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跨?是T?我是谁?

2018-01-03 从容妈妈 亲友会PFLAG


同性恋亲友会微信公众号:qinyouhui002

最新鲜的资讯,最诚恳的咨询


(前排左一为潘妮)

 

PENNY是那种用粤语讲比较“小只”(小个子)的类型,留一头干练的短发,中性打扮。以我一个拉妈(女同性恋者的母亲)的经验,以为她是一位爷T(女同性恋)。初次交谈潘妮却告诉我,从小觉得自己是男性,“那你觉得自己是跨性别吗?”我问,“跨性别”就是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不一致,这个我在亲友会培训时学过。“也不是啦!”,那个“啦”字拖得很长,带着浓重粤语尾音。


“我不确定”,PENNY淡淡的说。


并不急于给自己贴标签的她,性别认同似乎丝毫没有困扰。“那是不是恰好符合了性别光谱论的说法吗?”我很有兴趣的问,很快的我们话题转为讨论起性别的光谱论。酷儿理论是当今思考和研究涉及性与性别问题时的一个非常主流的理论,如同每个人个性不同,每个人的心理性别呈现两极过渡,性别并不是两元对立,性别光谱理论,在理论层面上的作用完全颠覆了性别二元论的男/女划分。虽然我们年龄相差三十多岁,“性别光谱论”的观点都一致认同。花了一些时间讨论后她说:    “其实我更关注最后这个问题:我是谁?”。


我与PENNY结缘于“亲友会首届非虚构写作培训班”,85年出生的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成熟淡定,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她告诉我:“直到我20来岁大学毕业不久,才第一次体验到心理学与我的生活是那么的近。那是我与当时的女友相恋后第一次吵架。那天是中秋节,晚上在外婆家有家族聚会,我立刻处理了一下气冲冲的自己,便赶了过去。外婆家的茶几上摊着一张报纸,上面是武志红的一篇心理学文章,从一对情侣吵架开始讲起。正经历这一处境的我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过去了,一口气看完整篇文章,怒气全消,对自己和别人多了很多理解。从此与武志红、心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貌似淡定的PENNY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噪郁期,她也是通过心理调节来治愈。

 

“ 有一段时间我搬了出来自己住,和家人很少联系,患有躁郁症而不自知……,周末通常待在家里,也没多少能说话的朋友。当低落的情绪来时,眼泪会控制不住流下来,一边哭一边做各种家务、煮饭,照顾自己。只有靠朝九晚五的工作让我的生活保有规律而不致崩溃。 ”

 

到底是什么让她走出困境?在PENNY的个人微信公众号【绿色的何小窝】里,我找到答案。


“《我的噪郁人生》一位美国的躁郁症患者所写的书,书里记录了她从小到大的真实的人生故事。各种大起大落的情绪,在混乱的情绪驱动下疯狂的生活,在以及后来如何确诊为躁郁症并开始科学的治疗。虽然我的程度不及她的一半,却引起极大共鸣,书还看不到一半我就立即确认自己正在经历的情绪起伏是便是躁郁症”。


弄清症状后,PENNY心里踏实很多,一切都有了解释,躁郁症的规律变得十分清晰。于是她开始有意识地调节自己,在情绪低落时就和情绪在一起,要哭就哭,但尽量不要去想悲观的事情,形成恶性循环;在情绪高昂时不让自己太过于兴奋,外出运动一下,让情绪尽量保持平稳。而在没有这些高低情绪起伏的平静期,则尽量多看书打破自己的固有思维信念,寻找新的出路。结果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她走出躁郁症。惊奇地发现,理论确实可以指引体验。


也许正是这些经历成就了现在淡定的PENNY,她说“与父母的关系没那么好,记得大三(2007年)出柜时候,爸爸看我的眼神,像看一个陌生人。直到现在,他们也许是无奈接受吧”。但这并不妨碍她对家族史的探索,她告诉我正在记录家族历史“我会反复询问,爸爸说既然你感兴趣就坐下来慢慢告诉你,他们乐于把大家族的事情告诉我,然后我会详细记下来”。我在想,这或许也是一种连接。


“我是一直寻找自我的人,事业(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关系(最重要)+健康、财富才是我的人生”。


我接触过很多求助的孩子,他们一方面渴望父母接受,一方面又害怕出柜,活得很纠结,直到三十出头被父母逼到墙角,才去考虑出柜。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我是谁?”还停留在自我认同阶段,而对于PENNY来说,性取向(甚至包括性别)都不是问题,父母的态度也不是问题,她没有浪费时间,已经开始考虑一个更高级的问题“我是谁”。

 

这是亲友会非虚构写作培训班的第二篇文章!

其他非虚构写作培训的文章:

1.一场相亲,体贴的女孩差点让我变直了……


扫一扫,成为亲友会月捐人


大家都在看:

身为同志,2018年你需要的是……

2017,感谢一路有你!2018,让我们一起为爱出发!

春节回到家的那一刻,我把男友藏在了离家不远的小镇上……

社群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在哪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