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增编2071名!这些医疗机构到底是“缺人”还是“缺编”?
导读
编制虽然是铁饭碗,但绝不是金饭碗。
近日,山东省滕州市政府召开《支持卫生健康系统人才队伍建设新闻发布会》,坚持优编强医原则,优先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人需求,这标志着该地基层医生正式开始进入“编制时代”。
发布会上,市委编办主任杨其朝表示,经过深入调研和科学核定编制,当地对21个镇街卫生机构,按照省级规定的服务人口数量比例要求,共核定基层事业编制2071名。
在医院“去编化”叫嚣尘上的当下,一个县级市大手一挥增编几千人,属实吸睛。
实际上,滕州市此举,并不是特立独行,而是依据山东省《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高质量健康发展若干措施》文件的要求,抓好落实而已。
其实,早在2022年,山东全省基层医疗机构就用编招人8500名,较往年增加40%。
这一数字说明什么?
笔者愚见,至少说明两点:
一、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真的有些“高渗性脱水”了。
注意,我说的是医生,不是指所有医务人员。
实际上,除了执业医师,包括护士在内的其他医务人员,基层医疗机构不仅不缺,反而有些人浮于事。
也正是这些臃肿的人事,导致基层医疗机构大锅饭成了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于一些准医生的吸引力,不是太高。
所以,基层医疗机构,想找一个正儿八经医学院校规培的大学生医生,即便给编,也多是出现“名额招不足、应聘人数少,来了又辞职”的现象。对于一路从本科读到硕士、甚至博士的医学生,毕业后面临着成家立业、负担购房、孩子教育等压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本不在他们考虑范围内。
不少地方甚至将儿科等紧缺专业人才学历要求放宽至专科,年龄要求放宽到45周岁以下,开辟“绿色通道”定向定岗招录,招聘情况仍然是不尽人意。
即便是每年农村订单定向委培的医学生,分配到院后,违约事件也屡见不鲜。一些医学院校毕业的年轻医生,哪怕到了基层医疗机构,即使身子暂时呆得住,心也飞到了老远。年轻人的选择,当然理解,也值得尊重,但作为院方,真的很无奈,不少基层医疗机构,就像一个迟暮老人,垂垂老矣,毫无生机。
太多的基层医疗机构骨干医生力量,还都是靠八、九十年代那批中专生支撑,可他们又能坚持多久呢?有一家西部镇卫生院,内科住院部两名医生双双离职。原本6个人运转的科室,只能靠4个人撑着,每隔四五天必须轮值一次24小时大夜班。而这家卫生院原本有近40名医生,这些年陆续离开20多人,大多都是已经培养了10余年,正是年富力强、独立看诊的中坚力量。
高层次人才引进难、骨干医生留不住,基层医疗机构缺医的后果正一步步凸显。
所以,这次山东滕州,不拘一格动用编制招录基层医生,甚至将符合条件的村医纳编,是无奈之举,也是接地气之举。
因为,基层医疗机构太缺医生了。
山东省《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高质量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的文件中提到:全省落实“县管乡用”机制,盘活用好县域编制资源,其中,把保障基层医生入编,作为稳住基层医生队伍的主要举措。不难发现,这是一种认定性招录。
也就是说,将一些村医或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非编制内医生,纳入编制管理,予以体制内身份认可,通过优化精简入编流程,直接办理编制手续,让他们依法享受体制内待遇。
这种手法,其实并非山东独创。重庆、安徽、甘肃、四川等地,甚至经济发达地区的江浙也都采取类似办法,将一些愿意扎根在基层的医生入编,以确保基层医疗队伍的稳定。
事实证明,也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基层医生,招得进、留得住、走得远。
二、基层医疗机构空编率,实在太高。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这篇关于山东滕州一次性动用编制2071名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医生身份问题,最让人感慨的,是什么?
缺人,还是缺编?
显而易见。
几轮医改后,基层医疗机构的空编率,太过严重。
许多地方,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突出。
你说编制紧张无法增编,尚可理解,但有充足的空缺编制却不使用,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
编制虽属于医院,但必须经过编委批准才能使用。
编制获批后,政府财政就按编拨款人员工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属于一类事业单位,和教育系统一样,编制内人员,享受工资全额拨款待遇。而医疗机构自聘人员,所需工资待遇,则有医疗机构自己负担。
因此,看起来是缺编问题,其实是缺钱问题。
所以,一般各地都会严控编制使用,只退不进,或退一进一,将编制控制在一个动态平衡的低水平,降低基层医疗用人资金这一块投入,尽量将医院招聘人员的经济负担,转嫁到医院自己身上。
《半月谈》就曾深度探底的报道过:“乌蒙县卫生系统共有编制2475个,实有2065人,空编410人,空编率达16.6%。与此同时,全县招聘的无编制医务人员数量,远远超过在编人员数量。”
就拿笔者所在的乡镇卫生院这一块来说吧,共有职工120人,其中省编办核编60人,这60人,由县财政兜底工资保证。还有60人,则完全由医院自己挣钱发放工资。
众所周知,目前同工同酬,那么就拿一个人一年所有工资绩效奖金福利等收入加起来最低八万元来算,就是480万。
这对于一个在籍人口五万,但实际在乡人口不到两万的卫生院来说,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一滴水见太阳。
所以,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都怎么办?
