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播种多元活动,绽放多彩中青 | 中青40年

中大青年 中大青年 2022-06-11

中青记者:梁晓燕 张妍颖 姚吴星月

责任编辑:赖逸翰 曾楠 梁晓燕


编者按



中大青年作为中山大学最具影响力的校园媒体,在挖掘校内外各大热点的同时,通过举办各类的品牌活动让读者拥有立体多元的参与体验。中青历史上的每一个活动无不承载着包括组织者、参赛者等等的一代人的记忆。近几年来,中青论坛、广东省高校文学对抗赛、中大青年人解手绘比赛等活动在同学们当中获得强烈反响,这些活动涵盖多门学科,如文学、传媒、医学等,让不同学科的青年学生加入到中青活动,体会中青精神,碰撞出多彩的火花。



从纸媒走向多元盛放


从1979年到2019年,中大青年已走过了40个年头。2019年,是前《中大青年》杂志创刊40周年,也是《中大青年》报创刊20周年。自1979年《中大青年》报社(前称《中大青年》杂志社)发布的新时期岭南高校第一本校园刊物——《中大青年》杂志开始,“中大青年”就走在了高校文学传媒的前列。而自2003年“中大青年论坛”创立起,逐渐增多的品牌活动标志着中青从单一纸媒向立体传媒的多元发展。


在21世纪以前,原《中大青年》杂志社作为偏重文化性质的社团,是传播中大校园文化的中流砥柱,其主要刊物《中大青年》杂志和1999年新增的报纸是所有中青人全力打造的结晶。报纸创刊的主要推动人,1996级主编龙原曾说:“广州的报业是当时全国最强的,中大应该有一份在全国高校最领先的报纸。”不久后,《中大青年》报也不负所望地诞生了,同时赢得了全国高校一流的校园报纸的荣誉。再后来,具有正式刊号的中大学生校园生活作品集《挥手轻吟》、新兴的文艺副刊《后院》等等,都见证了中青在时代变迁中的摸索与成长。


1993年至2003年是中大青年发展最迅速的十年:第一次建网站、第一次出文集、第一次办报纸、第一次做报纸连版、第一次举办大型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中大青年在着力为广大师生提供最真实、全面的新闻、资讯的同时,延续了“自由,多元,热烈,敏锐,深入”的宗旨,开始放眼于举办最精彩的讲座、比赛和论坛。2003年“中大青年论坛”的创立,改变了《中大青年》报社内容生产的单一定位,是报社发展领域开始拓宽的一大里程碑。如今,“中大青年”已发展成为集内容生产、传播渠道搭建、大型活动策划执行等业务于一体的跨校园全媒体社团。


2010年后,随着中大青年微博、人人网等社交媒体平台的搭建,多项品牌活动在这一时期创办。2011年举办的微情书大赛以微言传递深情,后更名为“把我写给你”征文大赛,但依然沿用了140字微型情书的形式,每年大赛提出不同的主题,但都回归到大学生的情感本身。2014年创办的广东省高校文学对抗赛各校写手执笔为剑决战文海,首届便引起巨大反响,至今已成为中大青年最大规模的品牌赛事。2014年开始的“Newlight·爱在中大”迎新系列活动为新生展露才华提供平台,主要包括“为你写词”歌词创作大赛和迎新主题摄影活动,呼吁“让单反不再寂寞,让诗人不再落魄”;除此之外,还以微信分享会的形式,邀请各方嘉宾为大一新生们演讲互动、答疑解惑,分享大学规划建议和学习经验。2015年Run hear全国大学生公益马拉松以“丝带配对跑,让路途不在孤单”为主题,倡导中大学子为爱奔跑,为听障儿童募集善款。北校园分社结合学科特点,于2014年推出人解手绘大赛和玻片摄影大赛,鼓励学子们以画笔解说血肉之躯下灵魂的理解与想象,用镜头捕捉医学每一个最微小真实的瞬间……这些活动涵盖文学,绘画,生物,音乐等多方位领域,范围最远辐射整个华南地区。


微情书大赛手稿


与名家探索青年未来


2003年是中大青年新纪元的开端。中青论坛的举办,标志着中大青年在转型的道路上昂首前行。


中大青年论坛诞生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是一个涉及全方位学科的跨专业论坛。当时珠海校区创立不久,人文氛围与南校园相比较为薄弱,中青论坛的诞生不仅繁荣了珠海校区的校园文化,也活跃了校区的学术氛围。更为重要的是,论坛秉持“激发校园思潮,筑建社会视角”的宗旨,为中大学子提高了一个思想交流碰撞的平台,让更多学生用多样化的视角看待世界,以评判性的思维思考问题,进一步推动校园的开放思潮。


