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我们在画快乐源泉小瓶子时,我们在画些什么? | 中青报道

中大青年 中大青年 2022-06-11


中青记者:朱荟岚 邵志成 葛好强 聂麒冰 梁晓燕责任编辑:朱荟岚


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快乐源泉小瓶子超越立扫把挑战、电饭锅蛋糕、免烤舒芙蕾,成为各大社交平台新的话题宠儿,并在网友们的相册内存中站稳了脚跟。


在干净的底图上,网友们根据心仪程度给各个小瓶子上色:“无感”的不涂;有一点点喜欢的则稍微涂色;对疯狂心动的,那就要涂满,甚至将大块色彩溢出,直接覆盖旁边的瓶子。涂色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从简单的纯色到心形、花朵、星星、表情等各式各样的图标,不胜枚举。


但是,同样仿佛也在一夜之间,这场浩浩荡荡的浪潮无声无息地退去。除了如今少有人再点击进入的热搜话题和一条趋于平直的倒U形的搜索趋势曲线,它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互联网的海水如何在风的吹刮下波动,激起这一层海浪,如何形成波峰,又如何归于沉寂,是我们在目睹了全过程之后应该继续反思的问题。


2020年2月17日至4月10日,网民在百度网页的PC及移动端搜索量变化趋势
来源:百度指数[1]

瓶子从何而来?


这场“小瓶子涂鸦大赛”在2月17日由头条新闻首先发起,该话题迄今获得了超过3.7亿的阅读量,并由最初的“开心小瓶子”“心动小瓶子”“恐惧之瓶”衍生到其他任何可以表达喜恶感的话题领域,如“动漫快乐源泉小瓶子”“rapper小瓶子”“爱豆小瓶子”“美食小瓶子”“NBA小瓶子”等。3月1日,中大青年传媒中青晚报栏目也特别策划了一期《中大版小瓶子,快来涂“鸭”》,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反响。


头条新闻发起小瓶子涂鸦大赛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青晚报栏目特别策划的“毕业心愿小瓶子”

图片来源:微信推送截图


延长的假期,增重的担忧


要回溯这场风浪的起源,绕不开的是这个超长假期。


调查显示,居家防疫期间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呈现焦虑担心、无聊郁闷等状态的现象较为普遍。对“新冠”疫情和“超长假期”的担忧,是大学生心理焦虑的主要原因,也埋下了诱发“心理危机”的可能性[2]。“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的创始人卡普兰指出,“心理危机”通常指的是负面生活事件引发的个体威胁感和心理失衡,并给人以烦闷、焦虑或无助感


在采访中,阿清同学也表达了对“虚度时间”的担忧。同时,不断延长的假期也让阿星和阿伟感到了不同程度的空虚和无聊。


大学生居家防控疫情期间的情绪状况

图片来源:赵春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2]


学者王晶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较强的主体性和渐进性,危机的最终解决依赖其自身主观因素[3]。在干预心理危机的过程中,“倾诉意识”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无论是客体的倾听反应还是主体的倾诉行为本身,都可以缓解诉说者的内心焦虑,推动其实现由“倾诉意识”向“倾诉行为”的转变[4]。在这个过程中,虚拟社会网络,如微信“朋友圈”恰为其分地充当了倾诉平台的角色。


研究显示,社会因素通常与用户信息分享意向影响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朋友圈互动环境对用户信息分享起着重要作用[5]。在朋友圈的其他同学也在为“超长假期”和疫情担忧时,同学倾向于在朋友圈倾诉焦虑的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为什么风靡朋友圈的是「小瓶子」?


