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丨地产大佬刘晓光:把企业带到千亿级,拯救了沙漠,却黯然离世。
1月16日,首创集团前董事长刘晓光没有战胜病魔,于晚上19时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62岁。
在地产行业,大家首先想到的大佬可能就是王石、潘石屹和最近刚刚投资了乐视的孙宏斌等,对于刘晓光这个名字,可能会感觉到很陌生。
刘晓光,被称为是地产业的“领头大哥”,也是地产业许多大佬的老大哥。
他带领首创集团从当初的亏损到资产总值达1600亿元的500强新型国有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旗下拥有5家上市公司。退休后,还成立了环保组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拯救沙漠。
王石、潘石屹、任志强、冯仑等大佬
共同的老大哥
在房地产行业里,刘晓光可以说是一众地产大佬的老大哥。
平常王石意气风发、任志强、孙宏斌对别人总是言辞犀利。但是当见到刘晓光,一个个大佬们却都成了在边上“听哥哥话”的小弟弟。
曾经,在2004年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孙宏斌舌战群儒,任志强也准备抨击一个地产项目,惹得台上台下有些人不大开心。
这时的刘晓光就像个老大哥一样,用委婉的口气说,“咱们不是说好不批评别人么!”随后,任志强就像一个听话的小弟弟一样,语气变得缓和,还颇带委屈地辩解,“我又没有点他们的名字。”业内人士指出,能让任志强收声者,唯刘晓光一人。对刘晓光,任像是对待兄弟一样,态度极为诚恳。
万科的股权大战闹了1年多,牵涉甚广,最近才有了些结果(推荐阅读:万科成功抱上大腿笑到最后,“股权”之争就此告结!)。而一个熟悉刘晓光的地产大佬曾私下里感慨,倘若刘晓光掌管了万科,门口就不至于出现野蛮人了...这句话既显示出了刘晓光的在圈子里的领导力又显示了他的能力。
曾是政坛新星
北京副市长候选人
1970年,15岁的刘晓光在其父亲的安排下进入部队,奔赴新疆。
复员后的刘晓光在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当官”,一路从商贸处的副处长、处长、总经济师升任计委副主任,然后是北京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也是在这个时候,刘晓光结识了冯仑、潘石屹等地产大佬。而刘晓光不用官僚标准和语言的作风,让他与这些大佬成为了他们口中的“兄弟”。
30多岁就当上北京市副局级干部的刘晓光,曾被认为是政坛一颗新星,甚至一度成为北京市副市长的候选人。
在冯仑与潘石屹的眼中,刘晓光是一个好官。
冯仑在悼文中写到:
他当时做过北京市计委的副主任,我们之前就是跟计委打交道才认识了晓光,但从认识他第一天就感觉到他不是一个官僚,他也不会用为官的那套标准程式和语言把你拒之门外,更不会用官僚的那种目光去审视你,他会设身处地地替你着想,帮你解决问题,关心你的项目和企业。
所以从第一天开始,我就觉得这个官是有温度的,他的温度不仅体现在与你四目对望的时候,当你转身离开,你仍然会感觉到你的背后有阳光,有温暖。
而对潘石屹来说,刘晓光这个好官则更加重要,因为正是刘晓光救了他的企业。
当时刘晓光正担任计委商贸处副处长,案头总是堆着太多需要审批的单子、文件,经常忙到半夜两点。,出门后就发现门口站着一个人。
“手里的项目再不批,就做不成了。”
“这个项目需要投资10个亿,你有吗?”
“你批了我就有。”
第二天,那个人便拿到了批文,兴奋得差点跌一跤!他就是著名的房地产开发商潘石屹。那是潘石屹第一次见到刘晓光,刘晓光便救了他的项目。
但命运的拐点出现在1995年。
从房地产政府官员到房地产商
一手打造首创集团
拥有5 家上市公司,总资产超2200 亿
1995年,组织上派刘晓光去完成一项整合国有资产的重要任务,参与首创集团的创建。
一无周转资金、二无盈利产品、三无核心产业。最难的时候,只有300多万现金,工资都发不出。这是刘晓光在接手首创集团时的现状。
① 我可以选择做或是不做,但我觉得最根本还是国家需要我
刘晓光曾回忆称:“在那样一个历史背景里,我可以选择做或是不做,但我觉得最根本还是国家需要我。我也转变了思想,有了实业报国、商业报国、技术报国的志向。”。而这一待就是20年,在刘晓光担任首创集团掌门人的20年间,他也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从管房地产的政府官员变成了房地产商,从批地的人变成了买地的人。
中国的国有企业是从计划经济过渡过来的,它们既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又是政企不分的载体,因此,如何塑造国企的体制和机制也成了刘晓光创业之初最大的难题。当认清这一点之后,刘晓光着手建立企业经营者的收益权。他坚持市场化原则,旗下企业哪家效率高就优先发展哪家,哪家效率低、赔钱就消灭哪家,以此带动整个集团发展。就这样,从1997年到1999年,两年之内,首创集团消灭了下属的8个企业。
到了2002年,刘晓光带着首创集团在北京所有的国有企业里,把利润排名做到了第一。
2003年,SARS肆虐,北京、香港恐惧笼罩,人人自危,但刘晓光带着首创置业总裁唐军、副总何光,轻装简从直飞香港。
2003年6月19日,首创置业香港上市。
② 压力大的时候曾想跳楼
当名气、财富、成功,一切迅速向刘晓光涌来时,那种如履薄冰的感觉也如影随形。他焦虑企业的发展,他害怕某一个环节出错而导致企业的灭亡。
