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事了拂衣去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样做不是自命清高,是可以免祸。
据说杜月笙临死时。自己打开保险柜,满满都是借条。有商界大亨,有政界大元。他亲自一一销毁。儿女们非常不解,很诧异。他说:“借出去的是钱,实际上是交情。感恩的,会永远记住杜家的好。不感恩的,你们去要,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何止向别人要债可能会惹祸,就算天底下最亲的人,父母向儿女要债也是一样。我对你牺牲了那么多,我真心愛你,你是不是该按我说的做?多少父子是因为这个成仇。还是杜月笙说的那个逻辑:付出去的是,实际上是情。感恩的,会记住父母的好。不感恩的,你们去要,会加劇子女的叛逆。别人可以说,自己不要说。父母自己做人感恩,儿女就被熏陶得也感恩,身教。
现在社交媒体发达了,谁做了好事,就算只是拿出来说一说,也可能挨骂。人人难免都有案底,人家会说你是作秀,道德婊。如果做的不够多不够好,比如捐赠灾区的钱,还不如那些不如你富有的人捐得多,还是会被挨骂。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样做可以免于别人的伤害。但还不够。伤害自己最深最无形的终归是自己。
深藏功与名。别人不知道,但自己知道。有时候尤其因为没让别人知道,自己就记得更清楚。有意无意的总会想一想,我做的真好,我境界真高。傲慢便出来了。做得越多,藏得越多,越是孤芳自赏,高处不胜寒,无形中不可一世。终有爆发的渠道和时候。好像曾国藩说过,天下英才都败在一个傲字上。
傲慢这个东西,自己心里自然生起来的,比外来的敌人难防得多。雍正时期,孙嘉诚弹劾封疆大吏年羹尧贪赃枉法。雍正说,人家年羹尧可是大功臣。孙嘉诚就说,历史上的大乱臣,哪一个不曾经是大功臣?就算雍正百般提醒和保护,年羹尧还是不收敛。他当年的功劳有多大,现在要收敛就有多难。
我见到一些人。做好事不留名,确实做得很好。但这个逐渐成了他們心头的包袱。看到做得不如自己的别人,可能一時反倒得到了更好的境遇,心里免不了非常的不平衡,甚至很痛苦,怨氣積蓄。接下来的心理可能就是顛倒因果,看到的是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铺路无尸骸。为人行事可能大为变化,走向另一个极端。
比如两种人,同样是帮助他人,也同样是深藏功与名。但去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前一个很理智、很认真、很坚定的说,因为这是个好事,为人有益,当然要做。后一个很不理解或者很不以为然的说,没有为什么呀,还需要有理由吗?看到他苦,我就苦,看到他好起来,我就开心。
后一种人更不会有后遗症,更加安全。前一种人行善是有意为之,脑袋里有一个概念。这样的人不断在脑袋里累积行善的逻辑,也可能是在累积着压力和傲慢,以及怨氣和痛苦。后一种人没有行善的概念,无意为之,便不会在脑袋里身体里累积着什么。清清白白,通通透透。前一种人是脑袋里有善,后一种人是真心本性的善,是真善。
同样是父母,同样是无私奉献给儿女,不拖累。有的人心里放不下。儿女没有飞黄腾达,没有顺风顺水,迟迟没结婚生子,自己就憋屈,觉得付出没有好的回报。有的人就放得下。儿女过得怎么样,有多少困难,都需要他自己去磨砺成长。自己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这样的父母心里,不会算计过去的付出是不是划算了,不会愁肠百结,不会心氣不平。该做事时就做事。过去了就过去了。这样的没心没肺天天自己开心的父母,是儿女的福报。
事了拂衣去,无功也无名。别人不需要知道,自己也不需要知道。
脑袋里有善的人,免不了会去辛辛苦苦的找好事来做,可能人家不需要,他也想去帮。他可能觉得自己越辛苦,事就做的越好。不做,就不舒服,覺得日子空過了。他甚至有意無意的期待着有苦難的人出現。
真心本性行善的人,不会去找好事去做。碰到了,心动了,就做了。做完了,就忘了。如果没有好事做,没有人需要你帮,他也很自在,不会觉得缺了什么。这样的人做好事,长久。
耶稣有个故事。他到了一户人家里,女主人拿贵重的香水倒在耶稣脚上,表示倾慕。随行耶稣的一个叫犹大的门徒就喝止,说香水可以换钱去救济穷人,不要浪费。耶稣说:穷人永远都在,你可以去帮他们;但我不是永远在这里,让她做想做的。
犹大是那种脑袋里时刻装着行善两个字的人。耶稣是那种用真心本性在生活的人。
劝人行善,对作惡之人是必需,要让他明白善的道理。等到他能知善行善,又需帮他把善这个东西忘掉。一个人手心扎了根刺,需要用另一根刺把这个刺挑出来。一旦刺被挑出来,两跟刺就都扔掉了,这才是健康的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