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北京大学新闻网、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网站发布讣告:
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书法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大学杰出教育贡献奖、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学教研室原主任杨辛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3月7日23时18分在海南逝世,享年102岁。
北京大学哲学系称:“杨辛教授的逝世,不仅是北京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哲学界、中国美学界的重大损失。”
杨辛教授生平
杨辛,男,1922年6月出生于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至1947年就学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师从著名画家徐悲鸿、董希文;1947年至1956年先后在冀东、辽宁、北京、吉林等地参加党的工作;1956年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担任教员,曾任汤用彤先生助手,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60—1988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主任,1989—1990年曾任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主任;1991年7月离休。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2014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5年被中国关工委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曾任中华美学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学校美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市哲学会美学组副组长,中华美学学会顾问,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山东省泰安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泰山研究所名誉所长,泰安市泰山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在国家动荡的关头,在那样一个满腔意气的年纪,我如何能独善其身?”
1922年,杨辛出生在山城重庆,12岁父母双亡,无奈四处漂泊,寄宿为家。小学毕业后他去职业学校读会计,16岁进入民生轮船公司。幸得科长推荐和好心人资助,他进入南开中学求学。彼时抗日战争期间,目睹了国家残破、人民悲惨的杨辛,决定慷慨从戎,以身许国,毅然报名参加远征军,远赴印度、缅甸。抗日胜利回国途中,杨辛和另两位同学搭车前往昆明,住在西南联合大学校区。在这样一个国家前途未卜、个人无所依靠的时刻,杨辛在未知中开启了下一段人生旅程。在昆明,杨辛向南开同窗汤一介寻求帮助,这几乎是他人生最困难的时刻。汤一介的父亲汤用彤先生收留了杨辛,住在汤先生家中,并为他做些抄录手稿的工作,汤先生给予了他家人般的关怀,成为杨辛感念一生的恩师。1945年12月,四位进步青年遭到国民党反对派杀害,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愤怒,爆发了“一二·一”运动,杨辛和汤一介都投入了运动中。杨辛写诗、画讽刺漫画控诉刽子手,这些诗画悬挂在四烈士的灵堂里。在这次运动期间,杨辛接受了先进思想的洗礼,他听过闻一多先生的演讲,还去过闻一多先生家里访问。1946年,杨辛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师从徐悲鸿、董希文,有机会观看齐白石现场作画。之后,杨辛离开北京,毅然投奔解放区。我仍记得当初进入到一片高粱地时,突然冒出来一些背着枪的人——那时我还不知道是什么人,后来才知晓是解放区派来保护我们的武装人员。那份心头涌起的感动我至今仍难忘却。从冀东到热河,他投奔解放区,参加土地改革,后调到中共冀察热辽分局城工部,参加了辽沈战役。在国家动荡的关头,在满腔意气的年纪,杨辛投身国家民族事业,少年意气挥斥方遒,爱国热血贯穿了前半生,此后也一脉相承。新中国成立后,汤用彤先生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组织上应汤先生的要求,把杨辛调到北京大学工作。在汤先生的指导下,杨辛走上了学术之路。
北大这片园子,是杨辛成长的摇篮。最初,他担任汤用彤先生的助手,汤先生深厚的学问、正直的品格以及他对教育的热忱,深深地影响着杨辛。杨辛曾写下一首诗表达自己对汤先生的感情:后来汤先生病重,杨辛的工作进行了调整。考虑到从前学过艺术,而美学和艺术关系很密切,杨辛便转到辩证唯物主义教研室的美学组。从此,他就在北大扎根美学教育,这一做就是半辈子。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大学里美学教学和研究还处于一片空白的情况下,杨辛和他的同事们决定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入美学研究,率先成立了第一个美学研究室,由此走上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新中国美学教研之路。杨辛、汤一介聆听汤用彤的学术指导。图片来源:北京大学196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成立美学教研室。美学前辈有邓以蛰、朱光潜、宗白华、马采教授,中青年教师有杨辛、甘霖、叶朗、阎国忠、于民、李醒尘等。当时中青年教师和美学前辈在一起工作,接受前辈的教诲,这是很幸运的。彼时教研室开了三门美学专题课,朱光潜主讲“西方美学史专题”;宗白华主讲“中国美学史专题”,杨辛、甘霖主讲“美学原理”,这是哲学系的必修课,也是全校的选修课。
杨辛、甘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课程的讲义不断充实提高,编成《美学原理》一书,1983年出版。这本书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从科学理解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出发,从人类文化发展史的高度去探索美和美感的根源。“美学原理课”也曾荣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此外,八十年代后,杨辛还承担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美学原理”一课的主讲,他利用当时先进新颖的多媒体设备,精心设计录像教材,把电影、戏剧、音乐、建筑等多元素融入到课程中去,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十余年来,全国各地累计近十万人学习了这门课。可以说,“美学原理”这门课,从无到有,由学校到社会的发展,都凝聚着杨辛的心血。杨辛获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图片来源:北京大学1992年杨辛获国务院颁发对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表彰证书;2008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2012年获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在《美学原理》的再版说明中,杨辛说道:通过丰富美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美学原理,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懂得欣赏美、热爱美、追求美、实践美,是本书的宗旨。美育,不仅是杨辛的专业追求,更是他的人生实践。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不仅是能创造各种物质和精神产品,而且可创造自己的生活。人生的真谛就是要不断追求和实现真善美的结合。杨辛教授离休后专注于从事泰山文化研究与荷花文化研究,致力于研究与发扬泰山与荷花文化中所凝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精神和高洁品格,努力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2012年,杨辛教授捐资100万元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设立汤用彤奖学金、杨辛助学金,用于奖励哲学系学业突出的学生,并帮助家庭贫困的同学完成学业,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同时帮助解决学生生活的实际困难。2013年杨辛教授所收藏的148件与荷花相关的珍贵艺术品全部无偿捐赠北大,建成了“北京大学荷花艺术藏品展馆”,成为北京大学立德树人教育基地、教育部挂牌的“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同年,杨辛教授慷慨捐资在北京大学设立了基金规模达100万元的“杨辛荷花品德奖”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德高尚的学生楷模,鼓励大家修身立德,将生活的精神状态与生命的思想境界统一起来,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这是北京大学首个以“品德”命名的学生奖项。杨辛教授希望青年学子能够同他一道,在欣赏荷花高洁品质的过程中净化心灵,达到“品艺术而赞美,登泰山而悟生,赏荷花而好洁”的育人效果。2018年起,杨辛教授陆续将近百件藏品、130余幅以立德树人为主题的书法作品,无偿捐赠给北大附小,在北大附小设立了“杨辛美育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杨辛教授用书法作品抒写时代精神,向以北大医学人为代表的“最美逆行者”致以崇高敬意,捐赠多幅书法作品,作为一名美学家,杨辛教授认为,抗疫中的白衣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崇高的美是在严峻形势和艰苦斗争中所表现的巨大精神力量,是美学中的最高境界。“生命不似一条直线那样有始有终,而是一个圆,圆圈上任何一点都既是终点又是起点,人从自然中来,又会回到自然中去,放开自己的心胸,融入宇宙和世界的大生命中去——大生命是无限的,人融入其中,是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同寿的。”
做人与做学问高度统一,人生境界与学术境界高度统一,研究美、追求美与实践美、奉献美高度统一,这是杨辛教授的真实写照。
来源:中国新闻社综合自北京大学新闻网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网站 “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