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要点读懂总书记最新《求是》文章,事关耕地保护与盐碱地改造
点关注不迷路,加星标★更好找
Follow & Favourite
☆
前言
11月30日,《求是》杂志发表了《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一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20日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讲话的主要部分。
以下是文章的要点内容和全文标注,欢迎转发收藏!
01
要点内容
深刻认识加强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耕地保护的总体思路和关键举措 要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
二、对于深刻认识加强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问题。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采取了农田水利骨干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守住了耕地红线,初步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
但同时要认识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
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依然突出,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
三、对于加强耕地保护的总体思路和关键举措,要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以及以下5个关键实招:
压实耕地保护责任。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已经明确了各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并落地落图。
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党的二十大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占补平衡中耕地数量和质量补充不到位,根子是制度漏洞。
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种粮抓粮积极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种植比较收益偏低。
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农业生产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转变。
四、对于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
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
可以有效挖掘单产潜力 可以拓展多元食物渠道 可以补充耕地面积 治理盐碱地的生态意义也很大
一是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把基础工作打牢。 二是搞好顶层设计,研究编制盐碱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根据水资源等方面条件对成本效益进行综合评估,区分轻重缓急,经过严格认定审批后实施。 三是分类施策,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梯次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加强耕地盐碱化防治。 四是坚持粮经饲统筹,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向各类盐碱地资源要食物。 五是“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大力推广盐碱地治理改良的有效做法。 六是制定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的财政金融政策,强化资金等要素保障,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02
全文标注
省级党委和政府得把责任牢牢扛在肩上,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突破。 有关部门要严格考核问责,不能含糊。
要尽快出台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内容和投入标准,真正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加快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强酸化等退化耕地治理,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 中央和地方财政要为提升耕地质量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加强监管,确保把钱用到耕地上。
要将非农建设、农业结构调整、造林种树等各类对耕地的占用,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
坚持“以补定占”,把上年净增加的耕地数量作为下年度批准占用耕地的前提。 不能占1亩良田补1亩劣地、占1亩整田补1亩散地。
要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强化刚性约束,完善后续管护、再评价等机制。
推动现代化集约化农业发展,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粮食种植的比较收益,调动农民保护耕地和种粮积极性。 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地方政府抓耕地保护、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形成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耕地保护合力。
2023年5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这是11日上午,习近平在沧州市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考察时,同种植户、农技专家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摄
要摸清底数,分类推进撂荒地利用。
无人耕种的,要通过土地托管、代种代耕等措施,保证地有人种。 地不好种的,要通过水利设施建设、地块归并整理、地力培肥等措施,改善耕作条件,尽快恢复生产。 对确不宜耕种的,可以根据条件,宜粮则粮、宜经济作物则经济作物,增加多样化食物供给。
要重视发挥村集体居间服务、统一经营的功能,因地制宜把撂荒地种好用好。
通过一定形式的技术改造和设施建设,很多原来不能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也可以用于农业生产,这就可以突破我国传统耕地稀缺的自然条件限制。
比如,盐碱地的改造利用; 又如,发展新型设施农业,进行工厂化农业生产,城市里可以生产蔬菜,荒漠戈壁也可以利用起来,这方面新疆、甘肃等地已有成功的案例。
要加强科技研发和生产投资,探索有效发展模式,把“藏粮于地”同“藏粮于技”结合起来,利用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
要严格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但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来回“拉抽屉”。 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保护农民利益,加强宣传解读,适当留出过渡期,循序渐进推动。
对现有大面积盐碱耕地进行改造提升,可以有效挖掘单产潜力。 在一些盐碱地发展饲草和现代畜牧业,可以拓展多元食物渠道,不一定都种粮食。 适度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可以补充耕地面积。 不久前,我去内蒙古巴彦淖尔调研,“三北”地区大量盐碱地上植被稀疏,防风固沙能力差,如不加快治理,将增加荒漠化风险。从这个角度看,治理盐碱地的生态意义也很大。
一是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把基础工作打牢。 二是搞好顶层设计,研究编制盐碱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根据水资源等方面条件对成本效益进行综合评估,区分轻重缓急,经过严格认定审批后实施。 三是分类施策,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梯次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加强耕地盐碱化防治。 四是坚持粮经饲统筹,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向各类盐碱地资源要食物。 五是“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大力推广盐碱地治理改良的有效做法。 六是制定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的财政金融政策,强化资金等要素保障,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END——
近期内容 ●●
// 1
// 2
// 3
// 4
// 5
往期系列内容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刘典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经济、数字货币、网络与数据治理,国际政治经济学等。
个人专著包括《非常法史》、《法眼看民国》、《政策沟通:国际合作引擎》;参与编著《“一带一路”大百科》《读懂“一带一路”》《破解中国经济十大难题》、《中国改革大趋势》等。
在《中国金融》、《文化纵横》、《人民论坛》等核心期刊发表十多篇研究论文,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等数十家权威纸媒发表近百篇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