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这个科室依旧“弱势”?46岁主任医师猝死背后的思考……

医脉通
2024-12-0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健康界 Author 丙泊酚



导读

高山低头,江河呜咽!愿这位医生一路走好!


来源:“健康界”微信公众号
作者:丙泊酚



2024年1月12日凌晨4时51分,华东地区某三甲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突发疾病离世,年仅46岁。


据传,该医生平时身体健康,没有任何慢性疾病,在一波又一波的流感病毒来袭中,他不幸感染。


但是,因为工作岗位特殊,任务繁重,他并没有请假休养,而是选择带病上岗。结果在疲惫与病毒的双重夹击之下,终究没能战胜病毒,诱发心梗,突然离世。


该医生在某平台的科普账号有10万粉丝,他突然辞世的消息一经披露,其粉丝纷纷表示不可置信,这么一位有活力的医生怎么会猝死呢?要知道在他猝死的前两天,他还于1月10日分享了一段讲解顺行性遗忘的视频。


两年前,2022年4月20日,深圳二院麻醉科主治医师潘传龙医生倒在工作岗位上,生命定格在了34岁。还有一些麻醉医生猝死悲剧曾发生过,在此不一一列举。


《中华医学杂志》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据统计,2012年至2015年被媒体公开报道猝死的29名中国医生当中,有14名医生都是麻醉医生,占总人数的一半。


为什么麻醉医生猝死率如此之高,其深层次的原因不得不引起麻醉界和医学界的重视,以阻止下一个悲剧上演。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目前麻醉医生缺口达30万之多。2021年6月17日,医学顶刊《柳叶刀》发布了一项针对中国麻醉学科发展现状的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麻醉医师的人才短缺,工作高倦怠率严重阻碍了学科发展。


该报告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和国家麻醉专业指控中心联合进行。


上述报告显示,2018年6月,中国大陆共有麻醉医师92726人,是全球麻醉医师人数最多的国家。但每10万人口麻醉医师数量仅为6.7名,远远落后于高收入发达国家。而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世界主要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落后于俄罗斯(20.91名)、南非(16.18名)和巴西(11.55名)。


劳动强度方面,2015年至2017年间,我国麻醉医生人数上涨比例为5.97%,但对应手术室内外麻醉病例分别增加9%和15%,麻醉医师的临床工作量年增长率为11.32%。根据2015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京津冀麻醉师职业倦怠率分别为69%、70%和68%,远高于西方国家。


同时,中国的麻醉科具有多种隶属关系,可以由医院、外科或手术室管理,其作为核心骨干科室的重要性,在医院层面并未得到充分认识。2018年,在各级医院中仅有45.15%的麻醉科室为独立科室,平均每个手术室麻醉医师数量只有0.78人,远低于国家麻醉科室标准(1:1.5)。此外,麻醉医师人数与外科医师人数之比仅为1:5。


“我敢保证,中国一线城市的临床麻醉水平已经走到世界前端,甚至力压美国、欧洲、澳洲等发达国家。”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于布为曾表示,“但反而因为‘越安全’‘越有效’,没有人注意到麻醉学科,麻醉科在院内依旧属于‘弱势’科室。”


作为一位资深麻醉医生,笔者试以下文梳理自己最真实的工作状态,谈谈对我国麻醉现状的一点儿思考,如有不妥之处,请同仁们指正。



“流水的外科,铁打的麻醉”


麻醉医生工作的主旋律总是加班、加班、加班……


医院其它科医生大多数都是8小时工作制,虽然有时候也会加班,但大多数有午间或其他休息时间,工作时间精神不会一直处于紧绷疲劳状态。


而麻醉医生从踏上工作岗位那天开始,就与午休彻底绝缘了。麻醉医生的工作更像是一台机器连轴转,一天工作10小时甚至16小时都是家常便饭。运气差一点儿,值夜班时连续工作24小时不眠不休。不说工作强度,就单独拿工作时长来说,一般人身体真的无法承受。


在开头那位因心梗离世的医生发布的视频中,他经常到深夜才能下班。在他发布的一则短视频中,办公室窗外,万家灯火已经熄灭大半,人们多已进入梦乡。同事问他:“都这么晚了才下班,怎么感觉您还是那么快乐啊!”


他回答道:“是的啊!我们的快乐就是病人可以平平安安回到病房,我们可以高高兴兴回家!”


同事接着说:“这不是你的快乐,我问的是你自己的快乐!”


