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们都想把产科关了”,又一医院产科停诊!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相继发声
既然如此纠结,为何产科关停潮却不断?
来源 | 医脉通综合
作者 | 阿泰
2024年8月20日,苏州市立医院发布公告称,为优化整合医疗资源,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医院决定自即日起,正式停止白塔院区产科门诊、急诊、病房接诊及产科建卡服务。
此举在医疗行业内再掀波澜,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从全国范围来看,医院产科关停已不再是个例。今年来,浙江、广州、福建等多个省份的医院相继出现暂停或取消分娩服务的现象,仅媒体报道的就超过10家。此前,更是有同一地区一次性4家医院注销产科及新生儿诊疗业务的先例。
5月11日,有地方卫健部门发布公告,同时注销当地4家医疗卫生机构的产科及新生儿科诊疗科目,其中包含一家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
刚开始,医院关停产科现象大多集中在中小型医院。然而,随着分娩量的持续下降以及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一些大型综合医院相继对产科“下手”了。
2024年3月,江西省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发布公告称,根据医院学科发展规划,自2024年3月11日起医院停止产科服务。公开资料显示,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始建于1955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公立医院。
2023年9月,宁波鄞州区第二医院停止提供孕产妇诊疗服务;2024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也宣布不再开展产科服务。
有媒体用“产科关停潮”形容产科正在经历的寒冬。
产科关停潮到来,“院长们都想把产科关了”
实际上,产科关停潮已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据媒体报道,2022年全国范围内关闭十余家医院产科,2023年浙江宁波、河南郑州、安徽蚌埠、江苏新沂、广西来宾等地均有医院停止产科相关业务。据不完全统计,从2022年开始,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至少有40家医疗机构产科相关业务被暂停或取消。
而此前,澎湃新闻曾撰文指出,早在产科在城市中的关停潮被看见前,产科的第一波滑坡早已在基层乡镇发生。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2017-2021年间,乡镇卫生院妇产科门急诊人次数下降了约1500万。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全国妇产专科医院数量两次下降,到2021年,已经跌破800家。
江西省三甲医院的多位产科专家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平时去县里交流发现,县里乡镇卫生院产科服务基本萎缩乃至关停,很多县中医院的妇产科也不开展了,县里的助产服务基本集中在县人民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
今年2月,知名妇产科专家、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教授段涛在网络发出“救救产科”的呼声,振聋发聩。
作为经历了中国产科学科发展黄金时代的医生,段涛目睹了过去8年间产科的滑落。段涛教授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现在很多医院的产科、新生儿科的病房空了一大半,院长们都想把产科关了。即便关不了,也都在缩减床位,‘半死不活’的。”段涛教授指出,产科已进入下行通道,不知何时见底。
而院长们在下决断时,也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
今年初,江西赣州的定南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发布公告称,自2024年2月1日起,医院助产技术服务停止开展,并按文件精神不再开具《人口出生医学证明》,不再开展孕期四维彩超诊断及产前筛查业务,保留普通产检与普通产科彩超业务。定南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袁石海说,该院自2005年成立之初就设置有产科,关停的决定经历了激烈的挣扎,产科要不要关,医院为此整整考虑了半年,最后还是不得不申请关停。
既然如此纠结,为何产科关停潮却不断?
