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花117万为儿媳买市医院编制!疫情之下,医生职业到底香不香?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江淮医学 Author 叶正松
导读
无非是限于身边即世界罢了。
疫情之下,医生成了淋着雨为他人撑伞的人。
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最后一道防线交给了守土有责的1400万医务工作者,这就是上甘岭,谁都不能撤退,也不能投降,必须誓死与新冠抗争到底!
许多正在发烧的阳性医生,都坚持在岗位上,管着阳性病人。他们其中,有许多从2020年初一直到现在三年没有休息过一天,在未来几个月,预计也不会能得到正常休息。
放开前是要求零感染,放开后是要求尽量错峰感染。医护带病上岗,阳并工作着,似乎成了职工与领导彼此间的一种无奈的共识。
但奇怪的是,即便阳着带病上班,许多医生都向《江淮医学》表示,相比于身体不适,心理压力反而要轻松许多。接诊患者不再胆战心惊,再也不怕是一个阳性,造成院内感染而被行政追责,法律追究。从这一角度来看,放开后,虽然迎来了一波就诊高峰和程度不同的医疗挤兑,但被束缚了三年的医护手脚,也被彻底放开。再也不必担心哪天自己仁心办坏事了。也因此,面对未来一定会出现的压力,多数医护人员还是表现出一定的信心,认为最难时刻已经过去了。
但应该看到的是,未来到底如何,还并不尽知。不过当下,医生的处境多很艰难。病毒已经不是医护最大的敌人,疲劳才是!现阶段感染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但医生人生和床位数不仅无法增多,并且医护人员接连感染,为了科室正常运转,大家都是轻伤不下火线,咬牙坚挺着打这一场放开后再第一波硬仗,只要还能站起来,就努力支撑着上岗,挑战身体的极限。
在我们医院,发热门诊扩容,所有的医生都成为了全科医生,支持发热门诊。感染了,就换一批,再感染了,就换下一批。一些医院在发热门诊贴出海报:全体医生带病上岗,请宽容对待!
疫情的放开,院感的改变,病人的井喷,虽然相对来说医院的感染速度要比社区慢。但医护人员心里都清楚,感染迟早会发生,无论如何,怨天尤人没用,抱怨牢骚没用,只能竭尽全力,打好这一场三年后的硬仗!
各级一线医护人员,正再一次调动起他们黄金般的意志,应付艰难的时刻。但《江淮医学》强调的是,身为医护人员必须面对和承受的,可以奉献和牺牲,但是医护承担的这一切,全社会必须认可和尊重!
至少,能否给医护队伍进行扩编,用编制待遇吸引更对的人加入进来。
我为什么这么说?
不知大家看没看到近日的一条新闻热搜?
广西钦州一位刘先生的儿媳,是市医院的一位编外医生。
刘医生有一位女同事,古道热肠,称自己的朋友和市医院的副院长关系很熟,弄个编制,就是小菜一碟。
刘先生信以为真,前后给了女同事117万元,让女同事帮儿媳弄个编,正式成为体制内的人。
但钱花了,事情始终没办成。刘医生认为女同事骗了自己,于是报了警。目前,女同事被警方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
可能看到这个新闻,许多人都想不通,如今居然还会有人为了一个医院的医生编制,肯花百万。
说明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绝非虚言。
现今,许多大三甲的事业编制只给临床医学博士了,行政后勤机关的,包括医学硕士也都只是人事代理或聘用制。想进大三甲且有事业编制只能走两条路:一条是在编人员系统内部调动,例如从其他医院调动过来的;第二条就是取得医学博士学位,编制人才引进。
只能说现在学历贬值厉害,内卷厉害,导致大三甲医院入编门槛越来越高。
当然,《江淮医学》呼吁对医护人员增加编制扩充队伍,是因为觉得现阶段这一办法总比下发一些画大饼的空头文件要好。但并不是说编制就是什么绝对的香饽饽,交响乐的指挥棒。尤其是一名医生,对于编制,更不必过于执念。
因为,前面说了,毕竟在大点城市的大三甲,博士毕业的医生可以比较轻松的通过人才引进,不仅有给编制,还给不菲的安家费。三四线城市的一些三甲医院,硕士毕业的也不能正式入编。而专科及本科毕业的医生,在许多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可以直接面试就能获得带编进院。比如安徽省对乡镇卫生院,就采取编制周转池,招录医生。
编制虽然是铁饭碗,但绝不是金饭碗。如果医院效益不好,即便有编制,日子也不好过。记得塔勒布说过:“世界上有三种非常有害的毒品,海洛因、碳水化合物、每月发一次的工资”。工资让你产生依赖,平台让你温水煮青蛙,当你的思维只定格一种模式时,那就是被体制化了。这种被体制化会有什么后果?岁月静好时,可能没什么。遇上效益不好,首先被开刀的就是这部分人。这也是为什么有句话叫“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失业了,只不过是企业还没有倒闭而已”。
所以,什么才是铁饭碗?尤其是对于医生来说?
精益求精的临床技术!
年轻医生最应该做的是把医学本领学好,临床技术日益提高。只有在某一领域有一之长,才能掌握选择的主动权。
即便医院效益变差,即便与领导关系处理不好,又何妨?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良禽,才可以择木而栖。随时走人,既可以通过人才引进带编去其他公立医院,也可以去私立医院拿高薪。
我认识的好几个医生跳槽,又去其他公立医院带组的,也有去私立专科医院发展的。还有一位骨科主任,去一家私立骨科医院当了副院长,年薪百万。
但为什么还会发生花百万求编的事?
无非是限于身边即世界罢了,一个人局限在一个小环境里久了,他不由自主地把所有的评判标准都局限化。一辈子工作在一个单位里,每天念叨的事情不是谁的工资高一点,绩效多一些,就是谁晋升的比自己快。别说编制了,彼此之间甚至为了谁先早一年晋升职称这种事情,争的头破血流。大医院这样,小医院也这样。张家长李家短无非谁进了编制,晋了职称,调了薪资,就是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事情到底有没有比健康快乐还重要?一辈子为了这种蝇头狗尾的事情究竟值不值?就像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姨太太们一辈子为的事情无非是老爷今晚有没有点亮自己的灯笼。
117万。有人说,存了吃利息,一年也有3万,再找个工作想干了干,不想干散,不比当医生自由?
还有人说,花117万买编制,有这钱还工作啥,又没有多少钱,又没有休息,多少年能回本?傻呀!随便干点啥活不好,没有压力还有休息。拿这钱干啥不香,为啥要进医院?值夜班,熬到爆肝、脱发、黑眼圈,还被病人骂,值得吗?
道理都懂,但能说服一个人的人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南墙。真正能让一个人清醒看透的,只有经历吃亏、后悔还有伤害!
就像疫情冲击之下,许多医护阳了还带病坚挺上岗一样,能激励一个人的,从来不是大道理说教,而是无法回避的磨难。
责编|米子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精彩回顾
➤ 抗疫表现将与“职称评审”挂钩!问题来了:如何倾斜?谁来评判?
☟戳这里,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