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博士“成功上岸”中学卫生保健员……“高学历低就业”的时代已经来了?
导读
“培养一名医学人才”或许不难,难的是“如何用好这名人才”!
2022年5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学的博士成功获得北京某街道的城管执法岗位,随同她入职的还有英国曼彻斯特海归硕士研究生。
2023年6月,山东大学公示拟聘两名研究生为公寓管理员,一名为哈工大建筑学硕士研究生,另一名为阿德莱德大学海归硕士研究生。
这是否为大材小用,我们不予过多评价,但很多医生看到下面这则新闻后,终于绷不住了!
6月28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一则拟招聘人员的公示引起了社会关注。其中一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博士,应聘的是卫生保健员的岗位。复旦附中的工作人员回应,情况属实,卫生保健员岗位的应聘者非常多,还有不少是在职医护人员。
其实,此前复旦附中发布的招聘简章,对这个岗位的学历要求是“本科及以上”,最后却招到一个名校医学院的临床博士,校方恐怕也很意外。
有人感慨如今找工作不易,也有人称赞这是“明智之选”。难道“高学历低就业”的时代已经来了,对此你作何评价?
01
我们先来看一组来自2021年《中国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现状》的数据,该调研含来自江苏、山东、江西、河北、青海和陕西不同地区的538名校医,结果如下:
1.医学背景
目前校医有医学背景总占比为33.5%(180名),教育及体育背景占比分别为32.5%(175名)和9.7%(52名),另有20.3%(131名)的校医既不是医学背景,也不是教师背景。
2.薪资水平
所有受访者中,在校医务室工作人员的月平均收入为3223元。和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相比,受访者校医在工资水平方面远低于教育行业和社会卫生保障福利业,甚至低于社平工资。另外,有医学背景校医甚至低于非医学背景校医,工资集中在≤4000元。
3.职称情况
有编制的校医占68.4%(368名),校医的职称情况中无职称、初级、中级、副高、正高职称的占比分别为14.1%(76名),29.7%(160名),50.7%(273名),5.4%(29名),0。
4.职业满意度
具有医学背景的校医仅有少数为专职校医,非医学背景校医大多数为本校教师转岗,其中近半数没有职称,并认为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很少。有医学背景校医对于职业发展机会的满意度普遍高于非医学背景校医,可能的原因是大部分医学背景校医为兼职,校外还有任职。
综合来看,对于校医队伍来说,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全国性和结构性失调;而对于校医来说,除了部分学校有子女教育优惠政策外,几乎没有任何优势。
02
医学博士“成功上岸”中学卫生保健员,为何会引起如此轰动?
究其原因,是医学博士价值和社会效益的争论,是大众对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论战,还有千千万万理想破灭的人面对社会不满的发泄。
“高学历低就业”,顾名思义,就是学历很高,但从事的工作和获得的薪酬不匹配。
医学生读博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当个“校医”,我想其当初的理想未必是这样的。
当然,校医必然有存在的价值,但如同一名网友所说,“博士当校医相当于大炮打蚊子”。可能有人会不认可,但的确多少有些浪费人才资源了。
最终为何会选择“校医”?或许也是这名医学生的无奈之举。上海各大医院的招聘要求都很高,不仅对学历有要求,对科研也很重视:
在文章方面: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对于部分医院的王牌科室,10篇文章几乎成了博士毕业的标配,所以留院已经渐渐把要求提到了子刊层面。
在课题方面:国青含金量最高。随着近几年影响因子的上涨,高分文章越来越多,标书质量也越来越高,所以申请国青的难度也在加大。
相比天赋和努力以外,背景和运气也对医学生的就业起到了很关键的因素。想要在上海找工作,导师的作用也很大,如果名额少,基本上都是导师的学生,甚至有时候连导师的学生都留不下。
如果上面条件均不符合,那就要另选其他出路了。
虽然回地级市医院是比较好的选择,但也敌不过“专硕回老家县医院工作两年,我和同学差距越来越大”的悲剧重演。
所以对于那些想留在上海、想拥有上海户口的高学历医学生来说,选择基层岗有时候会是最佳选择,其他城市的毕业生也同样面临类似的处境。
当初选择了学习这条最接近“成功”的路径,但很大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无穷的变数改变曾经的方向。
这就是高学历医学生的无奈,“性价比”成了唯一标准,“好就业”成了唯一目的。
03
从宏观来讲,“校医”背后,不正也是基层医院的真实现状吗?假如有一天,一位医学博士入职了某家基层医院,或许很大概率也会引起不小的轰动。
众所周知,目前基层医院已经陷入了一种很尴尬的局面,一边“缺”一边“卷”。
“缺”在于基层医生稀缺。
收入低、水平差、设备简陋、前途渺茫,乡村医生队伍老化严重,后继无人,即使提高待遇、增加编制,也难留住人才,甚至还有官方靠“砸钱”来吸引人才。
近期,江苏省太仓市卫健委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明确提出,太仓籍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江苏省或全国重点高校医学类专业并在本科批次以上录取,专业为临床医学(包括精神卫生)、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或中医学,本科一次性资助5万元;硕士8万元或首套房10万元安家费;博士给予15万元安家费。
“卷”在于招聘要求提高。
博士学历已经成为了顶级三甲医院的入门槛,即使市级三甲医院医生的最低招聘要求也是硕士研究生,甚至还有县医院要求护理岗位不再招聘专科生了。
前段时间,某地县医院公布了2023年度招聘岗位表,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所有岗位的最低学历要求几乎都是本科,放射科除外。一向要求比较低的护理岗位,今年也与各临床类岗位持平。
我们认为医学博士入职基层岗位有些屈才的同时,又认为基层医院应该多引进人才来提升医疗质量,这是我们的矛盾,也是基层医疗发展的矛盾,更是难点。
其实,吸引人才的关键不仅在学历要求和福利待遇上,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基层医疗的土壤。
比如提升基层医生的专业技能,比如提高基层医院的设备配置,比如医保政策向基层患者倾斜,从各个方面来改变患者对基层医疗的认知和态度,从而才能达到“分级诊疗”的终极目标。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县医院急诊医生自救的真实经历:
急诊医生在工作中突发心梗,作为医生的他清楚地了解急救的黄金时间和同事的技术水平,于是坚定地选择立马在自己县医院做手术,而非选择路途两个小时的省重点医院,最后逃过一难,如今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当普通老百姓像这位急诊医生一样,在突发重大疾病时,第一时间能够想到身边基层的医生,放心把自己交给他们,就意味着我们的基层医疗往前走了一大步。
最后想说,这不仅仅是一名医学博士的就业问题,这是千千万万医学生的发展问题,同时也是基层医疗需要突破瓶颈的问题。
“培养一名医学人才”或许不难,难的是“如何用好这名人才”!
参考资料:
[1] 张圣捷,周蒙,龚曦等.中国中小学校医队伍建设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2):1899-1902.
责编|米子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精彩回顾
➤ 医院周末只开一个窗口取药,男子不满怒骂医务人员!请问,这和她有啥关系,医院又不是她开的?
➤ 男子便血不止紧急就医,医生却不予止血?到底疾病特殊还是疏忽大意?最终元凶找到了丨医起推理吧
☟戳这里,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