行在突然少了很多任务的同时,对未来也深表担忧。
但无论未来如何艰难,病都要治,活都要干,生活依旧要继续。那么,医护人员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呢,老刘结合相关政策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1.防护,是应对新冠病毒的第一步
当新冠病毒无孔不入,医护在诊疗工作中难免会接触到感染者,这些感染者中少部分有症状,而大部分是处于“健康”的状态,传染性有多强,传染有多隐匿,我们可想而知。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医护可能都要处在一个“病毒环境”中工作,应对新冠病毒的第一步只有好好防护:
(1)在所有防护用品中,口罩是最关键的,医务人员要正确选用和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2)需要格外注意手卫生,但无需对手套频繁消毒,也不用佩戴多层手套;
(3)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穿上隔离衣或防护服,并佩戴眼罩或面罩;
(4)所有的个人防护设备都需要正确使用,如果遇到不合格的要及时进行更换。
2.依法依规执业,避免造成医疗损害
目前北京部分医院已经出现了医疗挤兑的难题,几乎每个小区都有人在群里广而告之:周边哪家医院又停诊了,哪家医院又“拒诊”了。
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更加导致医患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永远都是个难题。再加上中国患者对于医疗服务质量过高的要求,将制造出更多的矛盾和分歧,让难题难上加难。
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有可能环境是恶劣的,工作是混乱的,人员是不足的,患者和家属是怒吼的。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大家做到以下两点:
(1)调整心态:千万别慌,更不要退缩,头脑要冷静,思维要清晰,情绪要平和,处理事情抓重点,分清轻重缓急;
(2)遵纪守法:做事要符合规定,诊疗规范要坚守,知情同意要到位,急危重症抢救要及时,转诊患者要确保安全,病历书写要谨慎,努力将医疗风险降到最低。
3.迎难而上,保持平和心态面对投诉
在以往日常工作中,医务人员都要面临着另外一种压力,患者和家属对诊疗不满,对流程不配合,对等候不耐烦。特殊时期,这种现象有可能会更加显著。
面对各种指责与不满,甚至是言语相向,大家一定要保持平和,不要情绪化;然后耐心地告知对方相关政策、流程与现状,一定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否则你就会变得很被动,如果见形势不妙就选择逃跑,然后召唤保安与警察,这不是懦弱,这是比较明智的做法。
投诉问题,在未来一定是重头戏。新入行的同行朋友可能会因投诉而难受,走过来的前辈们或许有深刻体会:次数多了就习惯了,投诉不会因为你态度好、手艺精而完全避免,而且人都有情绪,更有脾气,永远保持好态度不现实,人分三六九等,鸡蛋里挑骨头的人有很多,所以,我们不要惧怕投诉。
4.身体是最重要的,活着比什么都强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保重身体。
在以往猝死的新闻中,医生较多、护士较少,即使偶尔有护士发生猝死也是在支援救灾或抗疫过程中。为何仅仅只是正常诊疗工作,医生就容易猝死,而且多是外科医生,我想大家心里都清楚。
虽然总是说“什么都没有身体重要”,但是在医院运转的“马车”中,很多医生都是积极进取,即使明白这个道理,却奈何总是“身不由己”。其实,没有什么身不由己,只是还没有真正想明白,还没有真正遇到生死离别,还没有真正认识到生命有多么脆弱。
老刘作为一个损失了很多健康、明白了很多道理的中年人,不愿意劝那些年轻人不积极进取,也不愿意劝中老年人量力而行,因为他们对于医学的执念和付出,特别让人钦佩。
只希望各位同胞,累了就歇歇,不舒服就去看病,别硬挺,别太勉强自己,别太委屈自己,不要不好意思请假,地球缺了谁都照样转。
12月9日的凌晨,老刘始终睡不着,看着朋友圈很多人在发防疫政策变化,并没有一点欣喜。面对坚守了三年的防疫政策突然就放宽了,更多的是感到有些不可置信、手足无措、茫然若失。
最后只希望这个冬天,不太冷……
栏目顾问律师:
向海曼,北京权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长期从事医事法学研究及实务,有丰富的医疗法律从业经验。
责编|米子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精彩回顾
☟戳这里,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