随后,他陷入了沉思,没有再回答,只是一个人默默离开了办公室。


都说“流水的外科,铁打的麻醉”,这话一点儿不假。外科医生两台手术衔接期间是可以短暂休息的,而麻醉医生不能。上一台手术患者需要快速苏醒,下一台手术需要麻醉准备和诱导,气管插管,动静脉穿刺置管,转台期间往往是风险最高的,也是麻醉医生最忙的时候。


麻醉医生必须精神百倍集中,稍有疏忽,可能就是一条人命。但不容忽视的是,麻醉医生过度疲劳现象较为常见。发表于2020年的《麻醉科医生过度疲劳现状及诱因分析》一文显示,2017年9月,课题组曾对626名麻醉科主任展开调研,93.5%的麻醉科主任称本科室医生中存在过度疲劳现象,其中1/3的麻醉科主任(33.3%)称,本科室麻醉科医生中3/4的人存在过度疲劳现象。在正常工作日,每名麻醉科医生平均每天完成手术台数为1~2台的占19.6%,3~4台的占57.5%,完成5台及以上的占22.9%。



摧毁麻醉医生健康的那些隐患


缺乏阳光照射的密闭工作环境,像“温水煮青蛙”一样长期摧毁着麻醉医生的身心健康。


麻醉医生天天早出晚归,到了手术室后又见不到阳光,长年累月的高强度超负荷工作,以及长时间待在手术室里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再加上麻醉废气吸入,各种监护仪、外科电刀,超声刀、电钻、吸引器的噪声污染和X射线照射等,这些都是摧毁麻醉医生健康的众多隐患。


就算是铁打的身板,也扛不住长年累月的过度使用,毕竟人和机器不一样。机器就算24小时不关机也容易发热、烧坏个别零件、减少总体使用寿命,更何况,麻醉医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一个人长期不接触阳光,就容易心情郁闷,压抑,产生负面情绪,内分泌失调,免疫力降低,如果得不到及时发泄和调整,势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拎着插管箱全院跑,体力是更大的考验


现代麻醉覆盖范围越来越广,麻醉医生分身乏术。


除了手术室里面的急诊手术、择期手术之外,现在很多三甲医院开设了日间手术、麻醉前门诊、疼痛门诊。


此外,全院的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置管、无痛胃肠镜、无痛人流室、产房分娩镇痛、介入手术、睡眠门诊、支气管镜检查,都离不开麻醉医生的参与。


麻醉医生往往需要全院跑,不但是对麻醉医生脑力和技术的考验,对体力是更大的考验。


一台手术还没结束,又来其它病区急诊插管,麻醉医生往往需要拎着插管箱一路飞奔,那种窒息感谁人能理解?就算麻醉医生是哪吒三太子,有三头六臂,也难对付孙悟空的七十二变。



急症留给麻醉医生分析和诊断的时间可能不到5分钟


麻醉医生诊断疾病,处理紧急情况的时间非常短暂。头脑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内科或外科患者发病初期大多都有明确的症状,医生可以从患者或家属口中采集到详细的病史。或通过实验室和辅助检查,帮助确定诊断。


而处于全身麻醉状态下的手术患者,没有意识,无法开口表达自己的不适。


比如三级高血压患者可能会头晕,心肌梗死患者最开始可能会胸痛,肺栓塞患者会有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


而麻醉状态下,这些不舒服症状一个都没有,连做相应的检查都来不及,麻醉医生只能凭借监护仪上的各种生命体征监测数据迅速分析给出诊断尽快处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比如术中发生恶性高热、羊水栓塞、严重休克、恶性高血压、心力衰竭,甲亢危象,这些分分钟就能夺命的疾病,留给麻醉医生分析和诊断的时间可能5分钟不到,麻醉医生必须时刻保持精神高度紧张,思路清晰。


试想,发生以上紧急情况时,如果是当天早晨第一台手术还好,最起码麻醉医生大脑清晰,实在不行,还可以喊人帮忙。


假如是当天最后一台手术发生紧急情况,比如晚上8-12时左右,值班麻醉医生已经连续上班12小时以上,白天又做了几台基础病缠身的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手术,身心俱疲,大脑反应已经不够灵敏,怎么能够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


又或者夜间值班,单独一个人的情况下,呼叫助手都来不及,全身肾上腺素迅速分泌,加上长时间高强度的疲惫状态,能不猝死吗?正所谓“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如果麻醉医生连自己的生命健康都不能保证,如何保证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比单独带组的外科医生,

很多麻醉科主任医师依然干着一线麻醉医生的活


麻醉医生等级分工不详细,很多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依然干着一线麻醉医生的活。


虽然现在很多三甲医院都有麻醉护士或一线麻醉医生负责抽药,准备麻醉器械连接心电监护仪器,检查麻醉机,护送手术患者。但毕竟人数有限,有时候忙起来,或者手术量多的情况下,麻醉科主任,副主任照样干着一线麻醉医生的活。