但是,在以分钟为单位来刷新的热搜词中,为什么唯独小瓶子能够在各大社交平台爆火,成为全民参与的游戏呢?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分享涂鸦成果是一种自我呈现的行为。约瑟夫·勒夫特和哈林顿·英格拉姆曾经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约哈瑞窗户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在人际传播的过程中都存在四个区域:透明窗格、不透明窗格、隐蔽窗格和未知窗格。其中,透明窗格也叫开放区域,是交往时自己和别人都了解的信息区,比如双方的姓名、年龄、籍贯等;隐蔽窗格是秘密区域,在这个区域的信息只有自己了解,是个人认为不能暴露在他人面前的隐私;不透明窗格对个人是盲目区域,但是他人知晓,也就是他人对自我的评价等;未知区域则是自我和别人身上都还未发生或还未呈现的[6]


约哈瑞窗户

图片来源:崔曦曦,孙晓军,牛更枫:《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对青少年友谊质量的影响: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6]


随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窗口也在移动着,最主要的方式是从秘密区域向开放区域移动,也就是自我的表露与呈现。微信朋友圈是我们与人交往的常用平台,在这个以熟人为主要成分的社交平台上,我们的一举一动可能都直接联系着现实生活中他们对我们的看法。因此,我们在向他人表露自我时,会下意识地想象他人会如何审视自己,也就是社会学家米德所说的“普遍化他人”现象[7]。于是,我们开始考虑该如何用一种不显得刻意的方式让他人了解自己,来减小自我的表露使他人产生的心理波动[8]。


“小瓶子涂鸦大赛”的出现为好友动态首页注入了新的生机。这场由传媒公司发起的线上游戏为我们向网络环境下的熟人圈呈现自己提供了一个适当的契机。这是由他人牵头的互动游戏,相当于预先搭建好的表演舞台,因此,登场的我们手中拿有演出券,也就具有了表演的安全感与合法性,不必担心亮相时会不会被解读为卖弄。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小瓶子本来是一种表露私人兴趣的互动游戏,其火爆却又恰恰在于它的公共性。


喜欢哪位华语歌手,看好哪对情侣,想去哪座城市,对于大部分内敛的人而言,这些本来是长久以来放在心底,没有机会公开分享的私密事情。但借由几张涂鸦卡,它们被公开呈上桌面,好像魔术师在万众瞩目下揭开黑布后从箱子中扑腾翅膀飞出的白鸽:“想不到吧,我还是这样的哦!”


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理所当然地成为魔术师,并天然地拥有观众。


涂”个开心:小瓶子带来的快乐


“待在家里太闲了,图个开心嘛”是大多数参与者的心态。这些小瓶子像是有魔力一样,看到瓶底标注的文字,脑海里便浮现出对应的形象,用彩笔大力涂抹,让色彩把画框里的空白塞得满满当当,欢喜伴着喷出瓶口的颜料也在胸腔沸腾。

大多数人和杰杰一样,是从最基础的“快乐源泉小瓶子”开始“小瓶子之旅”的。选自己喜欢的颜色,追随内心的渴望疯狂涂抹“碳酸饮料”“巧克力”“奶茶”“火锅”等心动选项,强烈的口腹之欲也被勾起。尽管无法踏出家门寻找真正的“快乐源泉”,涂鸦的成果倒是赏心悦目。

阿泽涂了“我最爱的漫威英雄”和“心动女生的特点”两个系列。在涂第一张列表时,他感到很快乐,但在涂第二个时就有些紧张——因为他将结果分享至朋友圈,而他暗恋的女生还给他点了赞。

被同学称为“专业学术党”的罗同学涂了“哲学家系列”小瓶子。发到朋友圈后,这条动态获得了导师的点赞,这让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外,他还涂了“当红明星”系列,分享到微博后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网友。






快乐源泉小瓶子何以成为快乐源泉?


让人疑惑的是,一张以黑白为底色的图片,为什么会同时为这么多参与者带来欢乐呢?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一套对于自身喜好、性格、能力等的或系统或笼统的认识,在西方心理学中,这被称为“自我概念”。在自我概念的作用下,我们倾向于对有关自己的刺激更加敏感,也更乐于解释与自我观点一致的信息,并从中获得积极的反馈[9]


在涂抹小瓶子时,我们全身心地沉浸在与自我的喜恶相关的选择中,目光经挑选后长久停驻之处,是与自身取向完全一致的意象。那些心爱的偶像的名字,渴望的小裙子和跑鞋,翻来覆去观看的动画统统格外活跃地刺激着神经,这种认知协调带来的快感如同在超市零食架前肆意将垂涎已久的薯片、泡面、汽水统统放进购物车。而且,在这场游戏里,填充欲望是不用花钱的。


