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汽车PK家电,两大行业为何命运冰火两重天

2017-06-26 文书车云

文 / 我的地主

30多年前,汽车和家电行业同时起步。


1983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车企北京吉普正式成立。1984年,青岛电视机厂从松下引进彩电生产线,两大行业几乎同时起步。


家电和汽车发展的天渊之别


但是发展30年多年后,两大行业的地位已经有了巨大温差。家电行业,今天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超级强国,在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热水器等35个小项中全部产量第一。2016年,中国家电产量份额占据全球的84%,主流家电品种出口量全球第一,海尔、美的、长虹、海信等国内品牌在国内展开一轮轮扫荡攻势,基本控制了国内市场90%以上的份额。在中国品牌打击下,松下、东芝、三洋、飞利浦等洋品牌节节败退,不但被迫退出中国市场,在全球都大幅度萎缩。



反观汽车行业,和家电行业同时起步,但是经过三十多年发展,依然步履维艰。虽然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汽车消费大国,但是这个世界第一和中国品牌关系不大。目前在乘用车领域,自主品牌仅占据大约4成份额,如果换算成销售额,甚至只有2成。自主品牌不但销量差,定位也相对低端,合资销量最好的朗逸平均价格达到12万元,自主品牌销量最好的五菱宏光平均价格只有4万多元。



同时中国还是全球最大汽车进口国,2016年进口整车超过100万台,包括零部件在内的进口金额达到746亿美金,总进口规模仅次于集成电路,排名工业制成品第二。2017年,自主销冠长安卖出了128万台,排名第二的长城是107万台,和大众丰田动辄1000万台的规模不可相提并论。


那么同样是在这片市场,同样是聪明勤劳的中国人,是什么导致中国家电、PC和智能手机都成长为行业巨人,而汽车行业却侏儒一样存在呢?


背后则有着深刻的现实因素,更和发展政策息息相关。


市场换技术的失败


家电行业一开始走的就是引进技术的道路。仅仅在80年代,中国就引进了二十多条彩电生产线,涌现了包括北京、青岛、金星、牡丹等大批彩电品牌,此后的空调、冰箱和洗衣机全部都是引进技术,但是并未放弃市场。事实证明,这条路非常有效,目前自主家电品牌已经掌握了液晶屏、压缩机、磁控管等家电所有核心技术。



但是汽车行业走了一条不同道路,当时提出的发展方向是市场换技术,就是让出市场,换取技术。在这个原则下,北京吉普、广州标致、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神龙汽车、一汽丰田、广州本田、上海通用等几十家合资公司相继成立。合资公司成立之后,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中国品牌没有做有效抵抗。



当时合资企业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和市场优惠,头顶引进外资的帽子,到哪里都是一路绿灯。一个典型例子是,当时政府为了帮助北京现代打开销路,直接让北京出租汽全面替换成索纳塔和伊兰特,结果一直到很多年后,从首都机场出来看到的都是清一色现代,惶惶然以为到了韩国殖民地,实在是有辱我泱泱大国帝都的风范。


但是问题是,市场让出去也就罢了,技术还是没学到,很多当初的使命和责任,早就扔到了太平洋,合资做大,这是第一因素。


对民资的捆绑束缚了自主手脚


第二点是对待民资的态度。


家电行业是一个基本开放的行业,主管部门并未做太多关涉,对各路资本也是一视同仁,此前引进一条生产线需要经贸委(发改委)批准,后来这个权力很快下放,导致全国各地家电生产线一哄而上。最高峰时候,全国有两百多家冰箱厂,一百多家彩电厂,其中大多数都是民营。但是正因为自由竞争,很快就优胜劣汰,目前家电行业早就实现了规模化经济,经营状态非常良好。海尔去年销售额两千多个亿,净利润两百多个亿,发展的非常健康。