很多高年资、高职称麻醉医生年过半百依然要值夜班,大多数医院4-6天一个夜班,急诊手术一台接一台 ,遇到脑外科手术,或者多脏器损伤手术,经常是一夜无休。


夜班严重吞噬着每一位麻醉医生的生命。外科医生一旦到了高级职称就可以单独带组,不需要干那些一线医生干的杂活,只需要把外科医生的主要任务,手术做好就行。而麻醉科副主任甚至主任可能会需要单独一个人看手术间。



麻醉医生不是让病人“一针睡下去”的辅助职位


麻醉医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缺乏职业成就感和起码的休息。


虽然这几年在众多麻醉前辈的努力下,关于麻醉的宣传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比如,从2017年开始每年还专门设立了中国麻醉周,从中央到地方媒体以及各家医院积极宣传麻醉,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和其它临床科室比起来,还是略逊一筹。


“从管理者到社会大众,始终缺乏对麻醉医师‘正在做的事’和‘可以做的事’清晰的认知,总觉得麻醉医师就是让病人‘一针睡下去’的辅助职位。”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于布为曾表示。


一些医院领导或许心里并不把麻醉当临床科室,毕竟麻醉科在患者面前没有主动权。


当然这与麻醉医生的工作性质分不开。毕竟麻醉医生直接接触病人的时间有限,手术中麻醉医生所做的一切,病人和家属并不知道。


麻醉也不可能像外科、内科治疗疾病一样效果直观。比如肝脾破裂、宫外孕大出血、心脏手术、脑出血等急诊手术,麻醉医生拼尽全力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最后患者和家属感谢的总是外科医生,不知道真正救命的是麻醉医生。


对于手术费用分大头的外科医生,其实只负责手术器官,而麻醉医生必须全程守护患者的生命。试想,一台手术做的再漂亮,患者没有呼吸血压了,到头来还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吗?


比如对一台简单的四肢骨科手术而言,一个30岁身体健壮的青壮年和一位90-100岁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缠身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手术又有何区别?


可对于麻醉医生而言,完全就不一样了,要让百岁老人安全下手术台回到病房,不知道付出多少心血和分泌多少肾上腺素。可宣传时对麻醉往往只字不提,老百姓都以为是骨科医生厉害。


当然,这些麻醉医生已经习以为常。更可怕的是有人会说风凉话。既然累了或者生病了就应该休息,否则就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可是,他们不知道,多数缺乏进修医生和规培医生的医院,麻醉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甚至有的基层医院全院就1-2名麻醉医生,必须随叫随到。


累了,生病了是应该休息没错,可当大家都非常累的情况下,你休息了,手术间的活谁干?难道第二天的手术不做了?别说空腹饿了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病人不答应,外科医生也绝对不会答应。



面对医院高学历门槛,

有志于麻醉的应届本科生难道只能去基层?


麻醉医生缺乏与一些医学生找不到工作之间的矛盾,能不能换个思维解决?


君不见,每逢招聘季,各大三甲医院招人只要清一色的硕士,甚至博士。麻醉本科生何去何从?难道只能去基层?难道麻醉本科生就不能胜任麻醉工作?


是的,三甲医院招聘硕士或博士搞科研可能更擅长,理论基础知识可能比本科生更扎实,这也能理解。


但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搞科研,繁重的麻醉日常基础工作不需要大量的人干吗?就不能招一些麻醉本科生或者临床医学类本科毕业找不到满意工作愿意从事麻醉的毕业生进行培养,进一步扩大麻醉队伍吗?


很多医院可能不愿意花时间和金钱去培养应届生,但每年毕业的麻醉医生就那么多,假如每个医院都不愿意培养新人,只能是进入一个恶性循环,那就是麻醉医生总是缺人,最终如山的工作只能压在现有的麻醉医生肩膀上。


希望麻醉医生的现状能引起行业与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希望麻醉医生猝死的悲剧不再上演!


高山低头,江河呜咽!


愿这位医生一路走好!



责编|阿泰  亦一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精彩回顾

➤ “年终奖发了三千万”!可打工人却高兴不起来

➤ 猝死原因大揭秘,年轻人要警惕!

➤ 建议强制医生带薪休假?一地卫健委回应 | 医脉3分钟

➤ 这种能让医生看病快、患者就诊快的新模式,为何推广不起来?

戳这里,更有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医脉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