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纷繁复杂的社交平台上那些接连不断走红的互动游戏其实有着相似的性质:“今日二选一”邀请我们在过山车和摩天轮,26键输入法和9键输入法之间做出选择;微博投票问我们每天最想和谁说晚安;热门评论让我们放出一张最满意的自拍;新年伊始,音乐软件、购物软件、支付软件、视频软件为我们制作个人年度听歌报告……这些只关乎我们自身,符合我们预期的信息刺激是对我们个人兴趣点精确的挑拨。在阅读、分享这些信息的同时,我们的大脑不断获得正面的反馈,愉快感也便产生了[10]


网易云音乐的2019年度用户个人听歌报告

图片来源:网易云音乐软件页面截图


欢乐之后,回到与自我的相处


从小瓶子涂鸦大赛,到点名接力“Po”(上传)出手机屏保图片,再到现时流行的popi提问箱,每一阵热度消尽后总有新的替代品出现。点名接力上传小时候的照片或手机桌面之类的传统互动游戏更是每到长假就会获得极高的参与度,被网友戏称为“朋友圈大型‘文艺复兴’现场”。隔离在家的人们宛如住在一座座孤岛上,各种户外娱乐活动的停摆和社交需求在较长时期难以被满足的情况下,不同的流行方式都是一次次相同的自我表露和期待他人互动的心境表征。


社交互动被短暂满足后,人们回到与自我相处的大多数时间里。但是,在外力的驱动下生活,似乎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常态。延长的假期使人们偏离了原有生活的轨道,不少人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外部的施压减少,自我一时难以塑形,焦虑和空虚便会无限放大。这就如离开双手的一圈陶泥,在飞速旋转中找不到方向,这些飞出的泥浆即是我们心中的波动和不安。


社会化后的我们可能难以避免泥浆的飞溅。但幸运的是,我们还有勇气和耐力去清扫危机过后狼藉的四周。


在采访中,同学们分享了他们在遇到心理危机时的调整方法。阿清表示,自己会尽量坚持规律作息,增加学习时间。在学习之余,阿伟还会在晚饭后散散步,增加每天的运动量。如果自律有些困难,也可以像十二月同学那样,主动将自己置于父母的监督下,逐步养成早起和少点外卖的习惯。


写在最后


假期如何利用,需要我们自己把握。你是否还有在假期内未完成的心愿,想学会的技能,欲继续深究的兴趣爱好?事不宜迟,马上动身吧!



(文中采访对象均使用化名)



参考资料(向上滑动浏览)
[1]百度指数,词条“小瓶子”,访问时间为2020年4月10日http://index.baidu.com/v2/main/index.html#/trend/%E5%B0%8F%E7%93%B6%E5%AD%90?words=%E5%B0%8F%E7%93%B6%E5%AD%90[2]赵春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载《心理月刊》,2020年第8期,第1-3页。
[3]王晶:“倾诉意识”培养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中的引导作用,载《中国市场》,2016年第12期,第82-83页。
[4]梁洪坤,欧阳常青:大学生心理危机解读及干预理念重构,载《教育评论》,2015年第4期,第62-64页。
[5]春辉,王一君:微信朋友圈信息分享行为影响因素分析,载《现代情报》,2020年第2期,第84-95页。
[6]崔曦曦,孙晓军,牛更枫: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对青少年友谊质量的影响: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载《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年第3期,第294-300页。[7]陈浩,赖凯声,董颖红,:社交网络(SNS)中的自我呈现及其影响因素,载《心理学探新》,2013年第6期,第62-74页。[8]李琼,郭德俊:印象整饰的概念、动机及行为策略简述,载《心理科学》,1997年第1期,第69-72页。[9]许慧霞,叶科:大学生自我建构与主观幸福感,载《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第6期,第53-58页。[10]李董平,余苗梓,王才康:青少年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载《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年第4期,第85-92页。

本文系中山大学中大青年传媒原创作品

版权归中大青年微信公众号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看不见的“过去”,“城二代”乡归何处?| 中青报道


“报复性消费”真的会到来吗?| 青晚报




今日小编:李淳钰
初审:郑梦婕
审核:刘洁予
审核发布:马明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