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画出版社:倾尽全力温柔地拥抱你 | 中青报道
中青记者:叶梓雯 彭海益
责任编辑:李欣欣
2019年6月14日傍晚六点左右,一个身着棕蓝色上衣、蓝色短裤的男生,双手插在衣兜里气定神闲地走进中青论坛的活动现场。和想象中不太一样,“不会画出版社”(以下简称“不会画”)公众号的主创王泽鹏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随性、柔和。
(图片来源:2019中青论坛回顾)
2018年9月28日,“不会画出版社”公众号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如果我们不曾相遇》,进入人们的视野。正如在公众号平台上为自己贴的标签——“立志成为较好看的公众号”,自此短短一年内,他们不断着创造着“10w+”的好看数和上百万的阅读量。“不会画”无疑是今天公众号领域一个相当耀眼的存在。
(图片来源:不会画出版社公众号)
在中青论坛开始之前,中青记者有幸采访到了王泽鹏。虽然当天身体有些不适,但他依然以充满诚意和热情的态度,向我们描述一个读者不尽了解的“不会画”。
一群不会画画的人画漫画
一个漫画号,名字却叫“不会画出版社”,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事实正如公众号的名字所言,创立之初,团队的创始人基本都处在不会画画的状态。一群不会画画的人的人聚在一起做了个漫画号,充满了戏剧性。
(图片来源:2019中青论坛回顾)
在创立“不会画”之前,王泽鹏一直是公众号“杂乱无章”的编辑,杂乱无章创建于2014年5月,至今已经积累了很多坚实的粉丝。他还有着自己独立的个人撰稿号。在“杂乱无章”两年多,渐渐地,他进入了创作的瓶颈期。
“如果你开始从事创作行业,你会不断地遇到你的瓶颈,有的时候稍微努力点便可以突破,而面对有些瓶颈,会在那里徘徊很久”。
王泽鹏感觉到文字已经不足以让他继续表达他所想要表达的东西。自己仿佛欠缺了某种能力,明明知道好的东西是什么,可就是无法靠近。于是他想,如果想要在自己的生活节奏里做到突破,那只能做一件更大胆、更冒险的事。当然有可能失败,也有可能取到更好的效果,但总好过原地不动。为了逼自己一把,突破自己的瓶颈成为更好的创作者,王泽鹏跳出原团队,和一样来自“杂乱无章”的女朋友佩佩、来自自己的个人撰稿号的许十七和刘子费,四个人,重新做了一个新的公众号。
“不会画”诞生了。
永远为了创作
对一个“讲故事”的公众号来说,如何保持高质量的内容产出非常重要。
谈及“不会画”的制作模式和生产流程,王泽鹏明确地表示不会画的制作方式一定和别的公众号不一样——“我们所有人身兼所有职”。
因为每个人都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他们的制作能力是很多变的。有时几个人共同写一个剧本,有时一个人写一个剧本,不同的人负责不同分镜,有时每个人负责自己的剧本和全部设计等等。这样的模式让他们好像积木,可以拼搭,可以分开,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
这是否意味着需要“不会画”的每一个成员都“十项全能”呢?王泽鹏的答案是否定的。“不会画”所需要的创作者,有这样的特质:当他开始写故事进行创作的时候,大家就会感受到这个人的与众不同。他重视的,是创作者是否有善于创作的灵魂。王泽鹏说:“任何一个只会画画或者只会写稿的人在我们这里都会经过一些培训:我们会告诉你即便你连个圆都画不好,也一定存在能让你去做的、关于画面的工作。”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王泽鹏对创作质量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会画”曾因推文未达预期要求,画好的内容被直接删掉。
(图片来源:不会画出版社公众号)
对于废弃不满意的内容重新创作,王泽鹏并不感到可惜。“即便某部分很有亮点,可放在整体中始终不和谐,那就必须要狠下心把它舍去。不然把原本很亮眼的东西强行加进去,反而会对不起它的价值。”王泽鹏认为,这些好的创作内容虽然暂时不能被使用,也不会因为单单一次删除就湮灭了。创作者一定能够积累经验,增强能力,进一步学会在保证工作的完整度同时提升效率。
王泽鹏对创作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告诉我们,他们这群人,永远都是为了创作而在做任何事情。“创作就是把作者的灵魂、性格、喜怒哀乐脱光给别人看,如果不这样做就不真实,就无法打动别人。”
有别于很多公众号,“不会画”将读者的评论归为了文章的一体,因为人们看一个公众号,除了内容本身,还会习惯性地看留言。王泽鹏提到,他过去发现,当他把某些人的留言选出来之后,却被那人自己删掉了。于是他意识到不是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留言被公开。当然有时也存在作者想表达的价值、意义、内容因别人的导向而被误解。因此,公众号的推送并不会为了讨论热度而故意筛选一些有争议的评论。他希望让文章从开头、标题,到结尾、留言都是一个完整的、表达某种想法的过程。这个年轻的团队,正保持着这样的热情,致力于给读者讲好一个故事。
(图片来源:不会画出版社公众号)
“我们想说的是讲好一个故事,只要有好的、能把我们想说的事情放大的形式,我们就会去做。”
“不会画”公众号创立以来,其漫画推文主要走情感路线,不论亲情、爱情抑或友情,“不会画”总是以那一份真挚打动人,引起了广大读者共鸣。
短时间内,这样一个拥有超高的阅读量,在人们的朋友圈里刷屏的公众号,给“不会画”整个团队带来了什么?