2006-2008年,中青处于改革的过渡交接阶段,当时仅剩报纸一个业务,百废待兴。在这样的情况下,时任南校园中青社长潘润恺决意重振社务。“我们和多个社团合作一起办文化活动,请到了几位老社长如梅方权、胡泉、潘正焕等,重启当年的论坛。”经过几年的沉寂后,中青论坛迎来了强势回归,先后邀请到知名记者闾丘露薇、青年作家蒋方舟、香港《明报》前主编曹景行、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香港社会学家马家辉等各界精英与中大学子们分享独到见解。

 

中青论坛上,曹景行先生与同学们探讨“变局”


在最近的中青论坛中,80后文学代表作家王威廉先生以《上承先锋,下接现实》为主题,分享自己作为小说家的内心世界,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真实和虚构的关系。这次讲座同样受到广泛好评。来自博雅学院的王同学参加完讲座在微信朋友圈留下了这样的感慨:“荒诞的文字里流露出最真实的人性。故事也许是假的,但感情是最真挚的。”


于文学热土挥洒青春


从2014年开始,五年的时间见证了对抗赛从幼芽绽放成一朵中青的绚丽之花。赛事规模从15所省内的高校扩大到如今29所的强强联合,同时强大的评审团队一直为赛事的高质量保驾护航。“多人合作连载小说”这一对抗赛制的首创及沿袭,是赛事打响名头又持续迸发活力的强大动力。在谈到赛制设计的初衷时,首届比赛的总策划人之一何虹燚解释道:“如果既想保证活动的质量,又想要在全省达到激起一个水花的效果,那么势必是在各高校内部以及高校之间要形成竞争。”


文学对抗赛为心有文学梦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圆梦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它赋予创作以自由,让我手真正写我心,重燃我们的文学创作欲望,唤醒我们心中的文学梦,尝试弥补我们曾经的遗憾。近两届大赛决赛的冠军胡逸开同学坦言:“这是中大人袒露自我的一个平台,在不受题材限制的校内选拔赛里,你的一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到袒露自己的内心。”正因为如此,即便赛程时间紧、任务重,选手们却畅游于创作海洋而乐此不疲,享受灵感在笔下涓涓流出的快感。


在比赛的舞台上,接力写稿的赛制为创作者们提供了写作思考的交流与碰撞机会,但对于团队内成员的风格协调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而在赛事的幕后,众多筹办和组织的中青人面对一系列的困难也从未停止奔波。对抗赛将所有中青人的力量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为了解决资金的难题,当时的社长王少菲不遗余力地从东莞校友会拉来丰厚的赞助费,这笔费用因而支持了整个比赛所有的支出。当人手不够时,不少总策划人在协调、公关、处理危机和各个不可预知的风险预案的同时,还需兼任被称为“小BY”的联络员,奋斗到各高校一线。


因这场活动结下的友谊是组织者和参赛者共同提到的美好收获。“大概印象最深的经历,其实是最后收获的各种友谊吧,不只是校内,还有校外”,何虹燚感触道,“这场活动其实涉及的关系和资源非常多,与老师也建立了深切的信任关系。”参赛者胡逸开则重点感谢了在校内决赛中结识组队的谢孟珂师姐,在比赛中,他深深得益于她提出的新颖的写作方式。他笑道:“算是她帮我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第四届“B&Y(BackYard)”广东省高校文学对抗赛颁奖典礼

 

文学对抗赛带给了参赛者和组织者难忘的体验,即便不再参赛和筹办,他们也仍热心关注着这一赛事。在参赛者看来,在三行情书等短篇文学形式的比赛占主流的情况下,采用小说形式的文学对抗赛为长篇文学创作提供了珍贵的平台,丰富了赛事的多样性。评委们也认为文学大赛是广东省高校学子展现其文学创作风貌和水准的重要窗口。正如开路人的寄语——“后起之院,长立中青,万里图南”一样,中青也将带着以“B&Y”广东省高校文学对抗赛为代表的各大品牌活动,越走越远。


结语


多元的品牌活动已成为中大青年传媒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大学子满心期待的校园盛事。中青品牌活动秉承了中大青年传媒一以贯之的“自由、多元、热烈、敏锐、深入”原则,展现了其同样优秀的大型活动策划能力,体现了中青人为“打造高校最好的立体传媒”这一目标的不懈努力与切实付出。品牌活动成功举办的背后是中青人长达数月的详尽筹备与精准执行,各类活动获得的广泛好评便是对中青人无数个奔忙日夜最好的犒劳。


我们多元发展,与时俱进。2019,中大青年传媒40年再起航,我们期待中青乘着品牌活动的翅膀,飞向更为美好的明天!



本文系中山大学中大青年传媒原创作品

版权归中大青年微信公众号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用心和“中大青年”谈场恋爱 ——专访中青2014-2015年度总编辑汪祥波


中青40周年社庆|这间储物室里,藏着一代代中青人的回忆





今日小编:陈佳倪

初审:郑梦婕

审核:刘洁予、马明辉

审核发布:钟一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