刘晓光曾回忆说:“每一天,企业都要赚到6000多万才能维持生存,其中包括了利润、要还给银行的利息、给员工发的工资以及各种各样的税等等。所以,每天他只要一睁眼,就开始琢磨怎样还两千万的利息,养活两万五千员工,还要保证分布在一百个多个城市的机构的正常运转”。
“压力最大的时候真想跳楼!”刘晓光在一次演讲中这样回忆道。“当时一只基金上市的前两天还有两千万募集资金没有凑齐,这时候就要滚回北京了。花了上千万的费用,5.4亿基金也没有募集到,那怎么交待?”看着香港的维多利亚海湾,他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烟。他甚至和团队开玩笑说,“你们先跳,我也跳。”
除此之外,首创集团还有很多大的并购,在并购的过程中,刘晓光一度因为压力大而失眠。他说:每天看英国的恐怖片,然后趴着睡觉,据说这样可以减少压力。
③ 千亿集团董事长,却连医药费都无力支付
在潘石屹对刘晓光的悼文中说到:某次事件后,晓光就病了。病的一天比一天重。这是不是在里面落下的病根儿,我不知道。平时不吃药时,晓光的手、脚和头都有些失控的抖动。他就用了一些日本的新药来治病。按规定,这些药费不能报销。晓光又没有钱,我们几个朋友每人出了同样的钱,为晓光凑足了药费。
我们公司一位同事说,当了这么多年房地产商,自己竟然连药费都没有?
我说:“是真的,他工作的房地产公司是国营全资的,晓光一直清白、廉洁。否则,被请进去好几次,早就出不来了。”
④ 20年首创生涯,却也埋下深深地遗憾
在刘晓光的管理下,首创集团从一个老大难公司,发展成为纵横地产、水务、金融三大领域的集团公司,旗下拥有5家上市公司,如今总资产超过2200 亿元。
世人说因为刘晓光才有了首创集团的辉煌,在刘晓光打造首创的同时,首创也成就了刘晓光,成为了她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但即便如此,在刘晓光付出的这20年,依旧在心底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2004年,刘晓光曾提出拿出150亿元,派出150个人,奔赴150个城市,拿下150块地。此方案如果落地,至少地价就已升值30倍左右。但决策中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有风险,不得已就搁置下来了。
另一件事是在2004年,他尝试对首创进行所有制改革,与美国KK2和黑石等国际大鳄合作谈判,但被证监会和国资委叫停,最终功亏一篑。
2015年8月10日,刘晓光退休。花甲之年,无论是年龄还是身体状况,似乎都在告诉刘晓光,是时候离开这个岗位了。退休之后的刘晓光离开了,但却为停步。
拯救沙漠的刘晓光
退休后的刘晓光依然在忙碌,忙公益、忙文化、忙环保。
再一次活动上,他曾自言自语说:“我今年60岁了,别人退休都会松一口气,我却不行,很多事情只有退休之后才能做,我得抓紧时间了。”随后,还拿出了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他退休后的职务。
他说,他的心从心系首创变成心系中国。
在2003年10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还是首创集团董事长的刘晓光与许多企业家一起来到阿拉善月亮湖。面对黄沙滔天,刘晓光跪在沙漠里,仰天闭目。他说:“从来没有想到沙漠那么美,也没想到中国的生态已经被毁坏到这种地步。”
随后,刘晓光便开始动用起了自己的人脉,前前后后打了100多个电话,组织大佬们参加。
据传说,很多企业家是这样被刘晓光拉进来的:“你必须参加,不参加以后别见我,大家别谈别的事儿了。”王石当场就说:“行,给你面子了。”他继而再“忽悠”其他企业家朋友。
慢慢地,冯仑、王石、任志强、马蔚华、戴志康等等一大批地产界的大佬都纷纷参与其中,后来吸引了许多外界的公众的参与。
治理沙漠黄沙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这个中国最大的企业家环保组织就这样产生了。组织成立后,刘晓光每年都会带着一群人走进、了解阿拉善,并在阿拉善亲手种下一颗一颗树。即使生病,也一年不落下。
刘晓光的环保精神感动着会员,他也成为所有会员最为敬重的“老大哥”。
2016年10月14日,刘晓光去阿拉善参加了月亮湖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开幕,那也是他最后一次走进阿拉善。
如今,通过刘晓光的努力,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已经为治沙投入了2.7亿元。这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的投入,使得阿拉善不再只有黄沙,也使得京津冀地区没有了沙尘暴。
但,在刘晓光的退休规划中,除了阿拉善,还有许多的事情还没来得及实现。比如,他还要发力充电桩项目,还要做更多公益。但最终,他离开了世界。
“人生苦旅踱步,终似一缕春风。”是他生前喜欢的一句诗。
祝刘晓光一路走好。
- END -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bangcbd
邦哥的好朋友毒舌科技 ID:dushekeji
文章来源:德科地产频道(文:冯仑)、希鸥网、中国企业家杂志、潘石屹悼文、时代人物(文:钟一),由创业邦杂志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
更多精彩文章: