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倾听书的声音 | 中青报道

中大青年 中大青年 2022-06-11


中青记者:陈希言 陈子怡 宫婷婷 曾诗慧 卫俊杰

责任编辑:陈子怡

“封面图来自微博@七木君,已获作者授权”


2020年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节日起源


四十八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号召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提议的灵感源自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乔治节”——每年的4月23日,该地区的居民有赠送玫瑰和图书给亲友的习俗。


在西班牙的“世界图书日”方案之外,俄罗斯方面认为,“世界图书日”还应当增加版权的概念。几经商议后,在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立,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人参与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有点可惜的是,在这些年里这一倡议没能被大众所熟知——因为出于方便,人们习惯把节日简称为“世界读书日”。

 


听书,成为阅读新风尚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科技的进步,书籍拥有了更多的形式。从纸质书到电子书,阅读变得更为灵活、便捷。如今,有声书作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雄踞了一片市场,成为引领阅读的新风尚。


追溯历史,有声书并非21世纪的产物。截至目前,对有声书最早的描述出现在1878年《每日图片报》登载的一幅画中,此时的有声书是通过留声机播放来满足盲人及视力有缺陷的人学习与娱乐的需求。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有声书出版商协会对有声书进行了界定,有声书的说法从此在欧美流行起来。而在中国,听书的价值远比人们所认识的更为深远,传统的民间说书艺术就是中国式听书的很好的例证。尽管此类听书与现今流行的听书并不相同,但足以彰显听书作为文化、知识传播方式的重要性。


时至今日,我国有声书市场发展迅速,听书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4月20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线发布了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有三成以上(31.2%)的国民有听书习惯。其中,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30.3%,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为34.7%。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权威发布的《2018-2019中国有声书市场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有声书市场规模达46.3亿元,综合音频平台(喜马拉雅、蜻蜓FM等)和垂直听书平台(懒人听书、酷我听书等)领先优势明显。除此之外,提供有声书资源的平台还有知识付费平台听书功能、电子书平台听书功能、听书网站、以中信出版集团为代表的传统出版机构等。多样化的听书途径,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利用碎片时间学习与娱乐的需求,而各式平台内丰富的有声书品类选择,也为有声书的发展插上翅膀。



看书还是听书?


当代大学生对与有声书有什么看法?对比无声的文字书籍,大家是否会更喜爱新近流行的有声书?带着诸多问题,中青记者通过问卷与线上采访的形式,调查了部分中大学子的日常阅读习惯、偏好,也了解到大家对于有声书的看法。




小编最终回收到316份有效问卷。在这些同学中,仅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平时会听书。大部分同学主要通过听书软件听书,此外,广播电台、非听书软件中的听书功能也是常见的听书途径。



在所有可用于听书的软件里面,喜马拉雅的使用范围最广,其次便是微信读书和网易云音乐。其他的听书软件,如猫耳FM、荔枝FM、iReader等,也有一定的用户。



问卷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同学更习惯看书——仅有五分之一不到的同学选择了“更习惯听书”。由此可见,即便是在听书软件触手可及的时代,无声的文字阅读仍然难以替代。



偏爱看书的大多数


对比听书和看书,大多数人更加偏爱后者,原因何在?


一方面,受访者认为听书会影响自己的判断与思考,如林盈滢同学分享:“听书录制的音频,本身已经带入了录音者自己的理解,更容易束缚我的思考和我的情感偏向,少了很多思想空间和自由。”另一方面,受访者认为读书的节奏更容易把握且记忆更为深刻,如向梦同学说:“读书比听书更能够自己控制节奏。当哪些地方不懂,哪些地方精彩或枯燥无味,阅读时可以自己控制阅读的节奏。相比之下,听书回看和略读都不太方便。此外,文字只有看过了才更容易记忆,而听书可能听完就忘了,没有那么深刻的印象。”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看书和听书的阅读效果存在一定差异,看书的阅读效果较好,尤其在阅读专注度和回想完整度方面。原因为何?专家对此做出了解释——听觉反应较视觉而言具有滞后性,听觉阅读在理解力方面会微弱于视觉阅读。听书是单纯依靠“听觉通道”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这种感知通道下视线无处聚焦,读者极易受到外界干扰,产生注意力转移现象。相比之下,看书时读者可以将视线聚焦在阅读的书本上,注意力会更集中。除了会受到视觉因素的干扰外,在听书的过程中,阅读者也非常容易受到周围噪音的影响。有实验表明,有干扰语音时,人们对干扰的声音会记忆更加深刻[5]。

 

除此以外,部分同学表示有声书资源的质量也是一个问题。网络上存在着海量的有声书资源,但质量参差不齐。有不带感情色彩的“机器说书”,也有发音不够标准、朗读技巧不够好的有声书。听书较为机械,必须按照讲述者的节奏进行,不太符合自身的阅读节奏——喜爱的情节无法细细回味,不太喜爱的情节也无法一掠而过。


面对有声阅读存在的门槛过低、良莠不齐、乱象丛生的众多问题,有专家提出采用法律、政策以及技术手段保护有声读物版权,提高有声读物质量。


虽然偏爱听书只是少数人,但有声阅读仍有其庞大的适用群体。专业研究显示,听书主要适用于以下两大群体:一是有空闲时间但是缺乏纸质阅读条件的群体,例如有车族、家庭主妇等;二是缺乏文本阅读能力、需要有声读物进行辅助感知的群体,如低年级儿童、视障人士。


与此同时,不少同学认为,听书也并非一无是处——在走路或者运动的时候听听书,既方便又可以充分利用好零碎的时间。莫雨桐同学表示,若是在上课上久了以后心浮气躁时,或者是在每日睡前听听书、听听电台,一天的压力在不知不觉中便舒缓了许多。温暖的声音更加亲切、直接,如同远方的温暖陪伴。


(在快节奏的当下,“慢综艺”悄然回归。

图源:节目组官方图片)



有声无声,初心不改


每个人在阅读纸质书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对内容的不同理解。在小说人物身上,人们可能会有自己的情感投射。这些人物说话是何种腔调和语气,在不同的读者身上也有着不同的回答。相较于有声书,纸质书的阅读更为自由——不感兴趣的情节快速掠过,喜欢的内容反复咀嚼。在有声书的阅读过程中,我们既无法控制阅读速度,又无法让故事中的人物完全依照自己的想象去演绎对话。


一部有声书的呈现方式是单一既定的,其阅读方式,阅读者所赋予人物的语调顿挫,并不能被全部读者所接纳。因此,有声书即使能做到同一本书有许多种阅读版本,也无法像文字书籍那样,拥有让阅读者想象和赋予情感的巨大空间。更何况一书多版的工作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可以说,有声书是多元阅读方式中的一种选择,但它与无声阅读并不是替代的关系。有声书无法满足深度阅读的需求,难以帮助读者构建全面的、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听过就忘”是多数读者反映的最大问题。纸质书的优点,一方面在于能够快速地前后翻页和对比。另一方面,读者能够在页面上圈划、做笔记。这都有利于读者加深理解、加强记忆,形成对新知的新认识。

 

参考文献:

[1]吴 钊,杨垒垒: 《中国移动听书研究: 历史源流与现实图景》,载《现代传播》,2018年第3期,第151-152页。

[2]李清越:《美国有声书历史发展途径及对我国的启示》,载《视听》2020年2月,第183页

[3]中国全民阅读网,访问时间2020年4月21日http://www.nationalreading.gov.cn/ReadBook/contents/6271/414891.shtml

[4]艾媒网,访问时间2020年4月21日https://www.iimedia.cn/c400/63471.html

[5]听书还是看书?——信息媒体对低年级儿童阅读效果影响研究


本文系中山大学中大青年传媒原创作品

版权归中大青年微信公众号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当我们在直播界狂欢,电影院都怎么样了?| 青晚报


当我们在画快乐源泉小瓶子时,我们在画些什么?| 中青报道



今日小编:任雯雪、王丹昵
图片来源:《朋友请听好》节目组官方图片
微博@七木君
初审:郑梦婕、赵丹琳
审核:刘洁予
审核发布:王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