只能是减少编外人员薪酬待遇。
减少了,会产生什么结果?
就是稍微有能力一点的医生,都会远走高飞。
事实上,笔者所在卫生院,近七八年辞职去临近江浙一带医疗机构的,就有七八人之多,几乎每年一个。都是送出去进修一两年,都是自主招录的编外医生,翅膀刚硬,就噗噗飞走,择木而栖。
要是有编制这个紧箍咒戴头上,大概率他们能安心定神,扎根下来。
尽管有人不屑说,编制就是那个饼,就是那件长衫。但是笔者觉得,虽然编制如今谈不上什么香饽饽,但仍然不乏是留人的一个指挥棒。
所以,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缺人还是缺编,就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逻辑顺序与顺序逻辑的问题,批判武器与武器批判的问题,该如何看待,考验着医疗管理者智慧,也考验着我们医生的内心、仁心、良心。
作为在基层医疗机构待了几十年的老医生,笔者想和大家掏心窝的说几句:
一、编制虽然是铁饭碗,但绝不是金饭碗。
基层医疗机构,相对而言,比较轻松。即便上夜班也略显轻松,没有太多的危重急症需要处理,日常门诊只是看些常见病而已,在执业生涯中医疗纠纷与医疗风险,相对大医院要少很多。评职称也不用写论文,工资薪酬虽然不高但有编就有保障,福利待遇比编外同事多少要好一些。尤其是村医入编以后,上下班通勤又方便,吃住在家里,与乡邻乡亲熟悉,宜于开展工作。
所以,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编制内岗位的确很适合入编的村医。对他们而言,卫生院的编制还是香,有嚼头!
但是,凡事都有但是。
如果你所在的医院效益不好,即便有编制,日子也不好过。
塔勒布说过:“世界上有三种非常有害的毒品,海洛因、碳水化合物、每月发一次的工资”。
工资让你产生平台依赖,温水煮青蛙。当你的思维只定格一种模式时,那就是被体制化了。
这种被体制化会有什么后果?
岁月静好时可能没什么。遇上绩效不好,首先被开刀的就是这部分人。
这也是为什么有句话叫“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失业了,只不过是单位还没有倒闭而已”。
所以,什么才是铁饭碗?
编制当然算。
但对于医生来说,精益求精的临床技术才是。
技术才是医生的第一生产力。
现实中,许多医生看起来躺平,其实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就像太监逛青楼,不是不努力。而是没能力。
所以,年轻医生最应该做的就是把医学本领学好,临床技术日益提高。只有在某一领域有了一技之长,你才能掌握主动权,才能实现选择自由。
二、一切得到,背后都有价格。
网上有首打油诗,入木三分的描述了医生状况:
如履薄冰,如履深渊,
杯水车薪,人命关天。
难以糊口,紧张医患,
查我流水,行医要廉。
终生背锅,无法言辩,
道德绑架,有口难言。
与目前全国各地基层医院在硬件建设方面的极大提升相比,医生的工资待遇,仍然处在不高的水平,提升不明显,或者说吸引力还不足够大。
与此同时,社会对医生的医德要求却在逐年增加。都愿意把他们放在“白衣天使”“医者仁心”“心不近佛者不可为医”的道德制高点上,而不是一个普通职业的位置。
以前,你给大家办了事,就享受鲜花和掌声,但现在大家变聪明了,先给你鲜花和掌声把你架起来,接着看你怎么做,来匹配这些东西。
一切的情绪价值,都有成本。
给编也一样,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和老师类似,都被架上了道德高地。老师,蜡炬成灰泪始干;医生,白衣天使,你要是想加钱,那可就无德了呀。
这个世上只要有人愿意承担代价,就一定会有上下参差,参与游戏的人数越多,参差就越大,这是最简单的数学规律。能量守恒,有舍才能有得,收获更多的前提是付出更多。
所以,情绪价值和现实利益总是相悖的。想要哪个?自己得有杆秤,权衡利弊,无悔就好。
责编|亦一 米子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精彩回顾
➤ 晋升职称前夕,来自农村的年轻医生被人举报学术不端……|医学微小说
☟戳这里,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