汽车行业则又是不同。其实即便引进合资,并不必然导致自主的失利,只要给自主一条生路,自主依然可以活下去。问题是当时汽车主管部门执行对自主品牌的扼杀政策,一方面对于合资品牌关怀得无微不至,一方面对于自主品牌如同无情猛虎,根本就不允许进入。


典型如长城汽车,1993年就开始在保定生产轿车,但是因为自主品牌的身份被直接取缔,无奈转产皮卡。后来皮卡做成全国第一,还是没获得轿车资质。再无奈转产SUV,后来SUV做成全国第一,还是没有获得资质。一直到2007年,在举国舆论的强大压力下,长城经过15年等待才获得了轿车准生。




再比如吉利,从1997年开始申请造车资质,但是一直不得其门而入,李书福像个疯子一样装疯卖傻上窜下跳,苦苦哀求主管部门给中国人一个机会,闻者无不潸然泪下。但是主管部门无动于衷,一直到2001年,在加入世贸之后的政策压力之下,吉利才算获得了准生。


再比如奇瑞,作为一家地方国企,同样因为中国品牌的身份,拿不到准生,后来以加入上汽集团的名义,才算委婉获得。



总之,当时政策对于自主品牌的绞杀,是导致民族汽车被压制的根本因素。其实中国人不笨,不懒,智商不低,也足够勤奋,但是根本就不允许你进入,你再有能力也是废物,再有本事也被捆住手脚,在严厉的政策封锁之下,自主品牌哪里能够发展?


反观家电行业,基本自由开放,外资可以进入,国企可以进入,民族资本也可以进入,这就使得各路资本在相对公平的条件下自由竞争,中国品牌得到国人支持,也就更容易脱颖而出。


汽车行业远比家电更复杂


除了以上两大政策限制之外,汽车行业之所以没有家电的霸气,还有一个自身行业的主观原因,就是汽车行业确实比家电行业更为复杂,进入家庭的市场更晚,普及率也更低。


目前中国家电行业已经彻底普及,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三个月,就可以置办包括彩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等几乎所有日用家电,高度普及使得家电已经完全蜕化成工具属性,而且家电基本在居所使用,消费者购买时候只须考虑性价比和实用性。



但是汽车不同,汽车的平均价格依然达到10万元,依然是一个大件消费品,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至少需要不吃不喝两年才能购买,所以它不仅仅是一个代步工具,很多时候还是身份象征。虽然随着汽车普及度升高,这种身份象征已经在降低,但是依然存在。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不足两亿台,普及率不到18%,和美国3亿国民3亿车不可相比。在这种不利局面下,自主品牌确实需要付出更多代价,才能说服消费者购买品牌形象略差的自主品牌。


此外相比家电,汽车确实更为复杂,技术门槛也更高,自主品牌需要学习和赶超的时间也必然更长。一台彩电仅仅是一台彩电,一台空调仅仅是一个空调,一部手机仅仅是一部手机,但是对于一台汽车来说,彩电(显示屏)、空调和手机不过仅仅其中一个部件而已。



汽车是如此复杂,自主品牌生存的环境又如此严峻,所以发展速度和发展状况不如人意。但是这种情况也并非一成不变,首先是政策方面的限制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即便自主品牌先天营养不良,体重和身高严重偏离正常水准,但是最近几年营养和待遇已经趋于正常。然后在客观环境方面,消费者的收入水涨船高,使得汽车门槛不断降低,汽在普及率不断提升,并高速进入家庭。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在负面因素逐渐降低的情况下,自主品牌或将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代,我们也期望汽车行业借鉴早前家电行业走过的道路,早日走上复兴的坦途。

往期回顾

七日谈 | 暴雨过后终天晴,变5上映爽不停

炮灰还是爆款,标致5008低价上市的背后?

音乐丨《出发》啦,不要问路在哪~

趣车局丨单纯如你,怎么看待“上车”这个词?

「欢迎点击“写留言”,阐述你的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