王泽鹏非常坦然地告诉我们,这只是代表他们的创作被更多人看到了而已。
整个团队能走的更远,大家做的事情被市场认可,这是一个幸运的事情。它不会给带来特别夸张的影响。一方面,对团队来说,他们这样写一些比较自我的东西,也是可以养活自己的。另一方面,对读者而言,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确实因为会他们某个观点,或者结论,让自己的生活,起码在某一瞬间,变得好受一点。这就够了。
“不会画只做一件事情,就是用画面让大家的生活变得稍微温柔一点。”
(图片来源:不会画出版社公众号)
他不在乎读者是哪个年龄段的或属于什么群体,而只在乎一件事——“不会画”能不能让他们的生活稍微好一点,哪怕只是情感慰藉。他希望,“不会画”不仅用文字,更用画面的形式去陪伴大家。
“读者就是这个号存在的意义。如果有人告诉我们,他们真的因此好过,对于一个创作者而言,这是最直接的动力。只要有一群人还觉得我们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运营着这个号。直到有一天我们没有能力去运营这个号,那我们才会放弃,因为做这一行本身就是依附这么庞大的读者的。”
在一定程度上,“不会画”的确做到了。他们用他们的画面,文字,故事和态度,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一批人,在这样的生活里,成了这些人一个小小的出口。他们告诉人们:“要温柔地拥抱生活”。
对这个相当年轻的创作团队,王泽鹏直言:“它太顺了,从开始到结束。它太符合我的预期了,这样子的状态未必是好的,它需要一些挫折和创伤。这个时候你摔下来,团队还支撑得住。过一阵子,你更高了,再摔下来,团队未必承受得住。我以前经历过很多次这种情况,对我来说没什么所谓,但是‘不会画’他们还很年轻,对团队有非常大的热情,也被保护得很好,我觉得这可能是‘不会画’可能会面临的问题。”
对于未来,“不会画”的选择方向有很多,可能是游戏,也可能是电影,他们并没定好形式。诚然王泽鹏对“不会画”团队抱有诸多期待,但是有一个不变的核心——他们这群人,永远都是为了创作而在做任何事情。
6月13日,“不会画”又做出了新的尝试——在公众号推送中开了一个新的副推,专门做小人物特辑。不同于过去讲一个故事,一种情绪,一个观点,现在他们开始去塑造一个也许会让人喜欢的角色。
(图片来源:不会画出版社公众号)
他们希望不断地尝试,找到一个最适合他们,并且能够事半功倍的形式。但事实上,想要看到未来一年甚至半年的形势已经很困难了。近一点来看,当前他们最大的期盼能就是找到更多有天赋的创作者,推动其作品去到更多的平台,被更多人看到。
这群“不会画画”的年轻人,用他们的故事和画面,温柔地拥抱世界,拥抱你。
本文系中山大学中大青年传媒原创作品
版权归中大青年微信公众号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终于在一家便利店,让我找到第30罐凤梨罐头。”丨青晚报
今日小编:黎明慧
初审:郑梦婕
审核:刘洁予、马明辉
审核发布:钟一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