关停产科有多个原因,首先就是“性价比”不再高了。段涛教授指出,开产科是很不划算的,产科的门诊和住院收费都很低,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因为产科最早的收费标准是按照乡下接生婆的标准定价的。而与之相悖的是,产科的运行成本却高。“不管你一天生几个孩子,你都得有24小时开放的产房和手术室,你需要365天24小时随时都在现场的产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麻醉科医生、助产士,一天三班倒,所以要配置很多的医生和护士。”“2016年的分娩量是1786万,去年的时候,公开报道的分娩量,是902万,少了将近1000万。”以前,产科医护人员累死累活的工作,起码还能以“量”来维持正常运营,而随着我国生育率的持续下降,这个平衡再难维持下去了。
面对产科关停问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周瑜在接受医师报的采访时指出,其对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
一方面,产科资源的大幅萎缩意味着母婴健康保障能力的削弱,原本便利的社区或地方医院产科服务消失,致使孕产妇需至大城市或特定大型医院接受分娩服务;
另一方面,产科专业人员的大规模转岗与流失,加剧了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从而增加了整个医疗服务系统在提供安全、高效的产科服务时的安全隐患。
医脉通特约作者常乾坤老师也撰文指出,“产科寒冬潮”对产科医护人员的弊端影响也已现端倪:
一是学科建设难以为继,专科发展更加艰难,尤其对县级医院生产经营冲击较大。要知道在此之前,妇产科是很多县级医院的强势专科、重点学科;
二是产科、儿科的医生工作价值打折扣,原本相对较低的收入将进一步减少,只能被迫转岗,职业发生受到很大影响。
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相继发文
面对“产科关停潮”、“救救产科”,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作出了回应。
3月2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其中提到,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承担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任务的公立医疗机构、地广人稀地区的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则上应保障产科持续服务。针对公立医院关停产科潮的现象,《通知》强调,规范助产服务资源调整,不得随意关停产科。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承担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任务的公立医疗机构、地广人稀地区的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则上应保障产科持续服务,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筹调整医疗资源的除外。
其他公立医疗机构拟关停产科要广泛征求建档孕产妇意见,书面征求当地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和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意见,切实保障群众看病就医权益。医疗机构产科停业,应按规定经登记机关批准,制订业务调整预案,妥善做好孕产妇产检和住院分娩接续服务,合理安排医务人员岗位,规范出生医学证明等资料移交。
同时,通知明确表示,“调动产科医务人员积极性,努力使综合性医院产科医师的薪酬水平,不低于医院医师薪酬平均水平”,“严禁向产科和产科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产科医务人员薪酬不得与药品、卫生材料、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
今年6月,国家医保局印发《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各地原有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整合为30项,以适宜的价格项目“颗粒度”,突出体现医疗技术劳务价值,赋能产科平稳运行和发展。
国家医保局表示,过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由各省价格部门牵头制定,各省之间价格项目不仅数量差异较大,价格项目的名称、内涵、计价单位以及耗材收费等也有较大差异。而且随着一些新技术的引入,当前的价格项目无法其收费需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突出服务产出的导向,将资源消耗、技术难度等基本相当的项目归为一类,于是各地原有的产科类价格项目按照适宜的颗粒度被统一规范整合成了30项,以更好适应临床实际。
国家医保局通过调研,医务人员反映出产科类服务项目价格水平总体偏低,技术劳务价值缺乏充分体现。对此,国家医保局表示,他们持续关注医务人员劳务价值,已全面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并常态化运行,有升有降开展调价,手术、中医等部分技术劳务类项目涨幅20%-30%,检查检验类项目价格水平持续下降。
调整产科项目收费标准、增加产科医生的收入……面对产科困境,官方的出手在一定程度上让产科团队又重拾信心。
面对分娩量的下跌的大趋势,除了官方的背书,有一些地市级医院也已经开始了资源整合,探索转型新出路。如,2024年1月,四川仪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三家医院新政院区的妇科、产科、儿科、儿保科、预防接种科进行优化整合,整合过后,三家医院的妇产儿科所有医疗业务调整至县妇幼保健院新政院区开展。除了资源整合外,一些医疗机构也开始探索在产科的基础上,进行妇儿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的延伸。
医脉通综合整理自澎湃新闻、新华社、“看医界”微信公众号等。
责编|阿泰 米子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地方立法是否“昙花一现”?护士处方权再引热议!国家卫健委回应,释放积极信号
病因一直查不出来!疼到满床打滚的她,诊疗历程到底有多艰难?丨医起推理吧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戳这里,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